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16658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解决了吸头在对覆盖膜进行吸附时吸附力不均匀且不能对不同尺寸的覆盖膜进行稳定吸附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包括吸头本体,所述吸头本体上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区,所述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贯穿吸头本体的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附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吸附孔之间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避免吸附力不均匀而导致的覆盖膜脱离或者变形,提高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
,具体属于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
技术介绍
柔性印刷电路板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烧性印刷电路板,简称软板或FPCB (全称为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或简称FPC),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的特点。主要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数码相机、LCM等很多产品,柔性印刷线路板分为单面、双面及多层的结构。不管是单面、双面及多层电路板,都需要在印刷电路板的表面贴设覆盖膜,覆盖膜是挠性印刷电路板的外层保护材料,用于保护未经特殊处理的线路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损坏及绝缘。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覆盖膜的尺寸大小不同,在对覆盖模进行吸附时,需要根据覆盖膜的尺寸大小对贴合机上的吸头进行更换,在工作时,常常会因为吸头的尺寸与覆盖膜的尺寸不对应而导致覆盖膜不能紧紧的贴合与吸头上,如果覆盖膜尺寸大于吸头上吸孔的尺寸则会出现吸附覆盖膜的外周边向下弯折,吸头在对覆盖膜进行移动时可能出现覆盖膜掉落的现象,经常性的对吸头进行更改也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无需更换吸头便可以对不同尺寸覆盖膜进行吸附的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包括吸头本体,所述吸头本体上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区,所述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贯穿吸头本体的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附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吸附孔之间的间距。作为优选,所述吸头本体一侧面连接有吸附接触板,所述吸附接触板上开设有均与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相互重合的吸附接触孔。作为优选,所述吸附接触孔呈矩形阵列排布于吸附接触板上且形成与吸头本体上相同的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区。作为优选,所述相邻两第一吸附孔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第二吸附孔的之间的间距比为1:3。作为优选,所述吸头本体上开设有用于固定的主固定孔和副固定孔,所述主固定孔与副固定孔均沿吸头本体的外周边排列且主固定孔位于两所述副定孔之间。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下述优点:通过在吸头本体上开设的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该第一吸附孔与第二吸附孔贯穿吸头本体,这样可以保证在对覆盖膜进行吸附时保证空气能通过吸头本体,在吸头本体上连接的吸附接触板可以直接与覆盖膜接触,在吸头本体开设的第一吸附孔与第二吸附孔与吸附接触板上开设的吸附接触孔相互重合,同时,吸附接触孔分别沿着第一吸附孔与第二吸附孔形成的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区排列,这样可以针对不同尺寸的覆盖时可以通过调节吸附区的面积进而达到对不同尺寸的覆盖膜进行吸附,无需对吸头本体进行更换,第一吸附孔、第二吸附孔以及吸附接触孔均呈矩形阵列排布,相邻两第一吸附孔与第二吸附孔之间的间距比为1:3,使得在主吸附区与辅助吸附区产生的吸附力相同,避免吸附力不均匀而导致的覆盖膜脱离或者变形,提高工作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本技术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的正视图;图3本技术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4本技术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爆炸示意图。图中:1、吸头本体;11、凹槽;12、主吸附区,121、第一吸附孔;13、辅助吸附区;131、第二吸附孔;14、主固定孔;15、副固定孔;2、吸附接触板;21、吸附接触孔。【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技术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吸头本体1,该吸头本体I大致呈正方体,在吸头本体I的一侧面向内凹陷的凹槽11,在凹槽11内开设有呈矩形阵列排布的若干个第一吸附孔121和第二吸附孔131,该第一吸附孔121与第二吸附孔131贯穿吸头本体1,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附孔12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吸附孔131之间的间距,在凹槽11内若干个第一吸附孔121形成用于吸附覆盖膜的主吸附区12,同时,若干个第二吸附孔131形成用于吸附覆盖膜的辅助吸附区13,在吸头本体I相对凹槽11的另一侧粘接或者卡接有吸附接触板2,如图4所示,该吸附接触板2上均开设有与第一吸附孔121和第二吸附孔131相互重合的吸附接触孔21,在吸附接触板2上,若干个吸附接触孔21均呈矩形阵列排布并且与第一吸附孔121和第二吸附孔131所排列形成的主吸附区12和辅助吸附区13完成相同,即吸附接触板2上也形成有与吸头本体I上相同的主吸附区12和辅助吸附区13 ;通过在吸头本体I上开设的第一吸附孔121和第二吸附孔131与吸附接触板2上开设的吸附接触孔21可以保证在吸附覆盖膜时能压缩空气能贯穿吸头本体I与吸附接触板2 ;通过吸头本体I上形成的主吸附区12和辅助吸附区13可以针对不同尺寸的覆盖膜进行吸附,当吸附的覆盖膜尺寸大于辅助吸附区13时,采用第一吸附孔121和第二吸附孔131同时对覆盖膜进行吸附,当覆盖膜的尺寸小于主吸附区12时,将主吸附区12封堵,使得压缩空气只通过辅助吸附区13,这样在进行吸附覆盖膜时可以根据覆盖膜的尺寸进行控制吸头本体I上的吸附区域,保证了吸附接触板2在吸附时对覆盖膜的吸附力更加均匀,避免吸附时出现吸附力不均匀导致覆盖膜脱落的现象。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该吸附接触板2由橡胶制成,粘接或者卡接在吸头本体I上,这样可以保证覆盖膜在进行吸附贴合时,不会对覆盖膜的表面进行磨损,同时使得吸附接触板2能与吸头本体I牢固的配合。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如图3至图4,该吸头本体I上的第一吸附孔121和第二吸附孔131与吸附接触板2上的吸附接触孔21相互重合且直径相等,相邻两个第一吸附孔121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第二吸附孔131之间的间距比为1:3,使得位于吸附接触板2上的主吸附区12的两吸附接触孔21之间的间距与辅助吸附区13上的两吸附接触孔21的之间的间距比也同样为1:3,其中,主吸附区12包围与辅助吸附区13且主吸附区12的面积大于辅助吸附区13,这样可以保证在对覆盖膜进行吸附时,主吸附区12上的吸附力与辅助吸附区13的吸附力相等,使得覆盖膜在别吸附时不会因为吸附力不均匀而导致变形后者脱离,提高对覆盖膜吸附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上述方案,在吸附主体上开设有主固定孔14和副固定孔15,主固定孔14位于两副固定孔15之间且均分布由于吸头本体I上凹槽11的边缘,通过主固定孔14和副固定孔15与螺栓的螺纹配合可以使吸头本体I与吸附接触板2能稳定牢固的固定在覆盖膜贴合机上。在工作时,通过电机驱动,在凹槽11 一侧与气管相连,相对凹槽11的另一侧连接的吸附接触板2与覆盖膜接触,吸附时,被吸附的覆盖膜位于吸附接触板2的正下方,气管产生吸附压空,吸附接触板2会与覆盖膜接触,并吸附覆盖膜进行运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电路板贴合机的吸附装置,包括吸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头本体上由外向内依次设置有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区,所述主吸附区和辅助吸附上分别开设有若干贯穿吸头本体的第一吸附孔和第二吸附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吸附孔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吸附孔之间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正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福莱科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