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15297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缓冲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所述敞口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连接有活塞,另一端连接有牵拉部件,所述牵拉部件上套装有用于对所述活塞杆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所述牵拉部件延伸出所述端盖;所述活塞将所述筒体内腔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其中,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有杆腔空气相通的阻尼区域,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阻尼区域与所述无杆腔的通孔,所述阻尼区域活动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通孔的进气片,所述进气片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进气孔。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缓冲装置,能够调整阻尼力大小且使活塞杆快速返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缓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手套箱的空气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空气缓冲装置是汽车手套箱必不可少的部件,其作用在于缓慢开启汽车手套箱的箱盖并能够快速将其关闭。目前,现有的汽车手套箱的空气缓冲装置大致分两种:拉杆式和拉绳式。以拉绳式空气缓冲装置为例,现有技术中,在活塞或筒体上设置微小进气孔,开启汽车手套箱的箱盖时,箱盖由于重力向下转动,带动拉绳移动进而带动筒体内活塞杆向外移动,由于微小进气孔未能及时进气补充,无杆腔内产生负压,形成阻尼力,起到了缓冲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微小进气孔设置在活塞或筒体上,尺寸固定不变,从而不能调整其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另外,关闭汽车手套箱的箱盖时,活塞杆返回,空气缓冲装置会产生由阻尼力突变而带来的打顿现象。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空气缓冲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缓冲装置,其能够调整阻尼力大小且使活塞杆快速返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空气缓冲装置,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所述敞口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连接有活塞,另一端连接有牵拉部件,所述牵拉部件上套装有用于对所述活塞杆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所述牵拉部件延伸出所述端盖;所述活塞将所述筒体内腔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其中,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有与所<br>述有杆腔空气相通的阻尼区域,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阻尼区域与所述无杆腔的通孔,所述阻尼区域活动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通孔的进气片,所述进气片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进气孔。优选地,所述活塞杆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进气片在所述阻尼区域内移动的轴向突出部,所述阻尼区域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垫,所述进气片位于所述轴向突出部与所述环形密封垫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片的周边正对所述环形密封垫的环形端面的位置开设有出气槽。优选地,所述牵拉部件为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压簧。优选地,所述活塞沿其外周向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用于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密封的O形密封圈。优选地,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卡接。本技术的空气缓冲装置,在阻尼区域内活动设置进气片,牵拉部件带动活塞杆向外移动时,由于进气片上的进气孔未能及时向无杆腔进气补充,使无杆腔内部产生负压,对活塞杆的移动产生阻尼力,从而减缓活塞杆向外移动;活塞杆返回时,进气片被顶开,空气由进气片周围排出使活塞杆快速返回,并通过开设出气槽,增大排气量,使得活塞杆返程阻尼力大大减小。同时,通过将活塞杆与活塞可拆卸连接,可随时更换开设有不同大小进气孔的进气片,以获得不同的缓冲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空气缓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中进气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空气缓冲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空气缓冲装置安装于汽车手套箱上,汽车手套箱包括本体及铰接于本体的箱盖。参见图1,该空气缓冲装置包括筒体1,其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敞口端设置有端盖2;筒体1外侧设置有三个耳部11,该耳部11上均开设有用于将空气缓冲装置安装于汽车手套箱的本体上的安装孔12。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其示出了本技术的空气缓冲装置的内部结构。参见图2,筒体1内设置有活塞杆5,活塞杆5一端连接有活塞6,另一端连接有牵拉部件3,牵拉部件3上套装有用于对活塞杆5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牵拉部件3延伸出端盖2并连接于汽车手套箱的箱盖上,优选地,牵拉部件3可以为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其中,弹性部件一端抵于活塞杆5上,另一端抵于端盖2上,优选地,如图所示,弹性部件可以为压簧4,牵拉部件3拉动活塞杆5向外移动时,压簧4被压缩,从而对活塞杆5的移动产生阻尼力;活塞杆5返回时,压簧4推动活塞杆5往回移动。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3中进气片9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并结合图2,活塞6与筒体1密封,将筒体1内腔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图中未标示),优选地,活塞6沿其外周向开设有环形槽(图中未标示),环形槽内设置有用于活塞6与筒体1密封的O形密封圈7。活塞杆5与活塞6之间形成有与有杆腔空气相通的阻尼区域10。继续参见图3,活塞6上开设有连通阻尼区域10与无杆腔的通孔601,阻尼区域10活动设置有用于覆盖通孔601的进气片9,进气片9上开设有与通孔601相对的进气孔901,当活塞杆5向外移动时,进气片9贴合于活塞6的通孔601上,空气通过该进气孔901由有杆腔流向无杆腔,由于进气孔901较小不能及时向无杆腔进气补充,使得无杆腔内部产生负压,从而对活塞杆5的移动产生阻尼力;当活塞杆5返回时,进气片9被空气顶开离开通孔601,使得无杆腔内的空气由进气片9周围排出。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活塞杆5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进气片9在阻尼区域10内移动的轴向突出部501,如图3所示,活塞6的上端开设有凹槽(图中未标示),轴向突出部501插入该凹槽内,在轴向突出部501与活塞6之间形成阻尼区域10,阻尼区域10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垫8,进气片9位于轴向突出部501与环形密封垫8之间。其中,进气片9呈圆形薄片状,轴向突出部501的横截面为圆形,正对进气片9的中间位置,轴向突出部501的端部直径小于进气片9的直径,以保证空气能够在有杆腔及无杆腔内自由流通。参见图4并结合图3,进气片9的中间位置开设有进气孔901,优选地,为保证活塞杆5返回时,无杆腔内的空气能够快速排出,进气片9的周边正对环形密封垫8的环形端面的位置开设有出气槽902。出气槽902的设置位置应保证在活塞杆5向外移动时,空气只能由进气孔901向无杆腔进气而不会从出气槽902进气,即当活塞杆5向外移动时,进气片9贴合于环形密封垫8上,出气槽902此时位于环形密封垫8的环形端面上,空气不能由该出气槽902流向无杆腔,只能由进气孔901流入;当活塞杆5返回时,进气片9远离活塞6上的通孔601并与环形密封垫8分离,无杆腔内的空气由进气片9周围及出气槽902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所述敞口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连接有活塞,另一端连接有牵拉部件,所述牵拉部件上套装有用于对所述活塞杆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所述牵拉部件延伸出所述端盖;所述活塞将所述筒体内腔分为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有杆腔空气相通的阻尼区域,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阻尼区域与所述无杆腔的通孔,所述阻尼区域活动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通孔的进气片,所述进气片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进气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一端为
封闭端,另一端为敞口端,所述敞口端设置有端盖;所述筒体内设置
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一端连接有活塞,另一端连接有牵拉部件,所
述牵拉部件上套装有用于对所述活塞杆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
所述牵拉部件延伸出所述端盖;所述活塞将所述筒体内腔分为有杆腔
和无杆腔,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活塞之间形成有与所述有杆腔空气相通
的阻尼区域,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连通所述阻尼区域与所述无杆腔的通
孔,所述阻尼区域活动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通孔的进气片,所述进气
片上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对的进气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
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进气片在所述阻尼区域内移动的轴向突出
部,所述阻尼区域内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野张元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佳途汽车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