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1117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包括反射层、吸波层和离型材料层;PET绝缘层与反射层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所述反射层与吸波层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所述反射层与吸波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高凸起部、低凸起部,所述高凸起部的高度大于低凸起部的高度,高凸起部、低凸起部交替连续排列;所述吸波层与离型材料层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聚丙烯薄膜层、第一压克力胶粘层、石墨散热层10)、第二压克力胶粘层;所述第二压克力胶粘层与离型材料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提高了反射层反射电磁场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了压敏胶粘带的吸波性能,且有利于贴合时气体的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电子产品通常在工作时产生电磁波。为了减少电磁波的干扰,需要一个具有吸波功能的吸波膜。目前来说,微型化、高度集成化是电子产品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些产品的内部空间相对狭小。吸波材料中,贴片型吸波材料厚度薄,使用方便,对于降低电磁辐射、防止电磁干扰有很好的效果,比较适合应用在电子产品中。因此,设计开发厚度薄、质量轻、适用于狭小空间, 提高了复合金属层反射电磁场的利用率电磁波吸收材料,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此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提高了反射层反射电磁场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了压敏胶粘带的吸波性能,且有利于贴合时气体的排出,从而避免了气泡的产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包括反射层、吸波层和离型材料层;PET绝缘层与反射层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所述反射层与吸波层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所述反射层与吸波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高凸起部、低凸起部,所述高凸起部的高度大于低凸起部的高度,高凸起部、低凸起部交替连续排列;所述吸波层与离型材料层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聚丙烯薄膜层、第一压克力胶粘层、石墨散热层10)、第二压克力胶粘层;所述第二压克力胶粘层与离型材料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胶粘层的厚度小于第二胶粘层的厚度,所述第二胶粘层的厚度小于第三胶粘层。2、上述方案中,所述PET绝缘层与聚丙烯薄膜层的厚度比为10:4~6。3、上述方案中,所述凸点的平均高度为3. 8微米~10微米。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其提高了反射层反射电磁场的利用率,反射层的设置可以形成多次吸收,显著提高了压敏胶粘带的吸波性能;再次,其吸波层与离型材料层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聚丙烯薄膜层和第四胶粘层,大幅度提高了其耐电压击穿的效果,也提高了吸波膜的强度;再次,若干个平行排列的高凸起部和低凸起部,高凸起部和低凸起部交替设置,相邻高凸起部和低凸起部之间留有间隔,大大减少了电磁场的干涉,进一步大大提高了吸波性能和电磁场的均匀性;且吸波层与离型材料层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压克力胶粘层、石墨散热层、第二压克力胶粘层,有力疏散了由于吸波层大量吸收电磁场导致的热量,从而保证了产品的性能的可靠性,以及防止胶粘层在高温下导致的脱胶等缺陷;再次,其第四胶粘层与离型材料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有利于贴合时气体的排出,从而避免了气泡的产生。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凸点;2、反射层;3、吸波层;4、离型材料层;5、聚丙烯薄膜层;6、第二胶粘层;7、第三胶粘层;81、高凸起部;82、第二棱镜凸起部;9、第一压克力胶粘层;10、石墨散热层;11、第二压克力胶粘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包括反射层2、吸波层3和离型材料层4;PET绝缘层1与反射层2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5,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6,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所述高凸起部81的高度大于低凸起部82的高度,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交替连续排列;所述吸波层3与离型材料层4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7、聚丙烯薄膜层5、第一压克力胶粘层9、石墨散热层10、第二压克力胶粘层11;所述第二压克力胶粘层11与离型材料层4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1。上述PET绝缘层1与聚丙烯薄膜层5的厚度比为10: 6;上述凸点1的平均高度为8微米。吸波层由软磁性粉末与高分子基体混炼而成,将电子产品释放的电磁波以电损耗、磁损耗等方式转换成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以达到降低电磁辐射的效果,在2~18GHz范围内有较好的吸收,可以将入射的电磁波反射回吸波层形成多次吸收。上述PET绝缘层1厚度为6微米;所述PET绝缘层1与聚丙烯薄膜层5的厚度比为10:5。实施例2: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包括反射层2、吸波层3和离型材料层4;PET绝缘层1与反射层2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5,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6,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所述高凸起部81的高度大于低凸起部82的高度,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交替连续排列;所述吸波层3与离型材料层4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7、聚丙烯薄膜层5、第一压克力胶粘层9、石墨散热层10、第二压克力胶粘层11;所述第二压克力胶粘层11与离型材料层4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1。上述第一胶粘层5的厚度小于第二胶粘层6的厚度,所述第二胶粘层7的厚度小于第三胶粘层7。上述PET绝缘层1与聚丙烯薄膜层5的厚度比为10:5;上述凸点1的高度为5微米。吸波层由软磁性粉末与高分子基体混炼而成,将电子产品释放的电磁波以电损耗、磁损耗等方式转换成热能或其它形式的能量以达到降低电磁辐射的效果,在2~18GHz范围内有较好的吸收,可以将入射的电磁波反射回吸波层形成多次吸收。上述PET绝缘层1厚度为8微米;所述第一胶粘层5、第二胶粘层6和第三胶粘层7均为丙烯酸酯类胶粘层;所述PET绝缘层1与聚丙烯薄膜层5的厚度比为10:4。上述第一胶粘层5的厚度小于第二胶粘层6的厚度,所述第二胶粘层7的厚度小于第三胶粘层7。所述凸点1的平均高度为4. 8微米~5微米。吸波性能采用反射率弓形测试法检测,最小反射率低于-10dB。采用上述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时,其提高了反射层反射电磁场的利用率,反射层的设置可以形成多次吸收,显著提高了压敏胶粘带的吸波性能;再次,其吸波层与离型材料层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聚丙烯薄膜层和第四胶粘层,大幅度提高了其耐电压击穿的效果,也提高了吸波膜的强度;再次,若干个平行排列的高凸起部和低凸起部,高凸起部和低凸起部交替设置,相邻高凸起部和低凸起部之间留有间隔,大大减少了电磁场的干涉,进一步大大提高了吸波性能和电磁场的均匀性;且吸波层与离型材料层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一压克力胶粘层、石墨散热层、第二压克力胶粘层,有力疏散了由于吸波层大量吸收电磁场导致的热量,从而保证了产品的性能的可靠性,以及防止胶粘层在高温下导致的脱胶等缺陷;再次,其第四胶粘层与离型材料层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有利于贴合时气体的排出,从而避免了气泡的产生。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层(2)、吸波层(3)和离型材料层(4);PET绝缘层与反射层(2)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5),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6),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所述高凸起部(81)的高度大于低凸起部(82)的高度,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交替连续排列;所述吸波层(3)与离型材料层(4)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7)、聚丙烯薄膜层(5)、第一压克力胶粘层(9)、石墨散热层10)、第二压克力胶粘层(11);所述第二压克力胶粘层(11)与离型材料层(4)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凸点(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干扰型压敏胶粘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射层(2)、吸波层(3)和离型材料层(4);PET绝缘层与反射层(2)之间设置有第一胶粘层(5),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之间设置有第二胶粘层(6),所述反射层(2)与吸波层(3)接触的表面具有若干个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所述高凸起部(81)的高度大于低凸起部(82)的高度,高凸起部(81)、低凸起部(82)交替连续排列;所述吸波层(3)与离型材料层(4)之间依次设置有第三胶粘层(7)、聚丙烯薄膜层(5)、第一压克力胶粘层(9)、石墨散热层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闯梁豪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