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697737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1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包括门字型的锚箱、上盖、张拉块、顶块、锚具、螺杆和螺帽,所述锚箱包括底板、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所述锚具位于张拉块、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围城的区域内,锚具包括锚板和夹片组,锚板靠近张拉块一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曲面,所述张拉块靠近曲面一侧设置有与曲面匹配的凹槽,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顶块、后支板和张拉块上的圆孔,螺杆两端用螺帽固定。该结构的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既能顺利完成对碳纤维板进行拉伸,又能保证拉力的均匀性,避免引起碳纤维板应力分布不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碳纤维板等高强度复合纤维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加固领域。通常是将碳纤维板粘贴在混泥土构件的表面用于提高混泥土构件的强度。若将碳纤维板张拉后锚固于被加固构件的表面,可以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抗弯强度,抗烈性,还可以提高碳纤维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加固成本。用碳纤维板增加构件强度,需先借助张拉系统将碳纤维板拉伸,而后利用锚具将碳纤维两端锚固在被加固构件上。现有的张拉系统,在拉伸碳纤维板时,难以保证拉力的均匀性,容易引起碳纤维板应力分布不均匀,导致碳纤维板远未达到极限强度时就发生剪切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既能顺利完成对碳纤维板进行拉伸,又能保证拉力的均匀性,避免引起碳纤维板应力分布不均。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包括门字型的锚箱、上盖、张拉块、顶块、锚具、螺杆和螺帽,所述锚箱包括底板、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所述后支板上设置有两个允许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上盖与左、右支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张拉块上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板穿过的方形通孔和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顶块上也设置有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锚具位于张拉块、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围城的区域内,锚具包括锚板和夹片组,所述锚板内设置有楔形通孔,锚板靠近张拉块一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曲面,所述夹片组包括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配合,所述张拉块靠近曲面一侧设置有与曲面匹配的凹槽,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顶块、后支板和张拉块上的圆孔,螺杆两端用螺帽固定。进一步,所述下楔形板的夹持面上设置有多个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与卡槽滑动连接的防滑齿,所述防滑齿底部通过弹簧与卡槽底部连接。进一步,所述底板与后支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所述后支板外侧中心设置有千斤顶安置架。进一步,所述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配合,楔形通孔的小尺寸端与上、下楔形板之间均存在间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包括门字型的锚箱、上盖、张拉块、顶块、锚具、螺杆和螺帽,所述锚箱包括底板、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所述后支板上设置有两个允许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上盖与左、右支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张拉块上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板穿过的方形通孔和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顶块上也设置有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锚具位于张拉块、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围城的区域内,锚具包括锚板和夹片组,所述锚板内设置有楔形通孔,锚板靠近张拉块一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曲面,所述夹片组包括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配合,所述张拉块靠近曲面一侧设置有与曲面匹配的凹槽,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顶块、后支板和张拉块上的圆孔,螺杆两端用螺帽固定。该结构的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既能顺利完成对碳纤维板进行拉伸,又能保证拉力的均匀性,避免引起碳纤维板应力分布不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锚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锚具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包括门字型的锚箱、上盖2、张拉块3、顶块4、锚具5、螺杆6和螺帽7,所述锚箱包括底板101、左支板102、右支板103和后支板104,所述底板与后支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14,所述后支板上设置有两个允许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上盖与左、右支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张拉块上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板穿过的方形通孔8和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张拉块的宽度小于左、右支板之间的距离,所述顶块上也设置有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锚具位于张拉块、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围城的区域内,锚具包括锚板501和夹片组,所述锚板内设置有楔形通孔502,锚板靠近张拉块一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曲面9,所述夹片组包括上楔形板503和下楔形板504,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配合,所述张拉块靠近曲面一侧设置有与曲面匹配的凹槽10,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顶块、后支板和张拉块上的圆孔,螺杆两端用螺帽固定,所述碳纤维板被锚具锚固后从方形通孔穿出。工作状态下,将锚箱固定在混泥土结构上,锚具固定在张拉块上,锚板上凸起的曲面与张拉块的凹槽匹配,从后支板穿过来的两根螺杆穿过张拉块,用螺帽把末端固定,螺杆的另一端穿过顶块,也用螺帽把末端固定,至此,张拉系统装配完毕。将千斤顶放置在后支板与顶块之间,推动顶块,即可通过螺杆带动张拉块和锚具移动,将碳纤维板拉伸,达到预定的推力后,将锚具固定在锚箱上即可,至此,碳纤维板的张拉工作就完成了。该结构的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既能顺利完成对碳纤维板进行拉伸,同时曲面和凹槽的设置,能保证拉力的均匀性,避免引起碳纤维板应力分布不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楔形板的夹持面上设置有多个卡槽11,所述卡槽内设置有与卡槽滑动连接的防滑齿12,所述防滑齿底部通过弹簧13与卡槽底部连接。初始状态时,防滑齿一部分位于卡槽内,一部分露出卡槽外,在夹紧碳纤维板的过程中,防滑齿在弹簧弹力的推动作用下,与碳纤维板紧密接触,能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保证锚固效果,进一步确保了顺利对碳纤维板进行拉伸。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支板外侧中心设置有千斤顶安置架15。千斤顶安置架一方面可以用来固定千斤顶,另一方面起定位作用,千斤顶处于中心位置,推动顶块移动时,使顶块两侧产生的拉力一致,从而进一步使碳纤维板受拉均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配合,楔形通孔的小尺寸端与上、下楔形板之间均存在间隙16,间隙的存在能进一步避免了碳纤维板被剪切破坏。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包括门字型的锚箱、上盖(2 )、张拉块(3 )、顶块(4 )、锚具(5)、螺杆(6)和螺帽(7),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箱包括底板(101)、左支板(102)、右支板(103)和后支板(104),所述后支板上设置有两个允许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上盖与左、右支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张拉块上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板穿过的方形通孔(8)和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顶块上也设置有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锚具位于张拉块、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围城的区域内,锚具包括锚板(501)和夹片组,所述锚板内设置有楔形通孔(502),锚板靠近张拉块一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曲面(9),所述夹片组包括上楔形板(503)和下楔形板(504),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紧配合,所述张拉块靠近曲面一侧设置有与曲面匹配的凹槽(10),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顶块、后支板和张拉块上的圆孔,螺杆两端用螺帽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楔形板的夹持面上设置有多个卡槽(11),所述卡槽内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纤维板锚具张拉系统,包括门字型的锚箱、上盖(2)、张拉块(3)、顶块(4)、锚具(5)、螺杆(6)和螺帽(7),其特征在于:所述锚箱包括底板(101)、左支板(102)、右支板(103)和后支板(104),所述后支板上设置有两个允许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上盖与左、右支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张拉块上设置有用于供碳纤维板穿过的方形通孔(8)和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顶块上也设置有两个供螺杆穿过的圆孔,所述锚具位于张拉块、左支板、右支板和后支板围城的区域内,锚具包括锚板(501)和夹片组,所述锚板内设置有楔形通孔(502),锚板靠近张拉块一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曲面(9),所述夹片组包括上楔形板(503)和下楔形板(504),上楔形板和下楔形板夹紧碳纤维板后与楔形通孔紧配合,所述张拉块靠近曲面一侧设置有与曲面匹配的凹槽(10),所述螺杆依次穿过顶块、后支板和张拉块上的圆孔,螺杆两端用螺帽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琦于海洋燕海蛟耿波于长皓刘清春陈松朱雪源岳小媚
申请(专利权)人: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