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的车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8162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使接合在左右的侧上边梁(1、2)之间的多个车顶加强件(3~7)之中,某一个车顶加强件的至少在车体宽度方向上中央部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与位于该车顶加强件相邻位置的其他车顶加强件之间的间隔。(*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
技术介绍
在汽车的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之间,沿着车体宽度方向,作为车顶骨架部件而中央具有宽幅部的1个车顶加强件(reinforcement),设置在前上边梁和后上边梁之间的中间部上(例如,参考专利文献该车顶加强件为了确保汽车顶板的强度和刚性,剖面形状形成 为倒帽形,汽车顶板的下表面利用粘接剂与车顶加强件的凸缘部接合°专利文献l:特开2001 — 3016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车顶加强件上利用粘接剂接合汽车顶板的现有车顶构造中, 存在如下情况,g卩,车体骨架大幅变形的共振频率与汽车顶板所具有 的共振频率的各个频率接近,因车体骨架和汽车顶板的共振导致汽车顶板的振幅变大。如果因共振而汽车顶板的振幅变大,则从汽车顶板 发出的声音变大,易于产生空腔音。空腔音由汽车顶板的共振和车室内的空腔共鸣这两方面的因素 决定。即,如果汽车顶板的共振频率大于或等于空腔共鸣的共鸣频率, 则产生空腔音。此外,车室的尺寸、形状是空腔共鸣的主要因素。为 了不产生空腔音,必须使汽车顶板的共振频率低于空腔共鸣的频率程 度。换句话说,寻求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顶构造(车体构造)中,车体左 右的侧上边梁之间,只有一个中央具有宽幅部的车顶加强件设置在前上边梁和后上边梁之间的中间部上。因此,车顶加强件支撑汽车顶板 的范围小,在因发动机振动等在车体骨架(车体构造体)中产生共振 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本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 供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在车体的左右侧上边梁之间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车顶加强件上,接合汽车顶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 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第1车顶加强件,该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比与 至少一边的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之间最接近部分的间隔宽的最宽 部分。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由车顶加强件支撑 汽车顶板的范围变大,即使在因发动机振动等在车体骨架中产生共振 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汽车顶板的振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车顶的车体外观的图,(a)为车体的侧视图,(b)为车体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图3是图2的A — A线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中,设有宽幅部的前侧车顶加强 件的放大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 简略平面图。图6是图5的B—B线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的 简略平面图。图8是图7的C一C线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作为适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汽 车)的车顶构造的车体的一个例子,以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车体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体(汽车)的车 顶构造的简略平面图。图3是图2的A — A线剖面图。此外,在图2 中,左侧是车体(汽车)的前侧,右侧是后侧。图1 (a)是车体50的侧视图,图1 (b)是车体50的俯视图。 如图1 (b)所示,在车体51前方形成发动机室部52,其由左右的前 侧纵梁和发动机罩挡泥板、以及将连接左右发动机罩挡泥板的包含前 侧纵梁的仪表板隔板部件进行组合后焊接接合形成。在图1 (a)及 图1 (b)所示的车体50中,在发动机室部52内搭载发动机1。在车 体前后方向大致从中间开始向后的方向的上方,设置有汽车顶板12。如图2、图3所示,在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1、 2之间,沿着车 体宽度方向,相对于车体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图2中为 5个)车顶加强件3、 4、 5、 6、 7。各车顶加强件3 7的两端部,分 别通过点焊与侧上边梁l、 2接合。另外,在车体左右的侧上边梁l、 2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和后端侧,通过点焊分别接合前上边梁8 和后上边梁9。各车顶加强件3 7,剖面形状形成倒帽形,其两侧沿长度方向 (车体宽度方向)形成凸缘部10a、 10b (参考图4)。如图4所示, 大致平坦状的汽车顶板12的下表面通过粘接剂11接合在各车顶加强 件3 7 (图4中为车顶加强件3)的凸缘部10a、 10b上。此外,汽 车顶板12的外周缘部(未图示)通过点焊与上述侧上边梁1、 2、前 上边梁8及后上边梁9接合。如图2所示,接近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发动机侧、且接近汽车顶 板的曲率较大部分的车体前后方向后方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 4、 5,形成为从两端侧开始向中央宽度逐渐变宽,在中央设置有宽幅部3a、 4a、 5a。此外,位于后侧的2个车顶加强件6、 7,在中央不具 有宽幅部,以直到长度方向两端部为止为窄幅(和车顶加强件3、 4、 5的两端部大致相同宽度)的方式,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在将车体宽度方向(车体左右方向)中央的车顶加强件3、 4、 5的各宽幅部3a、 4a、 5a和车顶加强件6、 7的各窄幅部6a、 7a 的各自的宽度设为Wl、 W2、 W3、 W4、 W5 (W2>W1=W3>W4=W5), 将前上边梁8和车顶加强件3的宽幅部3a之间的间隔设为Dl,将车 顶加强件3的宽幅部3a和车顶加强件4的宽幅部4a之间的间隔设为 D2,将车顶加强件4的宽幅部4a和车顶加强件5的宽幅部5a之间 的间隔设为D3,将车顶加强件5的宽幅部5a和车顶加强件6之间的 间隔设为D4,将车顶加强件6的窄幅部6a和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 7a之间的间隔设为D5,将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和后上边梁9 之间的间隔设为D6时,上述各间隔(Dl、 D2、 D3、 D4、 D5、 D6) 小于车顶加强件3、 4、 5的各宽幅部3a、 4a、 5a的宽度(Wl、 W2、 W3)。此外,上述各间隔(Dl、 D2、 D3、 D4、 D5、 D6)的大小在 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D1>D5=D6>D4>D2>D3。此外,加强件4的 宽幅部4a的宽度W2构成为W2> (D2+D3)。下面对本实施方式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体的车顶构造,在位于接近作为主 要振源的设置于车体前部的发动机侧,且接近汽车顶板的曲率较大部 分的车体前后方向后方前侧的3个车顶加强件3、 4、 5的各个中央设 有宽幅部3a、 4a、 5a,且使车顶加强件3、 4、 5的各宽幅部3a、 4a、 5a之间的间隔(D2、 D3)、前上边梁8和车顶加强件3的宽幅部3a 之间的间隔(Dl)、车顶加强件5的宽幅部5a和车顶加强件6之间 的间隔(D4)、车顶加强件6的窄幅部6a和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 7a之间的间隔(D5)、车顶加强件7的窄幅部7a和后上边梁9之间 的间隔(D6),小于车顶加强件3、 4、 5的各宽幅部3a、 4a、 5a的 宽度(Wl、 W2、 W3),由此,可以扩大通过粘接剂接合汽车顶板 12而覆盖(支撑)的范围。进而,由于在汽车顶板12的车宽方向中 央设有作为最宽部分的宽幅部3a、 4a、 5a,所以能够使由车顶加强件3、 4、 5自身产生的负载集中到车宽方向中央。在这里,通过在车 宽方向中央设置作为最宽幅部的宽幅部,表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的车顶构造,其在车体的左右侧上边梁之间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多个车顶加强件上,接合汽车顶板,其特征在于,上述车顶加强件中的至少一个为第1车顶加强件,该第1车顶加强件具有比与该第1车顶加强件的相邻的上述车顶加强件最接近部分的间隔宽的最宽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淳坪田赖昌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