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移位装置,包括有汽车托盘和至少一部运输装置,运输装置顶部设有升降装置,底部有动力装置,升降装置同动力装置之间通过可旋转转轴连接,所述汽车托盘底部中心处设有“十”字贯穿凹槽。其工作原理如下,在车库的提升电梯上设有一部运输装置,运输装置放置于一可容纳一辆常规汽车的汽车托盘的底部。当有车辆驶入汽车托盘上并驻车后,提升电梯上升或下降至空闲车位所在停车层,然后运输装置顶部的升降装置抬起汽车托盘并利用运输装置底部的动力装置移动至相应空闲车位上。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提高停车效率,大大增加整体停车数量,节省土地资源和车库使用消耗,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移位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尤其在老城区,地面上用于人们生活的建筑已经很拥挤,很难规划出合适的区域用于建立地上立体停车库;而现有的地下停车库虽然利用了地下的土地资源,但是其车库内部的车辆行驶通道所占面积巨大,造成很大面积的资源浪费,而且有些车主未能将车辆停放在车位内,比如一辆车占用两个停车位,这也是造成一种资源浪费。而且现在地下停车库面积较大,层数较多,车主有时很难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找到自己所停车位,费时费力。近几年,各式各样的立体车库大量问世,大有取代传统地下车库的趋势。其设计原理大体如下,一种整体式的框架结构车库并埋于地下,一般为2-3层设计,每层设有I个或并列设有多个停车位。例如预埋于地下的上述车库,当有车辆出、入库时需要将整个车库里的所有车位全部抬起或放下使空闲车位与地面平行,或使出库车辆所在车位与地面平行,以便车辆可以自由进出。上述框架车库的特点是在垂直方向上将车辆分层停放,这种车库虽然相对于传统的路面停车位,在相同的位置上能多出多个停车位,提高空间使用率几倍以上。但是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这种垂直方向的移动车库,其停车位本身是跟随升降装置一起移动,每次车辆出、入库时都需要移动所有的停车位。而且整个车库在使用的时候不仅在地下需要预留空间供车库下降,地面上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容纳车库上升。这种设置在一般室外可能不是个问题,如果这种车库安装在地下室内的话,那么其单个车位上最多也就比传统的路面车位多2个左右的停车位,因为地下室的层高限制不可能做多层数的车库,这也是上述车库或类似车库的一个巨大的局限性。那么为解决这种局限性,就需要提供另外一种车库设计方案,那就是将车库作为固定装置,车辆进入车库是利用一个单独的汽车移位装置,将车辆送至埋入地下或建于地面上的多层停车位。这样就可以无需预留空间便于车库的上升或下降。提高近一倍的空间利用率。比如为《一种高层圆形立体车库》(CN 102277995 A)高层圆形立体车库,由主体结构、圆形车库标准层、搬运电梯系统、旋转载车台系统和客梯系统组成,圆形车库标准层位于主体结构之上,旋转载车台系统设置在圆形车库标准层的上面,搬运电梯系统位于主体结构内侧,客梯系统位于主体结构的一侧,并于搬运电梯系统的方向有一定的角度,主体结构支撑整个高层圆形立体车库,圆形车库标准层上还设有停车区,并且每层停车区共设有六个停车位,像放射状一样设置在旋转载车台系统的周围,旋转载车台系统由载车台、回转支承、减速器I和载车台驱动电机组成,搬运电梯系统由入库电梯、出库电梯和搬运电梯控制装置组成,出、入库电梯由轿厢1、搬运电梯拽引电机、减速器I1、滑轮组1、钢丝绳I和安全装置I组成。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虽然也能解决上述所述的局限性问题,但是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那就是每层停车层空间的浪费。比如每台车辆之间的扇形间隙就是极大的浪费,如果将停车层设计为矩形的话就能在保证相同数量的车位的情况下节约出大约38%的建筑使用面积。车库的主体结构设计的优化可以增加停车面积,但是因为传统停车装置的局限性,其工作面积有限,而不能顾及到各个方位,例如车库边角上的面积可供于停车使用,但是因为传统停车装置的局限性而将其浪费。《汽车紧凑泊位装置》(CN 102071823A)它包括底盘和汽车泊位台,底盘装有相互连接的液压缸、电磁换向阀、液压管路,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汽车泊位台相连接;或底盘装有相互连接的气缸、气动方向控制阀、气管路,气缸的活塞杆与汽车泊位台相连接;汽车泊位台随液压缸的活塞杆或气缸的活塞杆的动作而移位。这种汽车移位装置只能往前、后、左、右4个方向运送车辆,也就相当于最多只能为4个车位提供运送,而不能为相对四个角上的停车位提供运送,这样原本可以设置8个停车位的停车层只能设置前、后、左、右4个停车位,浪费近50%的停车空间。如果能利用这50%的停车空间,能增加近一倍的经济效益,必然被市场大量采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上述汽车移位装置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汽车移位装置。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移位装置,包括有汽车托盘和至少一部运输装置,运输装置顶部设有升降装置,底部有动力装置,升降装置同动力装置之间通过可旋转转轴连接,所述汽车托盘底部中心处设有“十”字贯穿凹槽。其工作原理如下,在车库的提升电梯上设有一部运输装置,运输装置放置于可容纳一辆常规汽车的汽车托盘的底部。当有车辆驶入汽车托盘上并驻车后,提升电梯上升或下降至空闲车位所在停车层,然后运输装置顶部的升降装置抬起汽车托盘并利用运输装置底部的动力装置移动至系统选取的空闲车位上。例如一种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的车库,智能系统将优先选取车库内每层停车层边角上的4个车位进行停车,运输装置托举起汽车托盘自动移动到边角上的停车位上。运输过程中,运输装置内的可旋转转轴进行旋转,其智能系统可以根据行径路线控制可旋转转轴旋转的角度,使运输装置及其托举的汽车托盘能够实现90°直角转弯,使其能移动至横截面为矩形的车库的边角上的车位。运输装置移动至指定车位后自动放下托盘,托盘底部设有贯穿凹槽,保证运输装置将汽车托盘放下后能自由撤出托盘底部。取车时,运输装置在系统安排下自动移动到所取车辆的汽车托盘下方,将汽车托盘举起并移动至提升电梯上,由提升电梯抬升或下降至地面,然后驶离出提升电梯。作为优选方案,在所述托盘的上表面预留有几何中心成矩形排列的四个洞口或凹槽,洞口或凹槽的几何中心构成的矩形长边尺寸为所移位汽车的前后车轮的轴距,矩形短边的尺寸为所移位汽车左右车轮的轮距。也就是说一般规格的车辆驶入托盘后,其四轮可以嵌入所述的四个洞口或凹槽内,从而起到固定限位作用,避免车辆在移位过程中发生溜车,从而脱离托盘。洞口或凹槽的大小有一定的预留空间,以便能适应不同轴距和轮距的车辆。但是其洞口不可大于常规车毂,避免车毂落入洞口太深导致托盘与车辆底盘发生碰撞。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洞口或凹槽设置有可以折叠的盖板,所述盖板一端与洞口或凹槽边缘通过转轴相连接,当托盘上没有停放车辆时可将盖板展开遮盖所述洞口或凹槽;进一步的,所述盖板至少由两块相互连接可折叠的块体组成;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由橡胶、木材、塑钢或金属材质构成;进一步的,盖板的折叠成型由电动控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托盘上方的两端设有车位阻挡器,车位阻挡器可以由电机控制其自由升降,当车辆在托盘上停放后,将前后车位阻挡器升起,这样可以避免车主未拉手刹导致车辆在搬运中发生溜车。或者托盘上车辆进入或驶出一端的车位阻挡器是可以自由升降的,另外一端车位阻挡器为固定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洞口或凹槽的上口边缘设置有防滑条,避免车辆轮胎在驶离洞口或凹槽时打滑;或所述洞口或凹槽内设置有紧固装置,避免车辆因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晃动而脱离洞口或凹槽;或所述洞口或凹槽底部设置有可供升降的底板及为底板提供升降动力的电机,这样在车辆驶离前可以将底板顶起至于托盘平齐,使车辆更加简便地驶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汽车托盘的底部设置有运输装置的固定卡位;或所述固定卡位与运输装置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或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可控制的磁极,可转动的轴承,可拆卸的卡口或可伸缩式的铆榫。上述方案设计使运输装置与汽车托盘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移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移位装置包括汽车托盘(1)和运输装置(2),运输装置(2)顶部设有升降装置(2a),底部有动力装置(2b),升降装置(2a)同动力装置(2b)之间通过可旋转转轴(2c)连接,所述汽车托盘(1)底部中心处设有 “十”字贯穿凹槽(1a),运输装置(2)通过“十”字贯穿凹槽(1a)可运行至汽车托盘(1)的底部的中心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礼铭,
申请(专利权)人:傅礼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