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文泉专利>正文

气流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55802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6 06: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包含一管状本体、一第一横轴、一第二横轴、二叶片结构、一扭力弹簧及二连杆组。管状本体具有二开口及位二开口之间的一容置空间;第一及第二横轴皆设置于容置空间中,且沿着管状本体的一轴向而相间隔;二叶片结构皆枢接于第一横轴上,且其摆动方向是同于管状本体的轴向;扭力弹簧套设于第二横轴上,且沿着管状本体的轴向而提供一回复力;二连杆组一端分别连接二叶片结构,且二连杆组另一端各连接至第二横轴及扭力弹簧。藉此,叶片结构摆动至不同角度时,扭力弹簧的扭转量的变化不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气流调节装置,特别关于一种用于内燃机引擎与空压机进气端的吸力源前的气流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鉴于汽油或柴油等燃油的价格日益上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的油耗量,期望汽车在消耗每公升燃油时,能行驶更多距离。为满足该期望,业者开发出各种产品,以从各方面(例如轮胎、车体造型、空气滤清器、机油、电子组件等)来减少汽车的油耗量。例如在台湾专利第M318666号及第1306133号之中,则是提出一种可变控流装置,其可设置于汽车的进气口至节气阀之间;依据该专利说明书的记载,该可变控流装置可使节气阀至进气岐管之间的真空度变化明显,从而使得引擎运作顺畅,达到节能的目的。然而实际实施时,可发现该可变控流装置安装后负压确实提升,但是相对正压减少,表示汽缸内进气量不增反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至少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有效帮助及增益汽缸(吸力源、负压源)的进气效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至少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流体可双向流动,当汽缸(吸力源、负压源)须泄压时,反向信道保持与大气相通,不阻碍泄压。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至少能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调节被吸入进气管内的气体的流量,且该气流调节装置的零件更安全耐用。为达上述其一目的,本技术所揭露的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包含一管状本体、一第一横轴、一第二横轴、二叶片结构、一扭力弹簧以及二连杆组。该管状本体具有二开口及位该二开口之间的一容置空间;该第一横轴及第二横轴皆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该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横轴与该第二横轴沿着该管状本体的一轴向而相间隔;该二叶片结构皆枢接于该第一横轴上,且该二叶片结构的摆动方向是同于该管状本体的该轴向;该扭力弹簧,套设于该第二横轴上,且该扭力弹簧是沿着该管状本体的该轴向而提供一回复力;该二连杆组分别连接该二叶片结构,且该二连杆组的每一个更连接至该第二横轴及该扭力弹簧。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是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另一立体组合图。图3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平面剖视图。图5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上视图。图6A至图6C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使用时的示意图。图7A及图7B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又一立体组合图。图8A及图SB为依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的再一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其为依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气流调节装置I的立体组合图、立体分解图、平面剖视图及上视图。该气流调节装置I至少包含:一管状本体11、一第一横轴12A、一第二横轴12B、二叶片结构13、一扭力弹簧14以及二连杆组15 ;以下将依序说明气流调节装置I所包含的各组件的
技术实现思路
。该管状本体11 (亦可称环状本体)可为一圆环或一圆管(或可为一矩形截面或三角形截面等多边形截面的管体或环体),其可由金属等结构强度较佳的材料制作成。结构上,该管状本体11可具有二开口 111、一容置空间112及一内缘面113,而该容置空间112及该内缘面113皆位于二开口 111之间。内缘面113是为一连续的弧面,且围绕该容置空间112。该管状本体11可具有一假想的轴向114,而该管状本体11的内缘面113是环绕该轴向114而形成。该管状本体11用以让气体(图未示)通过其中,也就是,气体可由其中一个开口 111进入至容置空间112中、然后经由另一个开口 111离开。该第一横轴12A及该第二横轴12B两者皆设置于管状本体11的容置空间112中,且该第一横轴12A及该第二横轴12B沿着该管状本体11的轴向114而相间隔(两者之间的间距对应于后述的连杆组15的尺寸)。换言之,该第一横轴12A及该第二横轴12B的轴向(图未示)是与管状本体11的轴向114相垂直交错,且第一横轴12A及第二横轴12B皆通过或接触于管状本体11的内缘面113。此外,该第一横轴12A及该第二横轴12B设置于容置空间112中时,第一横轴12A及第二横轴12B的两端可相对于管状本体11内缘面113为固定(即紧配合),即第一横轴12A及第二横轴12B不会自转。换言之,第一横轴12A及第二横轴12B可藉由紧配合的方式来组装至管状本体11中。该二叶片结构13皆枢接于该第一横轴12A上,故该二叶片结构13能以该第一横轴12A为枢轴来摆动。该二叶片结构13的摆动方向是相同于该管状本体11的轴向114,因此若管状本体11是垂直地置放时,叶片结构13将可上下地摆动;若管状本体11是水平地置放时,叶片结构13将可前后地摆动。当该叶片结构13摆动至零度时,叶片结构13定义为位于初始状态;此时叶片结构13可最大程度地遮蔽住该容置空间112的横截面(即与轴向114交错的截面),如图4的气体通道115所示尚留间隙与大气相通而非完全气密。当该叶片结构13由初始零度摆动至九十度过程中,叶片结构13可因应进气量需求被动地调整容置空间112的横截面,增加各转速域所需的气体流量。结构上,每一个叶片结构13可具有一叶片部131及一轴孔部132。该叶片部131的一侧面131A的形状可对应容置空间112的横截面的形状(例如为半圆形),故两个叶片部131的侧面131A可共同地构成一圆形,以相似该容置空间112的横截面的形状。该轴孔部132则是设置于叶片部131的该侧面131A上,以供第一横轴12A穿过,从而实现叶片结构13与第一横轴12A的枢接。当二叶片结构13定义为位于初始状态时,二叶片部131的侧面131A与管状本体11的轴向114交错;而当二叶片结构13摆动至九十度时,二叶片部131的侧面131A将相面对。另说明的是,该二叶片结构13的每一个与该管状本体11的内缘面113是特意地保持间隙,形成一气体通道115 (如图4),以利汽缸泄压。该气体通道115能使被该二叶片结构13分隔的该容置空间112保持连通,也就是,当叶片结构13摆动至零度时,气体仍可经由气体通道115流动过叶片结构13的外侧。因此,气体可双向地流通于管状本体111的两侧,故气流调节装置I并非是一提高真空度的单向阀装置。该扭力弹簧14套设于该第二横轴12B上,故扭力弹簧14与该第一横轴12A及叶片结构13在轴向114上皆相分隔。该扭力弹簧14可沿着该管状本体11的轴向114而提供一回复力。也就是,一外力可沿着轴向114作用至扭力弹簧14上,以使扭力弹簧14被扭转而储存一回复力;然后,当该外力停止时,扭力弹簧14可沿着轴向114释放出该回复力。结构上,该扭力弹簧14可具有一螺旋部141及二悬臂部142,螺旋部141套设于第二横轴12B上,而该二悬臂部142从螺旋部141延伸出,且该二悬臂部142的末端可具有一环圈,以利于连接至后述的连杆组15。该二连杆组15分别连接至该二叶片结构13,而该二连杆组15的每一个更连接至该第二横轴12B及该扭力弹簧14。换言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流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管状本体,具有二开口及位该二开口之间的一容置空间;一第一横轴及一第二横轴,皆设置于该管状本体的该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横轴与该第二横轴沿着该管状本体的一轴向而相间隔;二叶片结构,皆枢接于该第一横轴上,且该二叶片结构的一摆动方向是同于该管状本体的该轴向;一扭力弹簧,套设于该第二横轴上,且该扭力弹簧是沿着该管状本体的该轴向而提供一回复力;以及二连杆组,分别连接至该二叶片结构,且该二连杆组的每一个更连接至该第二横轴及该扭力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泉
申请(专利权)人:陈文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