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系统部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650511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25 20:56
排气系统部件,其具有上游侧开口和下游侧开口,废气流入所述上游侧开口,从所述下游侧开口中流出,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面对部分,每个第一面对部分具有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中径向向外隆起,在每个第一面对部分的各端部且与相应的开口相邻处、在所述远端部分与近端部分之间的边界上,设置有凹口。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面对部分,每个第二面对部分被设置在相应的远端部分的径向内侧上,每个第二面对部分在与相应的第一面对部分重叠的部分处被焊接,并且每个第二面对部分的远端面面对对应的第一面对部分中的凹口的近端侧凹口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排气系统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系统部件,其构成一通道,从内燃机的燃烧室中排出的废气流经该通道。
技术介绍
这种类型的排气系统部件有一个已知的例子,其由各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形状的一对部件形成。这些部件通过将部件的面对部分焊接起来而彼此连接。图5是展示这种排气系统部件100的一个例子的图示。如图5所示,第一部件111的第一面对部分112径向向排气系统部件100外隆起。第二部件121的第二面对部分122相对于第一面对部分112而言位于排气系统部件100的径向内侧。这些第一面对部分112和第二面对部分122的重叠部分沿着排气系统部件100的轴向方向遍布焊接。这样,第一部件111和第二部件121彼此集成。圆柱形部件通过开口101插入在排气系统部件100中,圆柱形部件与排气系统部件的接合部分沿着排气系统部件100的端部彼此焊接。在图5的例子中,在第一部件111与第二部件121之间、在排气系统部件100的开口处形成有相对大的间隙102。因此,在将圆柱形部件焊接至排气系统部件的同时,焊接产生的飞溅物可通过间隙102进入排气系统部件100的内部。在公开号为2008-121550(JP2008-121550A)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暗示了一种作为排气系统部件的部件,其能够抑制这种焊渣的进入。即,如图6所示,在第一部件211的第一面对部分212中,与排气系统部件200的开口相邻的两端之外的其它部分用作径向向外隆起的隆起部分213。另一方面,第二部件221的第二面对部分222在对应于隆起部分213的位置处具有突出部分223。如图7所示,当第二部件221组装至第一部件211上时,突出部分223位于隆起部分213的径向内侧,然而第一面对部分212和第二面对部分222焊接至彼此。于是,靠近排气系统部件200的开口201,第二面对部分222的端面与第一面对部分212的端面相匹配。因此,有可能缩窄图5所示的、形成在排气系统部件200的开口201处的间隙。因此,利用间隙的缩窄量,使得在圆柱形部件250通过开口201插入在排气系统部件200中且随后将连接部分焊接在一起时产生的焊渣难以进入排气系统部件200的内部。然而,鉴于第一部件211和第二部件221的制造公差、装配公差等,难以完全消除上述间隙。因此,在沿着轴向方向遍布焊接第一面对部分212和第二面对部分222时,焊渣可能会通过所述间隙进入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系统部件,其能够抑制焊渣进入排气系统部件的内部,所述焊渣是在将部件的面对部分彼此焊接时产生的,以及在将另一部件焊接至开口时产生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排气系统部件,其具有上游侧开口和下游侧开口,废气流入所述上游侧开口,从所述下游侧开口中流出。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包括第一面对部分,每个第一面对部分包括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中径向向外隆起。所述近端部分位于所述远端部分的径向内侧上。在每个第一面对部分的各端部且与相应的开口相邻处、在所述远端部分与近端部分之间的边界上,设置有凹口。第二部件包括第二面对部分,每个第二面对部分被设置在相应的远端部分的径向内侧上,每个第二面对部分在与相应的第一面对部分重叠的部分处被焊接至相应的第一面对部分,每个第二面对部分的远端面面对对应的第一面对部分中的凹口的近端侧凹口面。利用上述配置,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面对部分整体是重叠的,且重叠部分彼此焊接。因此,有可能抑制焊渣进入排气系统部件内,所述焊渣是在焊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时产生的。用于将位于外侧的各远端部分从位于所述远端部分的内侧上的对应近端部分上切下来的凹口设置在各第一面对部分的各端部分处,与对应的开口相邻,各凹口的远端侧位于所述凹口的远端侧的内侧上。于是,有可能将各凹口的近端侧凹口面与相应的第二面对部分的近端面相匹配。于是,有可能缩窄形成在这些部分处的间隙,并有可能抑制焊渣进入排气系统部件,所述焊渣是在将另一部件焊接至其中一个开口时产生的。在排气系统部件中,另一排气系统部件可适配并连接至排气系统部件的端部。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元件,其中:图1为示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排气管的透视图;图2为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二排气系统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为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二排气系统部件的部分的透视图;图4为展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第一排气系统部件连接至第二排气系统部件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展示第一相关技术的透视图;图6为展示第二相关技术的透视图;图7为展示第二相关技术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到图4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排气管10包括多个排气系统部件,即第一排气系统部件11、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和第三排气系统部件13,它们从排气系统上游侧开始依次设置。从内燃机的燃烧室排出的废气流经排气管10。第一排气系统部件11具有圆柱形形状。第一排气系统部件11的排气下游侧部分通过排气上游侧开口12A插入在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中。第一排气系统部件11与第二排气系统部分12的连接部分沿着圆周方向彼此焊接。类似地,第三排气系统部件13具有圆柱形形状,其上游侧端部经排气下游侧开口12B插入在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中。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与第三排气系统部件13的连接部分沿着圆周方向彼此焊接。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排气系统部件11到13设置所在的方向称为“轴向方向”。如图1到图3所示,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包括第一部件20和第二部件30,二者配合形成上游侧开口12A和下游侧开口12B,废气流入所述上游侧开口12A,从下游侧开口12B中流出。当从轴向方向观看时,这些部件20,30各个都具有在平面视图上为大致圆弧形的形状。通过将部件20,30彼此组装,形成了具有圆弧形状的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第一部件20的周向两端和第二部件30的周向两端分别彼此面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20的周向两端称为“第一面对部分21”。此外,第二部件30的周向两端称为“第二面对部分31”。这些第一面对部分21具有这样的形状:各远端部分22朝具有圆弧形状的第一部件20(或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的外侧径向隆起。各第一面对部分21的轴向端部21a分别与第二排气系统部件12的开口12A,12B相邻。对两端部21a施加切割。即,在各第一面对部分21的各端部21a处,在位于远端部分22径向内侧的远端部分22与近端部分23之间的边界上形成有凹口。各第一面对部分21的各端部21a形成为使得凹口的近端侧凹口面25位于远端侧凹口面26的径向内侧上。在将第二部件30组装至第一部件20上时,第二面对部分31分别设置在第一面对部分21(特别地,第一面对部分21的远端部分22)的径向内侧上。分别形成在各第一面对部分21的端部21a处的凹口的近端侧凹口面25被致使在各第二面对部分31的两轴向端部处与相应的周向面对端面32相匹配。即,各近端侧凹口面25面对相应的远端面32。在这种状态中,在图3中的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示的位置处,多对第一面对部分21与第二面对部分31的重叠部分沿着轴向方向整体彼此焊接。于是,第一部件20和第二部件30彼此集成。接下来,将结合图4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排气系统部件

【技术保护点】
排气系统部件,其具有上游侧开口和下游侧开口,废气流入所述上游侧开口,从所述下游侧开口中流出,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包括:第一部件,其包括第一面对部分;每个第一面对部分包括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所述远端部分在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中径向向外隆起;所述近端部分位于所述远端部分的径向内侧上;在每个第一面对部分的各端部且与相应的开口相邻处、在所述远端部分与近端部分之间的边界上,设置有凹口;以及第二部件,其包括第二面对部分;每个第二面对部分被设置在相应的远端部分的径向内侧上;每个第二面对部分在与相应的第一面对部分重叠的部分处被焊接至相应的第一面对部分,并且每个第二面对部分的远端面面对对应的第一面对部分中的凹口的近端侧凹口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0.03 JP 2012-2214431.排气系统部件(12),其具有上游侧开口(12A)和下游侧开口(12B),废气流入所述上游侧开口(12A),从所述下游侧开口(12B)中流出,所述排气系统部件(12)包括:第一部件(20)和第二部件(30),二者配合形成所述上游侧开口(12A)和所述下游侧开口(12B),所述第一部件(20)包括第一面对部分(21);每个第一面对部分(21)包括远端部分(22)和近端部分(23);所述远端部分(22)在所述排气系统部件(12)中径向向外隆起;所述近端部分(23)位于所述远端部分(22)的径向内侧上;在每个第一面对部分(21)的各端部且与相应的开口相邻处、在所述远端部分(22)与所述近端部分(23)之间的边界上,设置有用于切割所述远端部分(22)的凹口(26),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成健司立花良二畑村启介久野昌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三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