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2971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包括:    固定于车体的后侧部并包括一对对向平板部的上支架,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形成有彼此相对的第1孔并彼此隔开;    固定于车体的前侧部并包括一对对向平板部的下支架,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形成有彼此相对的第2孔并彼此隔开;    能够旋转地支承转向轴的转向管柱;    被夹持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对向平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1孔相对的第1支承孔并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第1支承部件;    被夹持在所述下支架的所述对向平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2孔相对的第2支承孔并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第2支承部件;    通过所述上支架的所述第1孔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所述第1支承孔将所述转向管柱支承在所述上支架上的第1支承机构;和    通过所述下支架的所述第2孔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所述第2支承孔将所述转向管柱支承在所述下支架上的第2支承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管柱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件一体地形成;    所述第1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第1鼓凸部,该第1鼓凸部具有分别压接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上的一对侧部;    所述第2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第2鼓凸部,该第2鼓凸部具有分别压接在所述下支架的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上的一对侧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塑性加工等将一钢管模制成一体地具有鼓凸部的转向管柱,该鼓凸部的侧面形成有管柱位置调整用圆孔或者长孔,在所述孔中可插入贯通夹紧机构的紧固螺栓。根据该构形,具有管柱位置调整用圆孔或者长孔的该鼓凸部采取与该转向管柱一体的封闭截面结构。因此,该转向管柱自身可以具有高刚度,并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组装成本)及重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27685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10-7003号公报)。本申请人于在先的特愿2001-238198号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液压成形法作为加工方法,其中用一模组件容纳一薄壁钢管,该钢管的内部充填有压力水或者油,通过使该钢管膨胀而将其形成所希望的构形。由于没有在压模成形之后通过焊接制造采取封闭截面结构的元件的情况下的焊接部,所以该在先申请中的方法具有可以获得紧凑设计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并可降低加工成本和重量。此外,在日本特开平8-276852号公报中公开的伸缩式转向装置中,转向管柱构成为在其相对于车体的前方下端部,一固定于该管柱的铰接支架通过铰接销而固定于车体侧下支架上,而在该转向管柱的中间部,固定于该管柱上的一支撑支架由一紧固螺栓穿过从侧面看呈基本L字形的车体侧倾斜支架而被安装在车体上。固定于该管柱的这些支架部件(铰接支架和支撑支架)与该转向管柱分别地制造并在组装时通过焊接、铆接(或者咬接)等固定在转向管柱上。此外,在日本特开2000-53001号公报(图9)所公开的一种转向装置中,通向信号灯、刮水器、灯、喇叭和点火器等的开关的配线被集束而容纳于线束之中,以防止当进行倾斜调整操作与伸缩位置调整操作以及当行驶时由于振动等引起的接触不良。该线束通过一线束固定支架使用夹子等固定在转向管柱上。然而,在前一情况下,形成于转向管柱的鼓凸部中的管柱位置调节用圆孔或长孔只不过是通过一般的加工方法而穿设成孔,在该圆孔或长孔的周边缘形成为开放端。结果,特别是在需要长孔的伸缩结构中,不能获得在该鼓凸部处的长孔的周边的表面刚度(弯曲刚度)的较大程度的值,在该鼓凸部处的表面刚度(弯曲刚度)的低水平值将引起较大的担心。此外,长孔的周边是开放端,并且因为鼓凸部处的表面刚度(弯曲刚度)很低,从而只能采用复杂的加工方法例如通过钻孔加工进行铣削等。还有,在后一情况下,固定到转向管柱上的铰接支架、支撑支架和线束固定支架与该转向管柱分开地制造,并且在组装时采用焊接、铆接(或咬接)等。因此,造成制造成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组装成本)以及转向管柱的重量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增大转向管柱自身的刚度来减少部件数目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包括固定于车体的后侧部并包括一对对向平板部的上支架,该对对向平板部形成有彼此相对的第1孔并彼此隔开;固定于车体的前侧部并包括一对对向平板部的下支架,该对对向平板部形成有彼此相对的第2孔并彼此隔开;可旋转地支承转向轴的转向管柱;被夹持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对向平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1孔相对的第1支承孔并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第1支承部件;被夹持在所述下支架的所述对向平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2孔相对的第2支承孔并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第2支承部件;通过所述上支架的所述第1孔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所述第1支承孔将所述转向管柱支承在所述上支架上的第1支承机构;和通过所述下支架的所述第2孔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所述第2支承孔将所述转向管柱支承在所述下支架上的第2支承机构,其中所述转向管柱与所述第1支承部件和所述第2支承部件一体地形成;所述第1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第1鼓凸部,该第1鼓凸部具有分别压接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上的一对侧部;所述第2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第2鼓凸部,该第2鼓凸部具有分别压接(支承)在所述下支架的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上的一对侧部。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包括固定于车体的后侧部并包括一对对向平板部的上支架,该对对向平板部形成有彼此相对的第1孔并彼此隔开;固定于车体的前侧部并包括一对对向平板部的下支架,该对对向平板部形成有彼此相对的第2孔并彼此隔开;可旋转地支承转向轴的转向管柱;被夹持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对向平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1孔相对的第1支承孔并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第1支承部件;被夹持在所述下支架的所述对向平板部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2孔相对的第2支承孔并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第2支承部件;用于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和所述第2支承部件之间支承线束部件的第3支承部件;通过所述上支架的所述第1孔与所述下支架的所述第1支承孔将所述转向管柱支承在所述上支架上的第1支承机构;和通过所述下支架的所述第2孔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所述第2支承孔将所述转向管柱支承在所述下支架上的第2支承机构,其中所述第1支承部件、所述第2支承部件以及所述第3支承部件中的至少两个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转向管柱一体地形成;所述第1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第1鼓凸部,该第1鼓凸部具有分别压接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上的一对侧部;所述第2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鼓凸部,该鼓凸部具有分别通过所述铰接装置支承在所述下支架的一对对向平板部上的一对侧部;所述第3支承部件上一体地形成有第3鼓凸部,该第3鼓凸部具有用于固定一支承所述线束部件的支承部件的第3支承孔。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3支承部件形成在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朝向车体前侧延伸而形成的所述第1鼓凸部上。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中,优选地,沿所述第1支承孔的周边缘形成有沿所述第1支承孔的整体向内突出的突出部。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上支架的所述第1孔是用于调整倾斜位置的长孔;所述第2支承机构是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铰接机构;所述第1支承机构将所述第1支承部件夹持并固定在所述上支架的所述一对对向平板部之间,或者释放所述第1支承部件以使得所述转向管柱可以移动。此外,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转向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所述第1支承孔与所述第2支承部件的所述第2支承孔都是用于调整所述转向管柱的伸缩位置的长孔。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一种车辆用转向装置包括可旋转地支承转向轴的转向管柱;和固定在车体侧加强部件上以用于支承所述转向管柱的车体后侧支架和车体前侧支架,其中,所述转向管柱上一体地形成有多个鼓凸部,并通过所述鼓凸部支承在所述车体后侧支架和/或所述车体前侧支架上。附图说明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的倾斜调整式转向管柱装置的整体侧视图,图1B是沿图1A的线A-A的截面图,并且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第1实施例的车辆用倾斜调整式转向管柱装置的、其中鼓凸部采取一体封闭截面结构的转向管柱的截面图,图1C是沿图1A的线B-B的截面图,并且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该第1实施例的车辆用倾斜调整式转向管柱装置的、其中支承支架部采取一体封闭截面结构的转向管柱的截面图; 图2A、2B、2C是仅示出图1A、1B、1C中的转向管柱的结构的视图;图3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的倾斜/伸缩位置调整式转向管柱装置的整体侧视图,图3B是沿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泽田直树井上孝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