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油泵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0729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4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输油泵回油结构,包括固定于燃油箱内部的储油桶和回油管,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连通于所述回油管的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储油桶的出油口和连通所述出油口的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之间设有射流泵,所述射流泵的射流方向朝向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通过所述射流泵连通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设有压力阀,所述燃油箱通过所述压力阀向所述第二进油口导通或者封闭。通过增设三通管和在其内设置射流泵,通过引流作用形成负压,造成压力阀两侧的压力差,打开压力阀,而不需要克服压力阀外部的燃油压力,提高燃油流的利用率,增加回油效率,能够使储油桶更快充满燃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输油泵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汽车在不同工况下发动机所需燃油供给量不同,为保证发动机最大燃油需求量,目前输油泵所设计的额定流量均有过剩,工作时,多余的燃油通过输油泵回油结构流回输油泵的储油桶内,并通过引流作用,带动储油桶外部燃油进入储油桶,以保证储油桶满油状态。现有的输油泵回油结构如图1-图2所示,储油桶101固定于燃油箱内,回油管102布置于储油桶101的外部,一端连接输油泵调压阀,另一端连接引射阀103的入口,引射阀103的出射口与燃油通道104相对,且引射阀103为圆锥形孔,其直径向燃油通道的方向减小,以起到提升燃油的流动速度,燃油通道104靠近引射阀103的一端畅通,位于储油桶101的外部,另一端伸入储油桶101内部,且安装有伞形阀106,伞形阀106通过旋转轴105转动连接于储油桶101,以实现燃油通道104与储油桶101的连通或者断开,旋转轴105固定于储油桶101。工作时,输油泵多余的燃油通过调压阀进入回油管102,到达引射阀103,由于引射阀103的内径逐渐减小,因此燃油压力提升,流速加快,燃油经过引射阀103后进入燃油通道104,高速高压的燃油流使伞形阀106绕旋转轴105向远离引射阀103的方向转动,燃油通道104与储油桶101连通,回油流入储油桶101,同时回油通过引流作用,在燃油通道104与引流阀103之间形成负压,带动燃油通道104外部的燃油也进入储油桶101,从而保证储油桶101处于满油状态。现有的输油泵回油结构由于引射阀103与燃油通道104的结构,使伞形阀106的打开需要克服储油桶101内燃油对伞形阀106的压力,所以回油在冲击伞形阀106时能量损失较大,回油效率低,且引流作用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油泵回油结构,通过增设三通管和在其内设置射流泵,通过引流作用形成负压,造成压力阀两侧的压力差,打开压力阀,而不需要克服压力阀外部的燃油压力,提高燃油流的利用率,增加回油效率,能够使储油桶更快充满燃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油泵回油结构,包括固定于燃油箱内部的储油桶和回油管,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连通于所述回油管的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储油桶的出油口和连通所述出油口的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之间设有射流泵,所述射流泵的射流方向朝向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通过所述射流泵连通所述出油口 ;所述第二进油口设有压力阀,所述燃油箱通过所述压力阀向所述第二进油口导通或者封闭。优选地,所述射流泵为文氏管,所述文氏管的入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进油口,所述文氏管的出射口朝向所述出油口。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油口的内部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沿所述第二进油口的周向分布,所述压力阀贴于或者脱离所述限位凸起。优选地,所述压力阀为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进油口口径的伞形阀,所述伞形阀搭接于所述第二进油口的开口端,且所述伞形阀位于所述第二进油口的内部,凹向所述开口端。优选地,还包括封闭板,所述封闭板封闭所述开口端;所述封闭板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伞形阀覆盖所述第一通孔,所述伞形阀的伞柄轴向滑动插装于所述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伞柄设有止动结构,所述止动结构设于所述伞柄的滑动行程内。优选地,所述三通管安装于所述储油桶内的底板,所述封闭板为所述储油桶的底板。优选地,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第二进油口相适配的壳体,所述三通管通过所述第二进油口卡入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储油桶。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进油口设有卡扣,所述卡扣卡入所述卡槽。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油口设有竹节结构,所述回油管通过所述竹节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进油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增设三通管,三通管连通回油管的第一进油口与出油口之间设有射流泵,且射流泵的射流方向朝向出油口,第二进油口设有压力阀,当回油管的燃油进入射流泵时,喷出射流泵的燃油流速提高,带动出油口内的燃油一起流向储油桶,使出油口内部形成负压,低于燃油箱的燃油压力,压力阀打开,燃油箱的燃油通过第二进油口最终流向储油桶。这种方式由于在压力阀的一侧形成负压,即可打开压力阀,喷射的燃油流不需要克服压力阀外部的燃油压力,避免燃油流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燃油流的利用率,增加回油效率,能够使储油桶更快地充满燃油。【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输油泵回油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伞形阀与燃油通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输油泵回油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输油泵回油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各部件的爆炸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输油泵回油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输油泵回油结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三通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在图1-图2中:101、储油桶,102、回油管,103、引射阀,104、燃油通道,105、旋转轴,106、伞形阀;在图3-图6中:201、储油桶,202、三通管,203、回油管,204、压力阀,205、壳体,206、第一通孔,207、第二通孔,208、第一进油口,209、射流泵,210、出油口,211、第二进油口,212、限位凸起,213、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考图3-图6,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输油泵回油结构,包括固定于燃油箱内部的储油桶201和回油管203,还包括三通管202,三通管202包括连通于回油管203的第一进油口 208、连通储油桶201的出油口 210和连通出油口 210的第二进油口 211,第一进油口 208与出油口 210之间设有射流泵209,射流泵209的射流方向朝向出油口 210,第一进油口 208通过射流泵209连通出油口 210 ;第二进油口 211设有压力阀204,燃油箱通过压力阀204向第二进油口 211导通或者封闭。上述实施例通过增设三通管202,三通管202连通回油管203的第一进油口 208与出油口 210之间设有射流泵209,且射流泵209的射流方向朝向出油口 210,第二进油口211设有压力阀204,当回油管203的燃油进入射流泵209时,喷出射流泵209的燃油的压力和流速迅速上升,形成喷射效果,带动出油口 210内的燃油一起流向储油桶201,使出油口 210内部形成负压,低于燃油箱的燃油压力,压力阀204打开,燃油箱的燃油通过第二进油口 211最终流向储油桶201。这种方式由于在压力阀204的一侧形成负压,即可打开压力阀204,喷射的燃油流不需要克服压力阀204外部的燃油压力,避免燃油流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燃油流的利用率,增加回油效率,能够使储油桶201更快地充满燃油。回油管203远离第一进油口 208的一端连接调压阀,输油泵多余的燃油通过调压阀后,经过回油管203流入三通管202 ;三通管202的第二进油口 211内部设置压力阀204,当压力阀204外部的压力大于内部压力时,压力阀204打开,燃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油泵回油结构,包括固定于燃油箱内部的储油桶和回油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连通于所述回油管的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储油桶的出油口和连通所述出油口的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之间设有射流泵,所述射流泵的射流方向朝向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通过所述射流泵连通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设有压力阀,所述燃油箱通过所述压力阀向所述第二进油口导通或者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海宁吴艳鹏童元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