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包括:主油箱、副油箱,加油口,进油管,回油管,油位传感器;该主油箱由主油箱顶壁、主油箱侧壁以及主油箱底壁构成,主油箱包括第一放沉塞,第一放沉塞设置在主油箱侧壁上靠近主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主油箱与主油箱的箱体外部空间;副油箱设置在主油箱内,附着于主油箱底壁上,副油箱由副油箱顶壁、副油箱侧壁以及副油箱底壁构成;进油管和回油管均穿过主油箱顶壁及副油箱顶壁接入副油箱,油位传感器一端设置在主油箱顶壁,另一端穿过主油箱顶壁接入主油箱。以解决通信机组的大容量底座油箱在出厂试验和现场调试的时候加入的试验燃油用不完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
技术介绍
为了延长通信机组油箱的维护间隔,从而节省人工费用,如图1所示,通信机组一般均采用大容量(例如800L~1000L)的底座油箱。若油箱截面积约为1.3~1.5m2,进油管102距油箱底面高度30~50mm,则运行机组至少要加100L油,10KW机组满载运行2小时消耗6.4L燃油,这样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在出厂试验时,加入的试验燃油用不完,绝大部分要再放出来,很耗费时间。面对这个问题,现有的解决办法是在给该大容量底座油箱输入试验燃油的过程中,在输入少量试验燃油的时候即松开输油管,将该输油管另接油路至试验油桶,待出厂试验结束后再将输油管恢复与油箱的连接。在现场调试机组的时候和出厂试验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是当采用现有方法松开输油管来控制试验燃油的量的话,由于松开和恢复输油管的过程会导致系统容易漏气,从而造成系统启动困难、启动失败甚至意外停机等问题出现,给客户带来不好的感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用于解决通信机组的大容量底座油箱在出厂试验和现场调试的时候加入的试验燃油用不完的问题。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包括:主油箱,副油箱,加油口,进油管,回油管,油位传感器;所述主油箱由主油箱顶壁、主油箱侧壁以及主油箱底壁构成,所述主油箱包括第一放沉塞,所述第一放沉塞设置在所述主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主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主油箱与所述主油箱的箱体外部空间;所述副油箱设置在所述主油箱内,附着于所述主油箱底壁上,所述副油箱由副油箱顶壁、副油箱侧壁以及副油箱底壁构成;所述加油口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所述进油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用于为油机供油;所述回油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用于为油机回油;所述油位传感器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接入所述主油箱。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油箱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副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副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主油箱与所述副油箱。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回阀设置为由所述主油箱向所述副油箱单向导通。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止回阀沿导通方向向上倾斜5度至10度的角度设置。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油箱为由所述副油箱顶壁、所述副油箱侧壁以及所述副油箱底壁组成的变截面箱体,所述副油箱顶壁的面积大于所述副油箱底壁的面积。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油箱顶壁的面积为0.06~0.1m2,所述副油箱侧壁的高度为150~180mm,所述变截面箱体的容积为7.2~12L。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油箱还包括第二放沉塞,所述第二放沉塞设置在所述副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副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副油箱与所述主油箱的箱体外部空间。结合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至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油箱设置在所述主油箱内,附着于所述主油箱底壁上具体包括:所述副油箱设置在所述主油箱内,附着于所述主油箱底壁上,所述副油箱任一侧壁与所述主油箱任一侧壁共用或重叠;或者,所述副油箱任意两个相邻侧壁与所述主油箱任意两个相邻侧壁共用或重叠。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由于在主油箱内设置了容积小于主油箱的副油箱,因此在出厂试验和现场调试的时候都可以往副油箱内注入燃油,并由进油管从副油箱为油机输入燃油,从而解决了通信机组的大容量底座油箱在出厂试验和现场调试的时候加入的试验燃油用不完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的大容量底座油箱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侧视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侧视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一,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该大容量底座油箱包括:包括:主油箱206,副油箱207,加油口203,进油管202,回油管204,油位传感器201;所述主油箱206由主油箱顶壁、主油箱侧壁以及主油箱底壁构成,所述主油箱206包括第一放沉塞205,所述第一放沉塞205设置在所述主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主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主油箱206与所述主油箱206的箱体外部空间;所述副油箱207设置在所述主油箱206内,附着于所述主油箱底壁上,所述副油箱207由副油箱顶壁、副油箱侧壁以及副油箱底壁构成;所述加油口203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所述进油管202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207,用于为油机供油;所述回油管204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207,用于为油机回油;所述油位传感器201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接入所述主油箱206。为了使读者理解更方便,需要对本方案进一步说明的是:如现有技术的图1所示:加油口103用于将燃油注入所述大容量底座油箱,进油管102用于从所述大容量底座油箱中为油机输入燃油,回油管104用于将油机用剩下的燃油回输到所述大容量底座油箱,如图1,在现有的大容量底座油箱中,为了使得该大容量底座油箱中的燃油能为油机所用,即进油管102能抽到燃油为油机输入,因此需要大量试验燃油以达到进油管能够抽到燃油的高度,值得说明的是,现实的设置中进油管102底端往往被设置的离油箱箱底有一定的高度,目的是为了防止该进油管将沉积在箱底的燃油杂质等不利于油机的异物输入油机,因此为了使注入油箱的试验燃油达到这个高度,就必须注入较多的试验燃油,且一旦油位低于该高度,剩余的燃油也无法再为油机所用到。基于这样的原因,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如图2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大容量底座油箱在主油箱206内设置了副油箱207,且副油箱207的横截面小于主油箱206的横截面,从而使得副油箱207的容积小于主油箱206的容积,输入的试验燃油通过加油口203进入容积较小的副油箱207,且由进油管202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箱,副油箱,加油口,进油管,回油管,油位传感器;所述主油箱由主油箱顶壁、主油箱侧壁以及主油箱底壁构成,所述主油箱包括第一放沉塞,所述第一放沉塞设置在所述主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主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主油箱与所述主油箱的箱体外部空间;所述副油箱设置在所述主油箱内,附着于所述主油箱底壁上,所述副油箱由副油箱顶壁、副油箱侧壁以及副油箱底壁构成;所述加油口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所述进油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用于为油机供油;所述回油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用于为油机回油;所述油位传感器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接入所述主油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容量底座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油箱,副油箱,加油口,进油管,回油管,油位传感器;所述主油箱由主油箱顶壁、主油箱侧壁以及主油箱底壁构成,所述主油箱包括第一放沉塞,所述第一放沉塞设置在所述主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主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主油箱与所述主油箱的箱体外部空间;所述副油箱设置在所述主油箱内,附着于所述主油箱底壁上,所述副油箱由副油箱顶壁、副油箱侧壁以及副油箱底壁构成;所述加油口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所述进油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用于为油机供油;所述回油管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上,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及所述副油箱顶壁接入所述副油箱,用于为油机回油;所述油位传感器一端设置在所述主油箱顶壁,另一端穿过所述主油箱顶壁接入所述主油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容量底座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油箱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在所述副油箱侧壁上靠近所述副油箱底壁一端,用于导通所述主油箱与所述副油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容量底座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设置为由所述主油箱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战,王兴杰,胡家元,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