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铰接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301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煤矿用井下客车的后铰接部,具体一种可以使铰接式车辆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内产生相对转动的后铰接部装置,解决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内的相对转动等问题。该装置设有铰接部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为轴承结构,回转支承内圈通过安装于铰接部上,回转支承外圈与后车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回转支承应用在后铰接部装置,适用于灵活性要求较严格的井下客车,有效利用现有空间,布置合理、紧凑,使前、后车体有效、灵活地产生相对转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煤矿用井下客车的后铰接部,具体一种可以使铰接式 车辆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内产生相对转动的后铰接部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后铰接部装置用于新型矿用井下客车,该井下客车釆用中间铰接 式的连接方式。而中间铰接部的垂直转动的灵活性要求较严格,转动角度 超过要求标准既对该装置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车辆空间受限,对该装置要 求必须在垂直平面产生转动效果前提下,结构紧凑、布置合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前、后车体产生相对转动的后铰接 部装置,解决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内的相对转动等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铰接部装置,该装置设有铰接部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为轴承 结构,回转支承内圈通过安装于铰接部上,回转支承外圈与后车体连接。所述的后铰接部装置,回转支承通过螺栓安装于铰接部上。所述的后铰接部装置,回转支承外圏上开有螺紋孔,回转支承与后车 体通过螺紋孔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本技术后铰接部装置由后铰接部焊接组件和回转支承组成,根 据后车体外观造型特点,将回转支承应用在后铰接部装置,适用于灵活性 要求较严格的井下客车,有效利用现有空间,布置合理、紧凑,使前、后 车体有效、灵活地产生相对转动。2、 本技术体积小,安装连接方便,易拆卸、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与后车体连接图。图中,l铰接部;2回转支承;3后车体;4螺栓;5螺紋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2所示,本技术设有铰接部l和回转支承2,回转支承2为 轴承结构,回转支承2内圈通过螺栓4安装于铰接部1上,回转支承2外 圈上开有螺紋孔5,回转支承2与后车体3通过螺紋孔5连接。本实施例中,回转支承2自身带有20个均匀分布的螺栓孔,通过螺栓 4把回转支承2自身与铰接部1连接起来,再由回转支承2外圈所带的20 个均匀分布的螺紋孔5与后车体3连接起来,实现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 内的相对转动。该装置使用灵活,并能够保证前、后车体在规定转动范围 内正常工作。权利要求1、一种后铰接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铰接部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为轴承结构,回转支承内圈通过安装于铰接部上,回转支承外圈与后车体连接。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后铰接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回转支承通过 螺栓安装于铰接部上。3、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后铰接部装置,其特征在于回转支承外圈 上开有螺紋孔,回转支承与后车体通过螺紋孔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煤矿用井下客车的后铰接部,具体一种可以使铰接式车辆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内产生相对转动的后铰接部装置,解决前、后车体在垂直平面内的相对转动等问题。该装置设有铰接部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为轴承结构,回转支承内圈通过安装于铰接部上,回转支承外圈与后车体连接。本技术将回转支承应用在后铰接部装置,适用于灵活性要求较严格的井下客车,有效利用现有空间,布置合理、紧凑,使前、后车体有效、灵活地产生相对转动。文档编号B61G1/02GK201254193SQ20082001322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专利技术者昱 吴, 张介夫, 徐延国, 葛德俊, 亮 郝 申请人: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铰接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有铰接部和回转支承,回转支承为轴承结构,回转支承内圈通过安装于铰接部上,回转支承外圈与后车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介夫徐延国葛德俊吴昱郝亮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