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框架变形及隔离可交换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0165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3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止框架变形及隔离可交换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结构,用以减低应力作用于框架基座构件的电池舱,以避免交换式电池舱在碰撞事件当中挤入乘客车厢并造成漏电危险,进而提供更安全的大众交通工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框架变形及隔离可交换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巴士的框架结构,更切确而言,是涉及一种使用可交换式电池舱的电动巴士结构;本专利技术可被使用于利用大量电池的大众运输车辆,进而达到增进车辆安全以及框架耐久性的目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具有环保特质的电动车辆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而成为了大众交通工具的选择之一;为了增加电动巴士的行驶距离,其电力系统需要仰赖有高电量的电池,然而,每一千瓦小时的电量代表的是一个超过15公斤重的电池模块的承载,因此电动巴士大多比一般的传统柴油巴士来的更重,而其中包含的电池模块依据所需行驶的距离的不同,其重量小至六百公斤大至四千公斤都有。传统的电动巴士框架会将电池模块安装于地板框架内或于屋顶框架内;通过将其设置在屋顶框架中,电动巴士在遭遇到火灾时能够相对地维持电池模块的安全,但却有可能在翻覆事件中产生漏电的危险;而若将电池设置于地板框架下,电池模块会较容易安装与更换,但却容易因为电池模块的重量而导致车体地板框架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巴士框架结构,能够将所受到的应力分配,使原本作用于电池舱的应力,转而由屋顶与基座的框架构件所承受,进而降低基座框架构件的形变,以提高巴士框架的耐用程度。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巴士框架结构,能够保护可交换式电池舱并确保可交换式电池舱不会在受到侧面撞击或是翻滚的情况下遭挤压入乘客车厢,进而降低再发生车辆碰撞事件时所可能发生的漏电意外。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包含一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该电池舱用以存放一可交换式电池且开口位于该电动巴士框架的外侧;其中,该电池舱以四个垂直的支架构件与屋顶框架相连以承受重量并减少框架的形变,且该电池舱更进一步的包含一连接于悬吊锁点的基座以将重量传导至弹簧并由其承受。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想,该电池舱进一步包含二防挤压构件,该二防挤压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该可交换式电池舱的宽度,以避免该可交换式电池舱于发生碰撞事件时会进入到该电动巴士框架的乘客车厢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想,该电池舱进一步的包含一侧边支架构件用以避免该可交换式电池于该电池舱中的侧向位移。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包含一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其中包含两个内部垂直支架构件以及两个外部垂直支架构件,此些垂直支架构件则连接至一屋顶构件以分散该电池舱的重量,其中:该电池舱还包含一基座构件,用以连接至一悬吊装置;该电池舱还包含一开口,用以从该电动巴士框架的外侧对可交换式电池舱进行更换;该电池舱还包含两个防挤压构件,其间的距离小于该可交换式电池舱的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构想,该电池舱还包含一侧面支撑构件以避免该电池舱的横向位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止框架变形及隔离可交换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结构,其每个电池舱框体的第一防挤压构件与第二防挤压构件皆必须被设置相隔一定距离使足以阻挡电池舱向乘客车厢移动,进而确保电动巴士于侧撞或是翻车事件中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等角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更详细的车辆框架的等角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可交换式电池舱101内侧轮壁102外侧轮壁103电池舱第一垂直支架构件104电池舱第二垂直支架构件105电池舱第一防挤压构件106电池舱第二防挤压构件107电池舱第一外层构件108电池舱第二外层构件109第一车顶框架110第二车顶框架111电池舱上框支架构件112电池舱下框支架构件113电池舱第一侧支架构件114电池舱第二侧支架构件120第一悬吊锁点121第二悬吊锁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大众交通系统能够接受电动巴士,制造者必须将电动巴士设计成具有能够行驶更高里程数的能力,以便行驶于城市内或是高速公路上;因此市售的电动公交车的电池平均容量显著的增加至每小时100千瓦的容量,此一结果导致,一个甚至更多总重超过四千公斤重的电池舱被装置于电动巴士上,且为了增加乘客空间的大小而紧缩的电池舱空间,亦导致电池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的结构应力作用于车辆框架上。这种结构应力会导致电动巴士的框架更容易变形,并对框架造成脆弱点,使其有可能在发生碰撞或是翻滚意外的时候断裂。在尝试提供一种能够不造成框架完整性被破坏且承受更高里程数的电动巴士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巴士框架的概念,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加以详述。现参照图1与图2,其为与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同一概念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1显示一电动巴士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由电池舱上框支架构件111与电池舱下框支架构件112所组成的电池舱框体,用以固锁一交换式电池舱100,该电池舱框体是设置于外侧轮壁102与内侧轮壁101之上;其中,该电池舱的下框的架构件112作为舱体基座的部分直接连接至悬吊装置230上的第一悬吊锁点120与第二悬吊锁点121。第一垂直支架构件103与第二垂直支架构件104皆以焊接或是锁固的方式加以连接至电池舱上框支架构件111,用以将电池舱框体悬挂于第一车顶框架109与第二车顶框架110上,进而将电池舱100的重量所造成的结构应力分配至第一车顶框架109与第二车体框架110上;电池舱框体包含一第一防挤压构件105以及一第二防挤压构件106被装置于靠乘客车厢的电池舱框体侧,作为安全屏障以避免电池舱于侧撞事件中侵入乘客车厢,第一防挤压构件105与第二防挤压构件106之间的距离小于电池舱的宽度,以有效的阻挡电池舱100的移动;电池舱框体还包括第一侧边支架构件113与第二侧边支架构件以防止电池舱100的横向位移,如此一来,在进行电池交换时,可交换式电池舱便只能从外侧轮壁102之侧取出。现参照图2,其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所架构出的巴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的电池舱皆仅能自其所相关联的外侧轮壁之侧取出。上框支架构件201的第一电池舱框体是与第一车顶框体221以及第二车顶框体222所连结,从而将第一交换式电池舱211的重量分散至第一车顶框架221以及第二车顶框架222。上框支架构件202的第二电池舱框体是与第一车顶框体221以及第二车顶框体222所连结,从而将第二交换式电池舱212的重量分散至第一车顶框架221以及第二车顶框架222。上框支架构件203的第三电池舱框体是与第三车顶框体223以及第四车顶框体224所连结,从而将第三交换式电池舱213的重量分散至第三车顶框架223以及第二车顶框架224。上框支架构件204的第四电池舱框体是与第三车顶框体223以及第四车顶框体224所连结,从而将第四交换式电池舱214的重量分散至第三车顶框架223以及第二车顶框架224。如图2所显示,巴士框架的前方基座构件206、中央基座构件207以及后方基座构件208皆不受电池舱巨大重量所造成的结构应力与车架形变的影响,且由于电池舱的重量被转移至相关的车顶框架构件,进而加强了车辆对翻车情况的框架整体性与结构强度。更切确而言,每个电池舱框体的第一防挤压构件与第二防挤压构件皆必须被设置相隔一定距离使足以阻挡电池舱向乘客车厢移动,进而确保电动巴士于侧撞或是翻车事件中的安全。综上所述,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属
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防止框架变形及隔离可交换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含一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舱用以存放一可交换式电池且开口位于该电动巴士框架的外侧;其中,该电池舱以四个垂直的支架构件与屋顶框架相连以承受重量并减少框架的形变,且该电池舱更进一步的包含一连接于悬吊锁点的基座以将重量传导至弹簧并由其承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含一电池舱的电动巴士框架,包含一基座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舱用以存放一可交换式电池且开口位于该电动巴士框架的外侧;其中,该电池舱以四个垂直的支架构件与屋顶框架相连以承受该电池舱的重量并减少电动巴士框架的形变,且该电池舱更进一步的包含一连接于悬吊装置的舱体基座,且该悬吊装置与该基座构件连接,以将该电池舱的重量传导至弹簧并由其承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巴士框架,其中,该电池舱进一步包含二防挤压构件,该二防挤压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电池舱的宽度,以避免该电池舱于发生碰撞事件时会进入到该电动巴士框架的乘客车厢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巴士框架,其中,该电池舱进一步的包含一侧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崇维杨安陶陈铮铮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立凯绿能移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