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97471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22 14:41
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属于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包括主控制器、光强采集模块、控制系统供电模块、模式选择开关组以及输入模块,主控制器的内部电路板上设置有微控制模块、信号传输模块、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以及存储模块,光强采集模块与设置在主控制器内部的微控制模块通过信号传输模块连接;微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存储模块数据连接,且与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设置在车厢内的LED照明灯连接;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内部的微控制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使轨道车厢内的照明控制方式实现智能化和节能化,提高了乘客乘车的舒适度的同时也减轻了列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交通运输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轨道交通照明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轨道交通照明控制系统都是采用人为控制,由列车工作人员对车厢内亮度进行判断并决定照明灯的开闭。这种照明控制方式对实时亮度变化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使得车灯经常处于长时间的运行状态或是不能及时开启,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也降低了乘客乘车的舒适度。不科学的列车车厢内照明系统节能方法造成车内照明设备损耗加剧,设备寿命严重缩短。出于节约电能的考虑,轨道交通车辆的车内照明灯实行人为控制制度,即在天气晴好,车辆内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以列车司机视觉感受为准),由列车司机负责关闭车厢内所有普通照明灯(应急照明灯除外),光线比较差时(以列车司机视觉感受为准),照明灯再全部打开。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节约一部分电能,但是由于天气始终是不断变化的,室内外光照强度也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如果想要达到有效节约电能的目的,司机就必须随着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地按动开关按钮。这种操作的不利之处有以下几点:(I)频繁地关闭和启动日光灯会造成日光灯灯管损耗加剧,寿命严重缩短。(2)频繁地按动照明灯开关按钮会大大增加列车司机的劳动量,而且容易分散列车司机驾驶过程中的注意力,可能引起事故。(3)这种控制方法主观性太强,不能满足乘客对舒适度的要求,节能效率不高。显然这种照明控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交通节能、舒适以及智能化的需求。综上所述,在现有照明控制技术当中亟需要一种技术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使轨道车厢内的照明控制方式实现智能化和节能化,提高了乘客乘车的舒适度的同时也减轻了列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控制器、光强采集模块、控制系统供电模块、模式选择开关组以及输入模块,所述主控制器的内部电路板上设置有微控制模块、信号传输模块、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以及存储模块,所述光强采集模块与设置在主控制器内部的微控制模块通过信号传输模块连接;所述微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存储模块数据连接,且与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设置在车厢内的LED照明灯连接;所述模式选择开关组包括自动模式开关、手动模式开关、应急模式开关以及故障模式开关,且与主控制器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制器内部的微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光强采集模块包括光强采集模块I和光强采集模块II,所述光强采集模块I和光强采集模块II均设置有三个亮度传感器。所述光强采集模块I和光强采集模块II分别设置在车厢首尾两端车灯下侧的对角端。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技术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可以使轨道车厢内的照明控制方式实现智能化和节能化,提高了乘客乘车的舒适度的同时也减轻了列车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主控制器电路中设置的存储模块可以用来存放微控制器模块中记录的数据,实现大容量存储,方便了后续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与记录;光强采集模块设置在车厢首尾两端车灯下侧的对角端,并且每个光强采集模块有三个亮度传感器,可以全方位的感知周围环境亮度的变化,更全面的采集车厢内的照明亮度;通过主控制器电路中的微控制模块和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实现了车厢内环境亮度的实时控制,避免了传统轨道交通照明控制系统的弊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轨道列车节能化、智能化和舒适化。【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在车厢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主控制器的原理示意框图。图中1-主控制器、2-光强采集模块、201-光强采集模块1、202_光强采集模块I1、3-LED照明灯、4-控制系统供电模块、5-模式选择开关组、6-微控制模块、7-信号传输模块、8-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9-存储模块、10-输入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包括主控制器1、光强采集模块2、控制系统供电模块4、模式选择开关组5以及输入模块10,所述主控制器I的内部电路板上设置有微控制模块6、信号传输模块7、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以及存储模块9,所述光强采集模块2与设置在主控制器I内部的微控制模块6通过信号传输模块7连接;所述微控制模块6的输出端与存储模块9数据连接,且与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的信号输出端与设置在车厢内的LED照明灯3连接;所述模式选择开关组5包括自动模式开关、手动模式开关、应急模式开关以及故障模式开关,且与主控制器I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输入模块10与主控制器I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光强采集模块2包括光强采集模块I 201和光强采集模块II 202,所述光强采集模块I 201和光强采集模块II 202均设置有三个亮度传感器。所述光强采集模块I 201和光强采集模块II 202分别设置在车厢首尾两端车灯下侧的对角端。所述控制系统供电模块4与照明控制其他模块电路连接为各模块供电;所述存储模块9用于存储微控制模块6所记录的数控,实现大容量数据存储。所述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用于调节LED照明灯的亮度输出强度。所述信号传输模块7用于光强采集模块2与主控制器I内部电路的数据通信。所述输入模块10用来人为设置灯光光强的变化范围和阈值。如图1所示,所述光强采集模块I 201和光强采集模块II 202分别设置在车厢首尾两端车灯下侧的对角端,每个光强采集模块均设置有三个亮度传感器,可全方位感知周围环境亮度的变化,避免对存在的阴影部分可能造成的光线分布不均产生的局部亮度过强或者过弱造成对亮度采集的误差。本技术的主控制器I安装在车厢配电柜内,通过所述光强采集模块2对车厢内光线强弱的实时监测,通过车厢首尾处的六个亮度传感器对车厢内的亮度进行实时采集,通过信号传输模块7将数据传送至主控制器I的微控制模块6,由微控制模块6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求均值运算,微控制模块6根据运算结果控制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控制LED照明灯3的亮度,从而实现了车厢内亮度的自动控制,提高了控制的智能化。所述模式选择开关组5包括的自动模式开关、手动模式开关、应急模式开关以及故障模式开关四种模式选择开关可以应对车上的各种亮度环境改变,并作出及时的反应;如图1所示,选择开关组5设置在司机室内,如果车厢内照明系统出现异常,可方便列车司机人员的操作。列车司机人员可通过输入模块10人为设置灯光光强的变化范围和阈值。本技术通过微控制模块6和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块实现了车厢内环境亮度的实时自动控制,并通过输入模块10人为控制车厢内环境亮度,避免了传统轨道交通照明控制的弊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轨道列车节能化、智能化和舒适化。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的优先选择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是本技术的适用范围的限定,不仅可应用在轨道交通照明,还可应用在船舶航空领域以及民用室内家居领域。【主权项】1.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控制器(I)、光强采集模块(2)、控制系统供电模块(4)、模式选择开关组(5)以及输入模块(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交通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主控制器(1)、光强采集模块(2)、控制系统供电模块(4)、模式选择开关组(5)以及输入模块(10),所述主控制器(1)的内部电路板上设置有微控制模块(6)、信号传输模块(7)、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以及存储模块(9),所述光强采集模块(2)与设置在主控制器(1)内部的微控制模块(6)通过信号传输模块(7)连接;所述微控制模块(6)的输出端与存储模块(9)数据连接,且与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脉冲宽度调制驱动模块(8)的信号输出端与设置在车厢内的LED照明灯(3)连接;所述模式选择开关组(5)包括自动模式开关、手动模式开关、应急模式开关以及故障模式开关,且与主控制器(1)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输入模块(10)与主控制器(1)通过信号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保华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瑞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