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8225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它包括壳体(1)、叉臂(2)、齿条(3)、小齿轮(4)、轴(5)、矩形弹簧(6)、蜗轮(7)、弹簧座(8)、蜗杆(9)和小矩形弹簧(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柄部与壳体的底部偏置,所述叉臂设有两个开口,壳体的柄部和齿条的柄部分别固定在叉臂的两个开口中。(*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机动车刹车装置配件,属车辆制动部件

技术介绍
机动车上的制动装置,由于结构限制,制动器凸轮轴花键与制动推杆存在很大的偏移量,这个偏移量要求用自动调整臂的偏置来补偿。现有结构比较典型的是ASA-5型,其自动调整臂均为直臂结构,如果将现有ASA-5自动调整臂按汽车制动器凸轮轴花键与制动推杆的连接尺寸做简单修改,其性能不能满足汽车制动间隙要求。原因是,由于偏置,使自动调整臂的齿条相对于小齿轮的位置发生变化、蜗轮的受力情况也发生变化。自动调整臂的齿条相对于小齿轮的位置发生变化,会影响齿条与齿轮的配合间隙,这个间隙决定了制动间隙。除此之外,它还存在着壳体大孔与蜗轮外圆间隙过大、壳体大孔与蜗轮外圆粗糙的问题,自动调整臂在受到制动推力时,蜗轮相对于壳体会发生扭曲、卡滞现象,使运动阻力不均稳,自动调整臂保证的制动间隙发生变化,制动装置随着制动次数的增加,制动间隙逐渐减小,造成制动性能非常不稳定。上述现有技术示于图4、图5中,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壳体的柄部与壳体底部是没有偏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补偿制动器凸轮轴花键与制动推杆之间的偏移量、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它包括壳体、叉臂、齿条、小齿轮、矩形弹簧、蜗轮、蜗杆和小矩形弹簧,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壳体的柄部与壳体底部偏置,所述叉臂设有两个开口,壳体的柄部和齿条的柄部分别固定在叉臂的两个开口中。上述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所述壳体的柄部偏置壳体底部为40-60毫米。上述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所述叉臂两个开口的距离为40-60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偏置自动调整臂在满足现有汽车制动器凸轮轴与制动推杆的偏置要求的同时保持了齿条的原来位置,保证了合理的制动间隙。由于减小了壳体大孔与蜗轮外圆的配合间隙,避免了蜗轮相对于壳体的卡滞现象,明显改变了蜗轮的受力情况,蜗轮转动更顺畅,大大减少了蜗轮转动对偏置自动调整臂性能的影响,性能非常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现有技术主视图;图5是图4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至图5,图中各部件编号为壳体1、叉臂2、齿条3、小齿轮4、轴5、矩形弹簧6、蜗轮7、弹簧座8、蜗杆9、小矩形弹簧10。本技术中壳体柄部根据汽车制动器推杆与制动凸轮轴花键的联接要求将壳体柄部设计为偏置壳体底部L1为40-60毫米,叉臂由原来的一个开口设计成两个开口,两个开口之间的距离L2为40-60毫米,壳体的柄部和齿条的柄部分别固定在叉臂的两个开口中。当制动间隙合理时,叉臂2在制动器推秆的推力作用下,带动壳体1向右转动,壳体1带动蜗轮7转动,蜗轮7另一端与凸轮轴连接,实现刹车制动,这时,偏置自动调整臂的内部机构不工作。当制动间隙变大时,叉臂2的转角增大,齿条3带动小齿轮4旋转,矩形弹簧6的弹簧钢丝绕向与小齿轮4的运动方向一致而缠紧,小齿轮4就带动矩形弹簧6转动。轴5的另一端的小矩形弹簧10固定在弹簧座8内,由于缠绕方向与轴5的运动方向相反而松开,这样矩形弹簧6就利用它的缠紧力带动轴5和蜗杆9(轴5与蜗杆9通过过盈配合装在一起,可视为一体)、蜗轮7转动,最终使蜗轮7相对壳体1转过一个角度。当撤消制动时,偏置自动调整臂回位,叉臂2、齿条3、小齿轮4也回位,由于矩形弹簧6缠绕方向与小齿轮4的运动方向相反而松开,小矩形弹簧10缠绕方向与轴5的运动方向相同而缠紧,在小矩形弹簧10、蜗轮7与蜗杆9的自锁力作用下,矩形弹簧6与小齿轮4和蜗杆10的缠绕松开并打滑,蜗杆9和蜗轮7不再与小齿轮4一起回转,这样就使凸轮轴在初始位置转过一个角度,从而起到了自动调整间隙的作用。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它包括壳体(1)、叉臂(2)、齿条(3)、小齿轮(4)、轴(5)、矩形弹簧(6)、蜗轮(7)、弹簧座(8)、蜗杆(9)和小矩形弹簧(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柄部与壳体的底部偏置,所述叉臂设有两个开口,壳体的柄部和齿条的柄部分别固定在叉臂的两个开口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柄部偏置壳体底部L1为40-60毫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两个开口之间的距离L2为40-60毫米。专利摘要一种用于机动车刹车装置中的偏置自动调整臂,属于车辆制动部件
,用于解决现有制动器制动性能不稳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构成中设有壳体、叉臂、齿条、小齿轮、轴、矩形弹簧、蜗轮、蜗杆、弹簧座和小矩形弹簧,改进后的壳体柄部偏置,叉臂设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之间的距离为40-60毫米,壳体的柄部和齿条的柄部分别固定在叉臂的两个开口中。本技术大大减少了蜗轮转动对偏置自动调整臂性能的影响,偏置自动调整臂保证了合理的制动间隙,性能非常可靠。文档编号B60T1/00GK2685173SQ200320111140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31日专利技术者贾建永, 王剑刚, 杨盼林, 魏贺群 申请人: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建永王剑刚杨盼林魏贺群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美联制动装置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