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62899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5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其热管穿插固定在管板上,上筒体和下筒体盖在管板上,在上筒体和或下筒体的热管装在螺旋板的螺旋通道内,螺旋板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孔,中心开孔与冷流体进口形成冷流体进入通道或与热流体出口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在螺旋板最外的圆周上设有螺旋板侧口,螺旋板侧口与冷流体出口相通或与热流体进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在换热器的冷、热流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了螺旋板,流体被迫作螺旋流动,保证流速的前提下,结构相当紧凑,缩小占地面积,减小热损失,减小设备投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筒形结构,使得设备可以承受冷、热流体的压力;双管板结构确保冷热流体不会在换热器内部窜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本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特别适合于具有下列特性之一的工况:1、冷、热流量较小;2、冷、热流体中,一种或两种流体具有压力;3、液-液换热;4、热侧流体冷凝;5、冷、热流体绝对不能窜漏。
技术介绍
随着节能产业的发展,热管换热器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大流量的工况下运用已比较成熟,常规热管换热器常采用上下方箱体结构。而对于小流量换热的情况,为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必须保证一定的流速,这时只能减小迎风面热管支数,而总换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只能增加热管排数,如此,换热器占地变得非常狭长,结构变得非常不紧凑,不仅增加了占地面积,而且换热器箱体侧面面积也变得巨大,不仅增加制造成本,而且无效散热面积增加很多,热损失很大,上述这些均制约了常规换热器的利用,不但不经济而且也不利于热量交换;如果冷、热流体具有压力,常规热管换热器采用上下方箱体结构更是无法使用;虽然常规热管换热器在冷热流道间也有管板,即使采用焊接,对于具有一定腐蚀作用的流体来讲,很难保证长时间运行后处冷、热流体相互窜漏,如果两种流体混合后会发生爆炸的危险情况的话,那么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在保证流速的前提下,可实现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的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包括上筒体、下筒体、热管、管板、螺旋板,热管穿插固定在管板上,上筒体和下筒体盖在管板上,在上筒体的中上部设有冷流体进口,在上筒体的侧壁上设有冷流体出口,在下筒体的中下部设有热流体出口,在下筒体的侧壁上设有热流体进口,处于上筒体或下筒体的热管装在螺旋板的螺旋通道内,螺旋板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孔,中心开孔与冷流体进口形成冷流体进入通道或与热流体出口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在螺旋板最外的圆周上设有螺旋板侧口,螺旋板侧口与冷流体出口相通或与热流体进口相通。当螺旋板位于上筒体时,冷流体依次通过上筒体的冷流体进口和螺旋板中心开孔进入,在螺旋板的强迫作用下,作螺旋流动,最后经过螺旋板侧口流向冷流体出口。当螺旋板位于下筒体时,热流体依次通过热流体进口和螺旋板侧口进入,在螺旋板的强迫作用下,作螺旋流动,最后经过螺旋板中心开孔流向热流体出口。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在上筒体和下筒体内都设有螺旋板,处于上筒体和下筒体的热管分别装在两个螺旋板的螺旋通道内;位于上筒体的螺旋板,其螺旋板中心开孔与冷流体进口形成冷流体进入通道,螺旋板侧口与冷流体出口相通;位于下筒体的螺旋板,其螺旋板中心开孔与热流体出口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螺旋板侧口与热流体进口相通。冷流体依次通过上筒体的冷流体进口和螺旋板中心开孔进入,在螺旋板的强迫作用下,作螺旋流动,最后经过螺旋板侧口流向冷流体出口 ;热流体依次通过热流体进口和螺旋板侧口进入,在螺旋板的强迫作用下,作螺旋流动,最后经过螺旋板中心开孔流向热流体出口。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案,所述的管板包括上管板、下管板,上筒体盖在上管板上,下筒体盖在下管板上,中部的热管处于上管板、下管板之间且裸露在外,这样的设有便于热管被腐蚀时及时观察到。有益效果:本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由于在换热器的冷、热流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了螺旋板,流体被迫作螺旋流动,保证流速的前提下,结构相当紧凑,缩小占地面积,减小热损失,减小设备投资;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采用筒形结构,使得设备可以承受冷、热流体的压力;双管板结构确保冷热流体不会在换热器内部窜漏;可以根据需要将冷、热设计成逆流或顺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从热流体进口中心处水平剖切示意图。图5为螺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4、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8、热管3、管板9、螺旋板2,热管3穿插固定在管板9上,上筒体I和下筒体8盖在管板9上,在上筒体I的中上部设有冷流体进口 11,在上筒体I的侧壁上设有冷流体出口 12,在下筒体8的中下部设有热流体出口 13,在下筒体8的侧壁上设有热流体进口 14,处于下筒体8的热管3装在螺旋板2的螺旋通道10内,螺旋板2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口 15,中心开孔15与热流体出口 13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螺旋板2也可单独设置在上筒体I内。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处在于,在上筒体I和下筒体8内都设有螺旋板2。如图2、图4、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8、热管3、管板9、螺旋板2,热管3穿插固定在管板9上,上筒体I和下筒体8盖在管板9上,在上筒体I的中上部设有冷流体进口 11,在上筒体I的侧壁上设有冷流体出口12,在下筒体8的中下部设有热流体出口 13,在下筒体8的侧壁上设有热流体进口 14,在上筒体I和下筒体8都设有螺旋板2,处于上筒体I和下筒体8的热管3分别装在两个螺旋板2的螺旋通道10内;螺旋板2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孔15,中心开孔15与冷流体进口 11形成冷流体进入通道或与热流体出口 13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在螺旋板2最外的圆周上设有螺旋板侧口 7,螺旋板侧口 7与冷流体出口 12相通或与热流体进口 14相通。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管板9由上管板4和下管板6所替代。情况1:当螺旋板2位于上筒体I或下筒体8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8、热管3、管板9、螺旋板2,热管3穿插固定在管板9上,上筒体I和下筒体8盖在管板9上,在上筒体I的中上部设有冷流体进口 11,在上筒体I的侧壁上设有冷流体出口 12,在下筒体8的中下部设有热流体出口 13,在下筒体8的侧壁上设有热流体进口 14,处于下筒体8的热管3装在螺旋板2的螺旋通道10内,螺旋板2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口 15,中心开孔15与热流体出口 13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所述的管板包括上管板4、下管板6,上筒体I盖在上管板4上,下筒体8盖在下管板6上,中部的热管3处于上管板4、下管板6之间且裸露在外。情况2:如图3、图4、图5所示,当螺旋板2位于上筒体I和下筒体8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8、热管3、管板9、螺旋板2,热管3穿插固定在管板9上,上筒体I和下筒体8盖在管板9上,在上筒体I的中上部设有冷流体进口 11,在上筒体I的侧壁上设有冷流体出口 12,在下筒体8的中下部设有热流体出口 13,在下筒体8的侧壁上设有热流体进口 14,在上筒体I和下筒体8都设有螺旋板2,处于上筒体I和下筒体8的热管3分别装在两个螺旋板2的螺旋通道10内;螺旋板2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孔15,中心开孔15与冷流体进口 11形成冷流体进入通道或与热流体出口 13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在螺旋板2最外的圆周上设有螺旋板侧口 7,螺旋板侧口 7与冷流体出口 12相通或与热流体进口 14相通;所述的管板包括上管板4、下管板6,上筒体I盖在上管板4上,下筒体8盖在下管板6上,中部的热管3处于上管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旋流道热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1)、下筒体(8)、热管(3)、管板(9)、螺旋板(2),热管(3)穿插固定在管板(9)上,上筒体(1)和下筒体(8)盖在管板(9)上,在上筒体(1)的中上部设有冷流体进口(11),在上筒体(1)的侧壁上设有冷流体出口(12),在下筒体(8)的中下部设有热流体出口(13),在下筒体(8)的侧壁上设有热流体进口(14),处于上筒体(1)或下筒体(8)的热管(3)装在螺旋板(2)的螺旋通道(10)内,螺旋板(2)的中心部开有中心开孔(15),中心开孔(15)与冷流体进口(11)形成冷流体进入通道或与热流体出口(13)形成热流体出口通道,在螺旋板(2)最外的圆周上设有螺旋板侧口(7),螺旋板侧口(7)与冷流体出口(12)相通或与热流体进口(14)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男周德敬叶迎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丰远德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