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移相式高负载的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电子产品种类、功能不断增加,线束的使用随之增多。在线束生产过程中工作量非常大,现在人们广泛使用线束下线机进行线束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目前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的负载能力不够,当其负载过大时很容易烧坏驱动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负载能力不够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移相式高负载的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移相式高负载的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包括前端采样电路,和前端采样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触发电路,和触发电路输出端相连的移相处理电路,与移相处理电路相连接的自举控制电路,以及与自举控制电路相连接的输出电路;所述的移相处理电路由移相芯片Ul,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移相芯片Ul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移相芯片Ul的INl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负极经电阻R2后与移相芯片Ul的INl管脚相连接、正极与移相芯片Ul的IN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经电阻R4后与移相芯片Ul的NC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移相式高负载的线束下线机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采样电路,和前端采样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触发电路,和触发电路输出端相连的移相处理电路,与移相处理电路相连接的自举控制电路,以及与自举控制电路相连接的输出电路;所述的移相处理电路由移相芯片U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移相芯片U1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移相芯片U1的IN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3,负极经电阻R2后与移相芯片U1的IN1管脚相连接、正极与移相芯片U1的IN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正极经电阻R4后与移相芯片U1的NC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5,正极与移相芯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芳,谢静,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创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