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明吉专利>正文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4428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用于防止制动过程中的任何抱死现象,其通过在向汽车制动提供液压的主缸和汽缸管之间设置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来实现,当汽车制动的时候,将部分液压转换成车轮制动力,并间断性地连续供给。特别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安装在各种大小的车辆中,其具有布置成一体的一个支撑台,一个活塞翼片以及一个活塞杆,该系统根据提供的液压的大小随着膨胀冲程和回程上下移动,并且通过使用一种金属材料来提高支撑台和活塞杆的耐用性,其通过在下部主体的底部安装橡胶缓冲环,在筒状导衬上安装大、小蝶形弹簧以及安装可以自由调整的压力调整阀,根据制动压力的任何变化灵活的以三个阶段传递制动力。(*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用于防止制动过程中的任何抱死现象,其通过在向汽车制动提供液压的主缸和汽缸管之间设置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来实现;当汽车制动的时候,将部分液压转换成车轮的制动力,并间断性的连续供给。特别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安装在各种大小的车辆中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其具有布置成一体的一个支撑台,一个活塞翼片以及一个活塞杆,该系统根据提供的液压的大小随着膨胀冲程和回程上下移动,并且通过使用一种金属材料来提高支撑台和活塞杆的耐用性,其通过在下部主体的底部安装橡胶缓冲环,在筒状导衬上安装大、小蝶形弹簧以及安装可以自由调整的压力调整阀,根据制动压力的任何变化灵活的以三个阶段传递制动力。
技术介绍
为了防止制动时候的抱死现象的汽车液压制动防抱死系统安装在向汽车制动提供液压的主缸和汽缸管之间,当汽车制动的时候,将部分液压转换成车轮的制动力,并间断性的连续供给。这种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公开有各种形式。特别是在韩国技术公开号为95-6675的文献中公开了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如附图说明图1说示,在上部主体1上具有一个传递制动液压的孔(H),该上部主体1通过螺纹配合与下部主体2结合在一起,在上部主体1和下部主体2之间安插有橡胶物质制成的弹性体3,在所述弹性体的垂直槽10内插入有内侧涂有一层聚四氟乙烯的保持管11,弹性体3的膨胀部分3”插入在保持管11中,多个串联起来的蝶形弹簧12插入在弹性体3的膨胀部分3”和所述保持管11的底部之间,从而通过膨胀球的膨胀和压缩作用分配液压推力,并且在所述蝶形弹簧12上下分别布置有一对环形件14,14”,在该环形件中央部分具有限制所述蝶形弹簧12压缩程度的环形台阶15,这样当液压过大的时候,任何弹簧都不会被损坏。所述通常形式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操作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当制动踏板踩下制动的时候,制动液压将制动力直接通过T形连接件传递给车轮,该T形件安装在主汽缸和汽缸管之间,并且一部分液压通过与连接件相连的通道提供给上部主体1,进而提供给形成在弹性体3上的液压引导槽3’。当液压提供到形成在弹性体3上的液压引导槽3’中之后,弹性体3的膨胀部分3”在液压的作用下膨胀。同时,由于所述膨胀部分3”的外周是与保持管11紧靠在一起的,所述膨胀部分的容积不能在水平方向进行膨胀,因此它只能向下膨胀。当弹性体3的膨胀部分3”向下膨胀时,上部环形件14开始向下推动并进一步对弹簧12进行压缩。结果是,制动的时候一部分液压会预留起来进而防止了抱死现象。当制动的时候传递给车轮的液压低于施加到弹簧12上的压力的时候,一部分预留起来的液压会施加给车轮以加强制动力,直到提供给车轮的液压大小与施加在所述膨胀部分的液压相等为止。通常这样的过程每秒钟会重复若干次或几十次。但是这种通常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具有如下缺点。首先,由于弹簧是直接通过弹性体的膨胀和压缩动作的,橡胶制的弹性体会疲劳。另外,当弹性体膨胀的时候,弹性体和金属制成的保持管之间的摩擦力会损坏橡胶制成的弹性体的膨胀部分。结果液压会渗漏到保持管的底部从而导致事故。并且,形成在保持管内侧的聚四氟乙烯涂层会在弹性体的膨胀部分的反复膨胀和压缩作用下脱落,并且当这些聚四氟乙烯漆片落入弹簧之间的时候,防抱死系统就不可能正常工作了。而且,由于弹簧是安装成一组的,预留制动液压的区域很狭小,这样,当弹性体的膨胀造成的弹簧压缩恢复到其初始状态的时候,可分配的压力范围就比较小了。并且,由于弹性体的膨胀部分的弹力总是大小相同的,因此很难将所述通常的系统应用到需要较大制动力的汽车上。因此需要为大车设计额外的制动防抱死系统。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为改进上述缺陷而作,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安装在各种大小的汽车上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其具有布置成一体的一个支撑台,一个活塞翼片以及一个活塞杆,该系统根据制动时转换的压力来上下移动,并且通过使用一种金属材料来提高支撑台和活塞杆的耐用性,其通过在下部主体的底部安装橡胶缓冲环,在筒状导衬上安装大、小蝶形弹簧以及安装可以自由调整的压力调整阀,根据制动压力的任何变化灵活的以三个阶段传递制动力。为实现所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构成是,其具有一个上部主体,所述上部主体具有一个传递制动力的连接孔以及在其底端内表面形成有螺纹部分;一个下部主体,其通过形成在上端外表面上的螺纹部分与上部主体配合在一起;一个插入形成在下部主体内侧的垂直槽中的筒状导衬。其中,一个根据制动操作传递压力的金属制成的支撑台通过在支撑台的一个螺纹杆上紧密配合了一个紧固螺母而与一个活塞翼片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其中支撑台的螺纹杆是通过活塞翼片插入的。另外,一个活塞杆与连接着活塞翼片的支撑台的螺纹杆通过活塞杆以及所述螺纹杆之间的配合连接在一起,其中活塞翼片从支撑台外周突出在外。并且筒状导衬支撑着突出出来的活塞翼片,而在这种筒状导衬上垂直布置了多个大型蝶形弹簧以及多个小型蝶形弹簧,并且在大型蝶形弹簧和小型蝶形弹簧下分别布置了一对大型引导环和一对小型引导环,用于平衡压力,另外,为了响应每一分钟的压力,在大型引导环和小型引导环之间分别布置有一个大型缓冲环和一个小型缓冲环,并且通过与底部主体下端的螺纹部分相配合,一个压力调节阀与下部主体的底端连接在一起,因此活塞杆的下端可以在其中伸展。附图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进行了描绘,这些附图都是示意性的部分视图,特别的,图1显示的是现有技术中的通常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截面图。图2显示的是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界面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分解视图。图4a显示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工作情况。图4b显示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工作情况。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对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构成是上部主体1,其具有一个空气阀4,空气阀4由阀盖3紧紧盖住,用来防止空气进入上部油管所引发的任何制动性能的恶化,上部主体还具有水平开口的连接孔5、在中部垂直于连接孔5连接的进油孔10以及在底部内表面上形成的与下部主体2相配合的螺纹部分;在上端部与上部主体相配合的下部主体2以及位于下部的压力调节阀,在下部主体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与上部主体和压力调节阀相配合的螺纹部分。其中压力调节阀具有一对O形环91,用于加强螺纹部分的密封性,在其底端形成有调节槽,这样一来所述阀与底部的配合深度就可以调节了。其中,支撑台2具有形成在其中央上部的引导槽21以及形成在其中央下部位于所述进油孔10之下的螺纹杆22,在螺纹杆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螺纹,支撑台22的上端与上部主体1的内部上端通过紧固螺母50与螺纹杆22的配合紧密接触在一起。同时,具有一个供螺纹杆22通过的孔的活塞翼片30被插入到支撑台20和紧固螺母50之间并围绕着螺纹杆22,该翼片突出到支撑台20的外周之外,并在其上下侧面均匀分布有上部突出物31以及下部突出物32。并且,与所述活塞翼片30的下部突出物32相接触的活塞杆40与螺纹杆22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其内侧形成有螺纹的紧固螺母50与螺纹杆22配合在一起并与活塞杆40上端中的内周的槽紧密接触在一起。其中,支撑台20的螺纹杆22由于在紧固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包括:上部主体,其具有一个位于上端的释放空气的空气阀、形成在中部的传递液压的连接孔以及形成在下端内表面上的螺纹部分;下部主体,其通过形成在其上端外表面上的螺纹与上部主体紧密配合在一起;以及插入到形成在下部主体内表面的垂直槽中的筒状导衬,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形成传递制动液压的引导槽的支撑台和螺纹杆;活塞翼片,支撑台的螺纹杆可以通过它向下插入,其通过紧固螺母紧紧固定在支撑台和导衬之间;在活塞翼片之下通过螺纹部分与螺纹杆结合在一起的活塞杆,其具有支 撑大型蝶形弹簧、大直径台以及小直径台的支撑座;与螺纹杆结合在一起的紧固螺母,其与活塞杆的上部内表面紧密接触在一起;多个围绕大直径台的大型蝶形弹簧;一对围绕大直径台的引导环,其支撑着大型蝶形弹簧;位于两个大型引导环之间的大型缓 冲环;多个围绕小直径台的小型蝶形弹簧;一对围绕小直径台的小型环,其支撑着小型蝶形弹簧,并且它们被压力支撑板所支撑;位于两个小型引导环之间的小型缓冲环;可上下移动的压力调节阀,其通过螺纹部分与下部主体上的下端螺纹部分相配合布置 在下部主体的下部中央,并且其支撑着下部小型引导环并可使其高于压力支撑板。...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明吉宋元在
申请(专利权)人:金明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