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合物、含所述化合物的催化剂固体组分及催化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1732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6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R4可相同或不相同,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优选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脂肪烃基、C3-C10的环烷基、C6-C20的芳烃基和C7-C20的烷芳基;R3和R4可任选地连接成环。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式(I)所示的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可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在用于烯烃聚合,尤其是丙烯聚合时,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聚合产率,而且氢调敏感性好,立体定向性较高,有利于不同牌号聚合物的开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烯烃聚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作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新型结构的化合物以及含所述化合物的催化剂固体组份。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含所述固体催化剂组份的催化剂及其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丙烯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的固体钛催化剂组分,即本领域所公知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可用于CH2=CHR烯烃聚合反应,特别是在具有3个碳或更多碳原子的α-烯烃的聚合中可以得到较高收率和较高立体规整性的聚合物。众所周知,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是Ziegler-Natta催化剂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从早期公开的一元羧酸酯类化合物,例如苯甲酸乙酯,到目前广为使用的二元芳香羧酸酯类化合物,例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或邻苯甲酸二异丁酯,再到近来公开的1,3-二醚类、琥珀酸酯类和1,3-二醇酯类化合物,正是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导致了聚烯烃催化剂不断地更新换代。随着聚合工艺的发展,目前的给电子体化合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人们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的新的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以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催化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化合物,其为含有四个醚键的季戊四醇的衍生物。所述化合物可作为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固体组分的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将包含所述催化剂固体组分的催化剂用于烯烃聚合,所述烯烃如通式CH2=CHR所示的烯烃,其中R为氢或C1-C6的烷基或芳基,如丙烯,该催化剂具有高活性、良好的立体定向性和好的氢调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式(I)所示:其中R1-R4可相同或不相同,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优选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脂肪烃基、C3-C10的环烷基、C6-C20的芳烃基和C7-C20的烷芳基;R3和R4可任选地连接成环。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取代的C1-C10的烃基、C6-C20的芳基和C7-C20的烷芳基等等取代的基团,指如所述烃基、环烷基、芳烃基或烷芳基中碳上的氢原子可任选地被卤(杂)原子、烷基或烷氧基取代,所述主链上的碳原子可任选地被杂原子取代。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脂肪烃基可为直链或支链结构,包括了饱和的烷基以及不饱和的基团如烯基等。所述杂原子选自氮、氧、硫、硅、磷或卤原子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R1和R2基团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烃基,如可包括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烯丙基和三甲基硅基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R3和R4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烃基和C6-C12的芳烃基,如可包括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烯丙基、苯基、苄基和三甲基硅基等等。根据本专利技术中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式I所示的化合物选自2,2-双(甲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叔丁基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1’-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己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4-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1’-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2’-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3’-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3-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3-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1’,2-三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2’-三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烯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氧基亚甲基-2-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氧基亚甲基-2-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氧基亚甲基-2-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丁氧基亚甲基-2-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氧基亚甲基-2-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氧基亚甲基-2-叔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三甲基硅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双(苄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优选选自2,2-双(甲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叔丁基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1’-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三甲基硅氧基亚甲基)-1,3-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R4可相同或不相同,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优选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脂肪烃基、C3‑C10的环烷基、C6‑C20的芳烃基和C7‑C20的烷芳基;R3和R4可任选地连接成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
其中,R1-R4可相同或不相同,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烃基,优选选自取代
或未取代的C1-C10脂肪烃基、C3-C10的环烷基、C6-C20的芳烃基和C7-C20的烷芳基;R3和R4可任选地连接成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烃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3和R4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的烃基和C6-C12的芳烃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所示的化合物
选自2,2-双(甲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
双(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丁
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
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叔丁基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
双(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
双((2-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
烷、2,2-双((1,1’-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
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己氧基亚
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
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4-
甲基)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1’-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
烷、2,2-双((2,2’-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3’-二甲基)丁氧基亚甲
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3-二甲
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3-二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双((1,1’,2-三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2’-三甲基)丙氧基亚甲
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烯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甲氧基亚甲基-2-乙氧基
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氧基亚甲基-2-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氧基亚
甲基-2-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丁氧基亚甲基-2-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乙氧基亚甲基-2-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氧基亚甲基-2-叔丁氧基亚甲基
-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三甲基硅基亚甲氧基)-1,3-二甲氧基丙烷和双(苄氧基亚甲基)-1,3-

\t二甲氧基丙烷;优选选自2,2-双(甲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乙氧基亚甲基)-1,3-
二甲氧基丙烷、2,2-双(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
基丙烷、2,2-双(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
基丙烷、2,2-双((2-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叔丁基氧基亚甲基)-1,3-二
甲氧基丙烷、2,2-双(戊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
甲氧基丙烷、2,2-双((2-甲基)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3-甲基)丁氧基亚甲
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1’-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2,2’-二
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1,2-二甲基)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2-双(三甲基硅基亚甲氧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双(烯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
2-甲氧基亚甲基-2-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氧基亚甲基-2-丙氧基亚甲基-1,3-二
甲氧基丙烷、2-丙氧基亚甲基-2-丁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丁氧基亚甲基-2-戊氧基
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乙氧基亚甲基-2-异丙氧基亚甲基-1,3-二甲氧基丙烷、2-丙氧基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奇龙张锐宋维玮谭忠徐秀东严立安李凤奎于金华尹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