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372093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30 0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和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水体中设置导流墙和推流曝气机,具有造流增氧的效果,防止了水体循环过程中形成死水区。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网和生态浮岛,通过生态浮岛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态浮岛的底部及周围区域形成一定的溶氧梯度,有利于好氧菌、缺氧菌和厌氧菌联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N、P等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同时在水体中设置了推流曝气机,保证水体中溶有充足的氧。通过滤池先对水体进行过滤,可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悬浮物、藻类等有机物和无机物,过滤后的水重新流入水体,与水体中设置的导流墙构成水体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污染治理
,尤其涉及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根据2013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的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河流、湖泊被污染后的共同特点为:水体中存在大量超过水体容量和自净能力的污染物,溶解氧浓度降低甚至为零,河流、湖泊出现黑臭、富营养化现象,鱼虾等水生物种锐减甚至绝迹,水体原有的功能衰退甚至丧失,水体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水域附近的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造成河流、湖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湖区用水过度,工业化和城市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乡村农药和化肥的过度超标使用,造成了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湖泊、河流等的水体流动性差,特别是湖岸附近的浅水和湖湾区域,水基本不流动,有机污染物富集,水的含氧量不仅得不到提高反而被水中的营养物质消耗而更低,促进了水体中的厌氧性生物的增长。现有技术对湖泊、河流水污染的治理常采用调水引流、机械打捞、种植水草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效果不够明显、处理费用高、治标不治本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对湖泊、河流水污染的治理效果和效率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治理效果好、效率高、运行费用低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以及应用该系统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包括抽水泵和滤池,所述抽水泵与水体连通,可为滤池提供水;所述滤池与水体连通,可将过滤后的水排入水体中;所述水体中设有导流墙,导流墙使水体中的水呈弯曲状流动;所述导流墙的两侧设有生物膜网;在所述的水体内设有生态浮岛,在水的流动路径上安设推流曝气机。上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还包括反冲洗水泵,所述反冲洗水泵与水体连通,可为滤池提供反冲洗用水。所述滤池为V型滤池或生物滤池。所述水体的污水入口处还种植有截污绿化带。所述生态浮岛上种植的水生植物有千屈菜、美人蕉、梭鱼草、香蒲、再力花、鸢尾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生物膜网由碳素纤维生态草和生态藻构成。所述导流墙由固定桩和导流布构成。所述导流布的下端用石笼固定。应用以上所述水体污染治理系统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通过抽水泵将水体中的水输入滤池中,水在滤池中进行沉淀处理;并且定期将滤池内沉积的污泥排出。S2、经滤池处理的水重新排回水体中,在推流曝气机的作用下水沿导流墙呈弯曲状流动;并且用生态浮岛、生物膜网对流动中的水进行处理。还包括定期对滤池进行反冲洗的步骤,通过反冲洗水泵将水体中的水输入滤池中进行反冲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在水体中设置导流墙和推流曝气机,具有造流增氧的效果,防止了水体循环过程中形成死水区。在水体中设置生物膜网和生态浮岛,通过生态浮岛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态浮岛的底部及周围区域形成一定的溶氧梯度,有利于好氧菌、缺氧菌和厌氧菌联合作用去除水体中的N、P等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同时在水体中设置了推流曝气机,保证水体中溶有充足的氧。通过滤池先对水体进行过滤,可去除水中大部分的悬浮物、藻类等有机物物和无机物,过滤后的水重新流入水体,与水体中设置的导流墙构成水体循环。定期由反冲洗水泵从水体吸水供给滤池进行反冲洗。水体的污水入口处还种植有截污绿化带,可有效地拦截枯枝、瓶、朔料带、废纸等大块垃圾,减少地表径流携带冲入湖中的污染物,降低外源污染,同时还能够巩固水体边坡,增加景观效果。本专利技术对水体的净化处理效果好,系统运营稳定,并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运行费用低,动力设备只有维持水体循环用的抽水泵和推流曝气机,以及滤池反冲洗用的反冲洗水泵。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A湖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以某富营养化水域作为实验区(该水域包括A湖和B湖,总水域容量达51.7万方),提供了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以及应用该系统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具体如下:(1)A湖面积为0.178km2,平均水深2.4m,湖容水量为42.7万m3。湖水水质为:COD10.8mg/L、TN20.18mg/L、TP1.06mg/L、NH3-N10.34mg/L。在湖边设置14个生物滤池(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也可以采用V型滤池),每个生物滤池的尺寸为3.5m×7.2m×4.0m,过滤速度为4.0m/h,14个生物滤池的总处理能力为1200m3/h。每个生物滤池还对应设有一个抽水泵,抽水泵的进口通过管道与A湖连通,通过抽水泵为生物滤池输送水。生物滤池的出口通过管道与A湖连通,经生物滤池过滤后的水重新排回A湖中。在生物滤池与A湖之间还连接有一反冲洗水泵,反冲洗水泵与A湖连通,可为生物滤池提供反冲洗用水。此外,还设有一个反洗污泥沉淀池,尺寸为4.5m×7.0m×4.0m,有效容积100m3,用于沉淀处理对生物滤池进行反冲洗时产生的反冲洗废水。反洗污泥沉淀池中经沉淀后的清水进入A湖中,污泥则排入湖滨污水提升泵站进行集中处理(距离约为300m)。按照A湖的水量42.7万m3计,湖水循环一次大约15天。14个生物滤池各自独立运行,每个生物滤池运行28天反洗1次。在A湖中设置总长为1160m的导流墙,导流墙将A湖分隔成多个廊道(水的流动路径),A湖中的水沿廊道流动,通过导流墙使A湖中的水呈弯曲状流动。所述的导流墙由固定桩和不透水的高分子导流布构成,在定植位置水底打固定桩,转角或受力较大处需加设支撑桩;用尼龙绳将导流布系于固定桩上,导流布下端采用石笼压底,将导流布固定于水底,防止导流墙底部透水,影响其导流效果。在廊道上分散设置27台潜水式推流曝气机。在导流墙的两侧分别设置生物膜网,所设置的生物膜网由碳素纤维生态草和生态藻构成,生物膜网的总面积为21500m2。同时,还在A湖中设置5座生态浮岛,其中圆形浮岛3座,每座面积为314.2m2;正方形浮岛1座,面积为1600m2;异形浮岛1座,面积为1788.7m2;5座生态浮岛的总面积为4331.3m2。每座生态浮岛上种植的水生植物可以是千屈菜、美人蕉、梭鱼草、香蒲、再力花、鸢尾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从A湖岸向湖心方向延伸依次种植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水生植被总面积为16810m2,其中挺水植物带的面积为1740m2,浮叶植物带的面积为2250m2,沉水植物带的面积为12820m2。A湖的水体污染治理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的1为生态浮岛,2为截污绿化带,3为导流墙,4为推流曝气机,5为生物膜网,6为反冲洗水泵,7为生态滤池,8为抽水泵。(2)B湖湖面积为0.06km2(即60000m2),平均水深为1.5m,湖水总量为90000m3。在B湖中设置总长为380m的导流墙,导流墙将B湖分隔成多个廊道(水的流动路径),B湖中的水沿廊道流动,通过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和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水泵和滤池,所述抽水泵与水体连通,可为滤池提供水;所述滤池与水体连通,可将过滤后的水排入水体中;所述水体中设有导流墙,导流墙使水体中的水呈弯曲状流动;所述导流墙的两侧设有生物膜网;在所述的水体内设有生态浮岛,在水的流动路径上安设推流曝气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水泵和滤池,所述抽水泵与水体连通,可为滤池提供水;所述滤池与水体连通,可将过滤后的水排入水体中;所述水体中设有导流墙,导流墙使水体中的水呈弯曲状流动;所述导流墙的两侧设有生物膜网;在所述的水体内设有生态浮岛,在水的流动路径上安设推流曝气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冲洗水泵,所述反冲洗水泵与水体连通,可为滤池提供反冲洗用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的污水入口处还种植有截污绿化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浮岛上种植的水生植物有千屈菜、美人蕉、梭鱼草、香蒲、再力花、鸢尾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体污染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健生曹玉梅胡强
申请(专利权)人: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