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79513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8 2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包括浮床和将所述浮床径向限位于水底的限位杆,所述浮床包括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所述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均安装于限位杆上,所述水面浮床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中浮床的第一光照区,所述水中浮床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底浮床的第二光照区。阳光可以从第一光照区和第二光照区一直照射到水底,从而使水中的阳光照射量与没有设置浮岛时的阳光照射量差别不大,从而使水中其他需要阳光的水中生物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且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可同时对水面,水中和水底进行净化,从而实现更好的生态修复。

Artificial floating bed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ater bod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rtificial floating bed for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cluding floating bed and the floating bed at the bottom of the radial limit limiting rod, wherein the floating bed comprises a floating bed, water bed and water floating bed, the floating bed, water bed and water floating bed arranged in a limit rod, the floating be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light for the sun shines into the water floating bed area, the water floating bed provided with sunlight to the bottom of the floating bed second light district. The sun from the first light and second light region has been irradiated to the bottom, which makes little difference in amount of sun exposure in water and sunlight when the floating island is not set, so that the other water needs sunshine water creatures are not affected, will not affect the water self purification function. The surface floating bed, the floating water bed and the underwater floating bed can simultaneously purify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the water and the bottom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
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
技术介绍
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通常同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水体污染,或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让水生植物得到一个固定的区域生产,由此水生植物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降低COD。同时人工营造一个动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如公告号为CN202508929U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浮床装置,包括有浮床框架、框架内填充物和限定桩,其中浮床框架由竹子或木材构成的臂梁相互搭接构成,所述浮床框架具有多个框格,所述框架内填充物设置在每个框格内。该专利的缺点在于:浮床整个漂浮在水面,易阻碍水下其他水生生物对阳光的需求,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不利于富营养化水体的自净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通过设置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从而使阳光可照射到水底底面,不会影响水下其他水生生物对阳光的需求,不会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包括浮床和将所述浮床径向限位于水底的限位杆,所述浮床包括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所述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均安装于限位杆上,所述水面浮床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中浮床的第一光照区,所述水中浮床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底浮床的第二光照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阳光可以从第一光照区和第二光照区一直照射到水底,从而使水中的阳光照射量与没有设置浮岛时的阳光照射量差别不大,从而使水中其他需要阳光的水中生物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且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可同时对水面,水中和水底进行净化,从而实现更好的生态修复。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面浮床上设置的是浮叶型水生植物,所述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上设置的均是沉水型水生植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上的植物均能正常生长。且浮叶型水生植物可抑制水藻的生长,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沉水型水生植物在水中担当着“造氧机”的角色,为池塘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溶解氧;同时,它们还能够除去水中过剩的养分,因而通过控制水藻生长而保持水体的清澈。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面浮床包括外框体和浮床块,所述浮床块设有若个块且嵌设于外框体内,所述浮床块之间呈可拆卸连接,所述浮床块和外框体之间呈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可根据实际需求来拆卸浮床块,从而调整第一光照区的位置和大小,从而确保水中浮床上的植物可受到充分的光照,提高其存活率。且外框体对浮床块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防止浮床块由于和其他浮床块分离而导致其丢失。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框体两侧相对的内侧壁上和所述浮床块两侧相背的外侧壁上均设有卡块,所述外框体其他两个内侧壁上和所述浮床块其他两个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嵌设于卡槽内且与卡槽呈过盈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槽和卡块的配合,从而使两个浮床块之间呈可拆卸连接,方便了浮床块的安装和拆卸。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面浮床侧壁固设有滑套,所述滑套套设在限位杆上且滑动连接于限位杆,所述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安装于限位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水面高度的不同,水面浮床在浮力的作用下在限位杆上滑动,从而使水面浮床的位置随着水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使水面浮床一直位于水面上方,保持观赏性,同时也保证了水面浮床上植株的存活率。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套和限位杆设有若干根且均匀分布在浮床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限位杆可更稳定先限定浮床的水平移动,使浮床位于原先设置的位置上。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杆包括固定杆和调节杆,所述固定杆一端插设在水底底面另一端套设在调节杆外,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于调节杆,所述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固定连接于调节杆,所述水面浮床滑动连接于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背对固定杆一端设有限位块,所述滑套上底面抵接于限位块下底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位上升时水面浮床上升,从而对限位块有一个推动力,从而移动调节杆上升,从而使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同步上升,从而确保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可照射到充足的阳光,提高了植株的生存率。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中浮床滑动连接于调节杆,所述水中浮床上固设有调节绳,所述调节绳一端固定连接于水中浮床且另一端捆绑固定在限位块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调节绳的长度,从而调节水中浮床离水面的位置。根据水质程度来调节水中浮床的位置,从而保证水中浮床上的植株能有充足的阳光,提高植株存活率。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套上沿轴向开设有穿绳孔,所述调节绳穿设过穿绳孔,所述调节绳捆绑固定在调节杆上的一端位于滑套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防止水面浮床在相对调节杆滑动时被调节绳干涉,从而确保水面浮床可位于水面上。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块上设有固定螺栓,所述调节绳捆绑固定在限位块上的一端设有固定套索,所述固定套索为弹性件,所述固定套索套设于固定螺栓上,且所述固定套索通过所述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调节调节绳长度时,拧松固定螺栓,拿出固定套索,松开调节绳,然后将调节绳调节至合适长度,然后将固定套索套在固定螺栓上,拧紧固定螺栓即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不会影响水中生物所需光照,从而使水的自净功能不会受到影响;2、由于第一光照区和第二光照区可使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上的植株均照射到光照,且水面浮床、水中浮床和水底浮床均可随着水面变化而浮动,从而使浮床上的植株可获得充足的阳光;3、可根据实际情况拆卸或安装浮床块,从而确保水中浮床上的植物可得到充分的光照;4、可根据水质调节调节绳长度,确保浮床上的植株可获得充足的阳光。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水面浮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浮床;1.1、水面浮床;1.1.1、外框体;1.1.2、浮床块;1.1.3、卡块;1.1.4、卡槽;1.1.5、第一光照区;1.1.6、滑套;1.1.6.1、穿绳孔;1.1.7、浮叶型水生植物;1.2、水中浮床;1.2.1、第二光照区;1.2.2、连接套;1.2.3、调节绳;1.2.4、固定套索;1.2.5、沉水型水生植物;1.3、水底浮床;2、限位杆;2.1、固定杆;2.2、调节杆;2.2.1、限位块;3、固定螺栓。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1,包括浮床1和限位杆2。限位杆2设有四根且位于浮床1四侧,将浮床1沿径向固定连接于湖底。使浮床1不会沿径向漂流,保证浮床1在人为设置的地方,且可防止浮床1在漂流过程中碰撞到湖壁。如图1所示,限位杆2包括固定杆2.1和调节杆2.2,固定杆2.1一端呈尖端设置,并插设固定在湖底底面。且固定杆2.1背对湖底一端沿其轴向插设在调节杆2.2内,调节杆2.2滑动连接于固定杆2.1。调节杆2.2背对固定杆2.1一端固设有限位块2.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包括浮床(1)和将所述浮床(1)径向限位于水底的限位杆(2),其特征是:所述浮床(1)包括水面浮床(1.1)、水中浮床(1.2)和水底浮床(1.3),所述水面浮床(1.1)、水中浮床(1.2)和水底浮床(1.3)均安装于限位杆(2)上,所述水面浮床(1.1)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中浮床(1.2)的第一光照区(1.1.5),所述水中浮床(1.2)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底浮床(1.3)的第二光照区(1.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包括浮床(1)和将所述浮床(1)径向限位于水底的限位杆(2),其特征是:所述浮床(1)包括水面浮床(1.1)、水中浮床(1.2)和水底浮床(1.3),所述水面浮床(1.1)、水中浮床(1.2)和水底浮床(1.3)均安装于限位杆(2)上,所述水面浮床(1.1)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中浮床(1.2)的第一光照区(1.1.5),所述水中浮床(1.2)上设有可供阳光照射到水底浮床(1.3)的第二光照区(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其特征是:所述水面浮床(1.1)上设置的是浮叶型水生植物(1.1.7),所述水中浮床(1.2)和水底浮床(1.3)上设置的均是沉水型水生植物(1.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其特征是:所述水面浮床(1.1)包括外框体(1.1.1)和浮床块(1.1.2),所述浮床块(1.1.2)设有若个块且嵌设于外框体(1.1.1)内,所述浮床块(1.1.2)之间呈可拆卸连接,所述浮床块(1.1.2)和外框体(1.1.1)之间呈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其特征是:所述外框体(1.1.1)两侧相对的内侧壁上和所述浮床块(1.1.2)两侧相背的外侧壁上均设有卡块(1.1.3),所述外框体(1.1.1)其他两个内侧壁上和所述浮床块(1.1.2)其他两个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卡槽(1.1.4),所述卡块(1.1.3)嵌设于卡槽(1.1.4)内且与卡槽(1.1.4)呈过盈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其特征是:所述水面浮床(1.1)侧壁固设有滑套(1.1.6),所述滑套(1.1.6)套设在限位杆(2)上且滑动连接于限位杆(2),所述水中浮床(1.2)和水底浮床(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俊杰高金芳严福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田园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