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及吊篮,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吊篮采用多节筒体结构,在下端筒体的底部设有分布器,使从下端筒体的底部进入吊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分布器之后才能进入下端筒体,避免从底部进入萃取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柱流或沟流形式进入下端筒体;同时,在各节筒体之间也设有分布器,通过每节筒体之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都通过必须再次重新分布后才能进入下一筒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对萃取釜内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进行多次重新均布,避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形成柱流或沟流,有效的改善了超临界流体在萃取釜内的流向,使吊篮内萃取物料与超临界流体充分接触,极大的提高了超临界萃取效率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及吊篮,属于超临界流体萃取装备
技术介绍
我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由小型试验装置逐步发展成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大型装置,目前国内最大的装置已达3500L。该装置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众多领域。吊篮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装置中用于盛放物料、是放在萃取釜内的非耐压容器,防止物料污染整个二氧化碳萃取系统。吊篮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套装置的萃取效率及成品质量。目前的吊篮是单节结构,该结构吊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循环过程中,因流速过快、或者固体物料板结,会导致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形成柱流或沟流,物料与超临界流体没有充分接触或无接触,物料的萃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及吊篮,以克服现有吊篮存在的不足,提闻超临界萃取效率和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一种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该方法的吊篮采用多节筒体结构,在下端筒体的底部设有分布器,使从下端筒体的底部进入吊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分布器之后才能进入下端筒体,避免从底部进入萃取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柱流或沟流形式进入下端筒体,确保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与下端筒体内的物料均匀的充分接触;同时,在各节筒体之间也设有分布器,通过每节筒体之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都通过必须再次重新分布后才能进入下一筒体,以确保吊篮内每节筒体的物料都能充分的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均匀的充分接触;以提高萃取效果和效率。前述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中,所述分布器由两块分流板中间夹一层过滤网构成;底层分布器上的过滤网目数大于上层分布器上的过滤网目数;过滤网的目数在100?800之间选择。前述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节筒体中的上端筒体顶部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位于萃取釜出口以下约50mm的位置。前述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采用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的复合材料,保证吊篮与萃取釜内壁完全密封,使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吊篮内部与物料接触后,才能流入循环中,避免二氧化碳的流失。根据前述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构成的吊篮,包括由下至上串联连接的一组筒体,每个筒体底部均设有分布器,各筒体之间经活结螺栓密封连接;顶部筒体上端和底部筒体下端分别设有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与筒体密封连接。前述吊篮中,所述分布器包括两块分流板,两块分流板之间设有过滤网,分流板和过滤网经螺栓与筒体底部连接。前述吊篮中,所述两块分流板上均布有过流孔,过流孔按正三角形均匀排列,两块分流板上的过流孔错位设置。前述吊篮中,所述各筒体的连接处、或上、下盖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为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的复合材料制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将吊篮设计成多节筒体结构,在吊篮的上、下端及中部各接节筒体之间设置不同的分布器,并在吊篮上端设置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在萃取釜出口以下约50mm,密封圈采用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的复合材料,保证吊篮与萃取釜内壁完全密封,使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吊篮内部与物料接触后,才流入循环中,避免二氧化碳的流失。二氧化碳流体从萃取釜下端进入釜体内,通过吊篮下端分布器分流后均匀地进入吊篮下节筒体内,在经过吊篮中部时,流体进行二次均布后进入上一节筒体中,以此类推,流体均通过每一个分布器进行重新均分后再进入上一节筒体,进而保证吊篮内每节筒体的物料能充分的与超临界流体接触,避免发生沟流现象,达到提高萃取效果和效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筒体,2-分布器,3-活结螺栓,4-上盖,5-下盖,6_分流板,7-过滤网,8-螺栓,9-过流孔,10-密封圈,11-萃取爸,12-萃取釜出气口,13-萃取釜进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一种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的吊篮采用多节筒体I结构,在下端筒体的底部设有分布器2,使从下端筒体的底部进入吊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分布器2之后才能进入下端筒体,避免从底部进入萃取釜11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柱流形式进入下端筒体,确保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与下端筒体内的物料均匀的充分接触;同时,在各节筒体I之间也设有分布器2,通过每节筒体之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都通过必须再次重新分布后才能进入下一筒体,以确保吊篮内每节筒体的物料都能充分的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均匀的充分接触;以提高萃取效果和效率。所述分布器2如图2所示,由两块分流板6中间夹一层过滤网7构成;底层分布器上的过滤网目数大于上层分布器上的过滤网目数;过滤网7的目数在100?800之间选择。所述多节筒体中的上端筒体顶部设有上盖4,上盖上设有密封圈10,密封圈10位于萃取釜出口以下约50mm的位置。所述密封圈10采用耐高温、耐酸碱腐蚀的复合材料,保证吊篮与萃取釜11内壁完全密封,使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吊篮内部与物料接触后,才能流入循环中,避免二氧化碳的流失。根据前述方法构成的吊篮,包括由下至上串联连接的一组筒体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萃取釜内吊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吊篮采用多节筒体结构,在下端筒体的底部设有分布器,使从下端筒体的底部进入吊篮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必须通过分布器之后才能进入下端筒体,避免从底部进入萃取釜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以柱流或沟流形式进入下端筒体,确保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与下端筒体内的物料均匀的充分接触;同时,在各节筒体之间也设有分布器,通过每节筒体之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都通过必须再次重新分布后才能进入下一筒体,以确保吊篮内每节筒体的物料都能充分的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均匀的充分接触;以提高萃取效果和效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艳妃,熊清元,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