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行车安全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6372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远近灯自动切换、超车通知协调,左侧抢道告警三重功能的机动车行安全控制装置,其中远近灯自动切换是利用光电遥控原理,由光接受与转换电路组成;超车协调通知和左侧抢道告警是利用红外遥控原理,由一个共用的红外发射电路和两个结构相同的红外接收与转换电路组成,最后通过扬声器进行语言提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全面有效地防止机动车在会车、超车及夜间交会车时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具有灵敏度高,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行车安全控制装置,它可以在行车过程中相互传递会车、超车信号以及夜间交、会车时远近灯的自动切换,属于保障机动车安全行驶的多功能信号装置。在CN87206345中公开了一种红外超车讯响器,它由红外发射管和多谐振荡电路组成的红外发射部分、接受放大红外信号和将信号通过扬声器转为音响信号的电路组成的红外接受部分构成,在CN89205152.3中公开了一种汽车交会变光器,它是通过光敏电池将对方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送至LH324N四运算放大器进一步进行电压放大跟随,然后送至反相器控制继电器变光。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功能单一,它们都只能解决行车中遇到的某一个问题,而不能较全面解决会车、超车及夜间行车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各种问题,不足以保障行车安全。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有效地实行夜间交、会车时远近灯的自动切换,超车讯号自动送达,而且能在会车时发出左侧抢道告警,提醒司机修正行车路线的机动车行车安全控制装置。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包括控制箱、电源、由光敏传感头24、前置放大器25、延时电路26和继电器J1组成的远近灯自动切换器的机动车行车安全控制装置,其特征是超车通知协调器和左侧抢道告警器由一个共用的红外光发射电路和两个结构相同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构成。其中红外光发射电路由振荡调制电路23、功率放大电路22和红外发射头21构成,振荡调制电路23的输出端连接到功率放大电路22的输入端,红外发射头21中的红外二极管连接于功率放大电路22的输出端。左侧抢道告警器/超车通知协调器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由红外传感头28/33、前置放大器29/34,锁相译码器30/35,语言电路32/37和扬声器B1/B2构成,红外传感头的输出端连接到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前置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锁相译码器的输入端,锁相译码器的输出端连接到语言电路的输入端,扬声器连接到语言电路的输出端,从扬声器可分别发出左侧抢道告警和超车通知协调请求。本方案中,在左侧抢道告警器/超车通知协调器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中,在锁相译码器30/35和语言电路32/37之间设置了由时基电路N7/N14与时间常数电阻R27/R48、电容C18/C37,三极管V35/V37和继电器J2/J3构成的延时触发电路31/36,锁相译码器30/35中集成电路N6/N13的8脚与时基电路N7/N14的2脚连接,时基电路N7/N14的3脚通过电阻R28/R49与三极管V35/V39的基极输入端连接,继电器J2/J3连接于三极管V35/V39的集电极输出端,语言电路32/37的输出端与继电器J2/J3的常开开关K2/K3连接。本技术使用时,光敏传感头、红外发射头和左侧抢道告警器的红外传感头安装在机动车的前部,而超车通知协调器的红外传感头,安装在机动车尾部控制箱安装在机动车驾驶室内,而且对所有机动车规定统一安装位置。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本技术具有远近灯自动切换、超车通知协调、左侧抢道告警等三重功能,可以全面有效地防止机动车在会车、超车及夜间交会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撞车、挂车、灯光眩目导致的交通事故,保障行车安全;由于在红外光发射部分设置了振荡调制电路,在红外接受与转换部分设置了锁相译码器,所以只有接受到特定频率信号时才起动工作,抗假信号能力极强,故可以排除各种外界干拢;在红外发射头的聚光透镜处设置了防雾加热线圈和防尘玻璃,可靠地去雾防露,在各种气候环境条件下,均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在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中设置了延时触发电路,能很好地适应行车中红外发射与接受对二位的不稳定短暂性,保证语言电路正常工作。下列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机构成方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控制箱面板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前传感盒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前传感盒的正面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给予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控制电路见图1、图2。其中远近灯自动切换器由光敏传感头24、前置放大器25、延时电路26继电器J1构成。由光敏传感头24中的光敏电阻R9受光后输出的光电信号输入由三极管V12、V13、V14和电阻R11构成的前置放大器25进行放大,放大后的电信号经过由电容C7、时基电路N4与外围元件电阻R12、R13,电容C8、C9构成的延时电路26,驱动继电器J1切换远近灯,时基电路N4采用NE555。为了保证在设定的迎向车距可靠变光,例如在迎向车距为120m左右时变光,通过调整电阻R8、R10给前置放大器25设定阈值,只有当光敏电阻R9输出的光电信号达到设定阈值时三极管才导通,而该阈值与迎向车距120m左右时光敏电阻R9受光输出的光电信号相当。延时电路26的作用是,远灯天掉后,不能使继电器J1马上恢复远灯,通过调整时间常数电阻R12、R13和电容C8,将恢复远灯的时间延迟到会车全过程刚刚结束时。本实施例中红外光发射电路由振荡调制电路23、功率放大电路22、红外发射头21组成。由集成电路N1与外围元件电阻R1、R2、R3和电容C2构成振荡调制电路23,它的作用是产生一个特定频率的电脉冲信号对红外发射进行调制,使之发射出具有特定频率的红外光,其中集成电路N1采用反相器MC14069。由三极管V3与电阻R9、R5、R6构成功率放大电路22,集成电路N1的输出端连接到三极管V3的基极输入端,对振荡调制电路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提供足够的发射功率,为了保证红外光波型稳定,加了电阻R7负反馈。由两只红外二极管V1、V2与聚光透镜构成红外发射头21,红外二极管V1、V2并联连接于三极管V3的集电极,形成两路红外发射,目的是增大发射有效面积。本实施例的红外发射光束,在射程为35m处,其光束直径为1m。左侧抢道告警器和超车通知协调器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结构完全相同,它们由红外传感头28/33,前置放大器29/34,锁相译码器30/35,延时触发电路31/36,语言电路32/37和扬声器B1/B2组成。以下仅对左侧抢道告警器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给予详细说明。由红外光敏二极管V18和电阻R16构成红外传感头28,它是将接受到的红外光脉冲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信号输出。三极管V19、集成电路N5与外围元件电阻R17、R18、R19、R21、R22、R23、R20和电容C12构成两级前置放大器29其中集成电路N5采用运算放大器MC1741CP,它们的作用是对红外光敏二极管输出的电脉冲信号进行放大,以提高整机灵敏度。由集成电路N6与隔直隅和电容C13、滤波电容C15、C16,调整接受频率电阻R25、电容C14构成锁相译码器30,其中集成电路N6采用译码器NE567。通过调整电容C14和电阻R25使其锁相环内设定的压控中心频率等于红外光发射电路设定的特定的发射信号频率。只有当信号频率落入锁相环内设定的压控中心频率时,译码器即输出一稳定的“0”电平,目的是提高整机抗干扰能力。由时基电路N7与时间常数调整电阻R27和电容C18、滤波电容C19、以及三极管V35继电器J2构成延时触发电路31,其中时基电路N9采用NE555。它的作用是将断续的长短不一的信号转变为一定长度的信号,以保证语言电路在行车中稳定工作。延时触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远近灯自动切换、超车通知协调、左侧抢道告警三重功能的机动车行车安全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箱、电源、由光敏传感头24,前置放大器25、延时电路26、继电器J↓[1]组成的远近灯自动切换器,其特征在于:a、超车通知协调器和左侧抢道告警器是由一个共用的红外光发射电路和两个结构相同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组成;b、红外光发射电路由振荡调制电路23、功率放大电路22和红外发射头21构成,振荡调制电路23的输出端连接到功率放大电路22的输入端,红外发射头21中的红外二极管连接于功率放大器22的输出端;c、左侧抢道告警器/超车通知协调器的红外接受与转换电路由红外传感头28/33,前置放大器29/34、锁相译码器30/35、语言电路32/37、扬声器B↓[1]/B↓[2]构成,红外传感头28/33的输出端连接到前置放大器29/34的输入端,前置放大器29/34的输出端连接到锁相译码器30/35的输入端,锁相译码器30/35的输出端连接到语言电路32/37的输入端,语言电路32/37的输出端连接扬声器B↓[1]/B↓[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红光互感器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