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转内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34989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4 0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防转内齿圈,包括本体(1),该本体中心孔的孔壁上设有齿形(1a),且本体(1)外圆面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形槽(1b),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外圆面还沿周向均布有一组轴向小凸条(1c),该轴向小凸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1b)连通,且轴向小凸条(1c)的另一端开至本体(1)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外壁上增设了轴向小凸条,该轴向小凸条就会在安装孔的孔壁上压出压痕,这样就能通过轴向小凸条与压痕来起到防转的目的,从而通过小改动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内齿圈容易转动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转内齿圈
本技术属于齿圈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防转内齿圈。
技术介绍
内齿圈是一种运用广泛的部件,装配时它压装在其他部件的安装孔内。由于内齿圈的外圆面为光滑表面,内齿圈装配后就容易转动,这样就不能达到安装牢靠的要求,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安装牢靠的防转内齿圈。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转内齿圈,包括本体(1),该本体中心孔的孔壁上设有齿形(Ia),且本体(I)外圆面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形槽(Ib),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的外圆面还沿周向均布有一组轴向小凸条(Ic),该轴向小凸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Ib)连通,且轴向小凸条(Ic)的另一端开至本体(I)的另一端。 与传统结构相比,在本体⑴的外圆面还沿周向均布有一组轴向小凸条(lc),该轴向小凸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Ib)连通,且轴向小凸条(Ic)的另一端开至本体(I)的另一端。装配时,本内齿圈压装在其他部件的安装孔内,由于本技术在外壁上增设了轴向小凸条(lc),该轴向小凸条(Ic)就会在安装孔的孔壁上压出压痕,这样就能通过轴向小凸条(Ic)与压痕来起到防转的目的,从而通过小改动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内齿圈容易转动的缺陷。 为了进一步改善安装的牢靠性,所述轴向小凸条(Ic)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凸起高度为l_2mm,且响铃两个轴向小凸条(Ic)之间的间距为l_3mm。 作为优选,所述轴向小凸条(Ic)与本体⑴为整体式结构。 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外壁上增设了轴向小凸条,该轴向小凸条就会在安装孔的孔壁上压出压痕,这样就能通过轴向小凸条与压痕来起到防转的目的,从而通过小改动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内齿圈容易转动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轴测图; 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及3所示,一种防转内齿圈,包括本体I,该本体I中心孔的孔壁上设有齿形la,且本体I外圆面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形槽lb。同时,本体I的外圆面还沿周向均布有一组轴向小凸条lc,该轴向小凸条Ic的一端域环形槽Ib连通,且轴向小凸条Ic的另一端开至本体I的另一端。另外,轴向小凸条Ic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凸起高度为l_2mm,且响铃两个轴向小凸条Ic之间的间距为l_3mm,且轴向小凸条Ic与本体I为整体式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技术为限制,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转内齿圈,包括本体(1),该本体中心孔的孔壁上设有齿形(1a),且本体(1)外圆面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形槽(1b),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外圆面还沿周向均布有一组轴向小凸条(1c),该轴向小凸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1b)连通,且轴向小凸条(1c)的另一端开至本体(1)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转内齿圈,包括本体(I),该本体中心孔的孔壁上设有齿形(la),且本体(I)外圆面的一端开有一个环形槽(Ib),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I)的外圆面还沿周向均布有一组轴向小凸条(Ic),该轴向小凸条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Ib)连通,且轴向小凸条(Ic)的另一端开至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利静刘显伟余三成文光洪曾忠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