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9984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头枕升起机构,其通过使用细且刚性低的传动部件,当车辆被追尾时能够使头枕灵敏升起。当车辆被追尾时安装在坐椅靠背(12)内部的受压靠板(22)就会向车体后方移动,随之波顿安全缆索(27)会将受压靠板的移动以拉伸负荷的形式传递给头枕升起机构(26),接着使头枕迅速升起从而起到约束乘员头部的作用。又因为波顿安全缆索只传递拉伸负荷故不会发生压曲现象,与使用杆型材料传递压缩负荷的情况相比较变得更加轻巧。又因为波顿安全缆索比较轻,就不必为了减轻其重量而勉强把受压靠板设置在靠近头枕升起机构的位置上,而可以设置在发生追尾时其能获得充分驱动力的最合适的位置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头枕装置,该头枕装置包括头枕升起机构,该头枕升起机构将头枕支承在座椅靠背的上端并可以使头枕升起;受压靠板,该受压靠板以与乘员的背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内部,当车辆被追尾时,该受压靠板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车身后方移动;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将受压靠板连接到头枕升起机构,在受压靠板向车体后方移动的时候,使头枕升起机构动作而将头枕升起。
技术介绍
车辆被追尾时,不仅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头部向后方倾倒,而且,由于冲击,乘员会从座位上被弹起,因此,乘员的头部位置要比平时乘车时高。鉴于此,日本专利公报特公平11-268566号公开了一种头枕装置,该装置中,当发生追尾时,由于乘员背部的压迫而使受压靠板向后方移动,将该受压靠板的运动通过传动机构传递给头枕,从而使头枕向前方移动以靠近乘员的头部并且同时使头枕升起。如上所述,以往的头枕装置之构成是将受压靠板向后方的移动转换为杆型传动机构向上方的移动,进而使头枕升起的,所以,在头枕升起的时候,传动机构承受了压缩荷载。因此,若传动机构不使用较粗且刚性大的结构的话,在头枕升起的时候,它就有可能变弯、压曲,不仅难以保证头枕升起的高响应性,而且也难以确保在头枕内部设置传动机构所需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头枕装置,在该头枕装置中,尽管使用了细且刚性低的传动部件,但在车辆被追尾时也能以高响应性使头枕升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头枕装置包括头枕升起机构,该头枕升起机构将头枕支承在座椅靠背的上端并可以使头枕升起;受压靠板,该受压靠板以与乘员的背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当车辆被追尾时,该受压靠板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车身后方移动;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将受压靠板连接到头枕升起机构,在受压靠板向车体后方移动的时候,使头枕升起机构动作而将头枕升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为细长部件,受压靠板向车身后方的移动以拉伸负荷的方式传递给头枕升起机构。另外,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中所述的专利技术之特征为上述传动机构为波顿安全缆索(Bowden wire)。另外,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专利技术之特征为在坐椅靠背内部,上述波顿安全缆索从受压靠板向上延伸后,向下弯曲并与头枕升起机构相连接。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当车辆被追尾时,设置在座椅靠背内部的受压靠板向车身的后方移动,由细长部件所构成的传动机构将受压靠板的移动以拉伸负荷的形式传递给与它相连接的头枕升起机构,使得头枕升起机构可以迅速抬升从而确实地约束乘员头部。此外,因为传动机构只传递拉伸负荷,即使采用细且刚性低的细长部件也不会发生压曲现象,这样,不仅可以使传动机构轻型化,也增加了布局设计的自由度。因为传动机构重量比较轻,所以受压靠板不必为了减轻其重量而勉强设置在靠近头枕升起机构的位置上,而可以设置在发生追尾时其能够得到充分驱动力的最适合的位置上。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因为传动机构是由挠性的波顿安全缆索制成的,因此,不仅可以使传动机构小型化、轻型化,还可以做到在座椅内部不会干涉到其它部件,这样设计布局就变得更加容易。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因为波顿安全缆索从受压靠板向上延伸后,向下弯曲并与头枕升起机构相连接,波顿安全缆索向上方向的拉伸负荷可以直接使头枕升起,故而简化了头枕升起机构的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汽车座椅的透视图。图2是沿图1中线2-2的向视图。图3是沿图2中线3-3的向视图。图4是与图2相对应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以附图所展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为基础,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图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汽车座椅的透视图,图2为沿图1中线2-2的向视图,图3为沿图2中线3-3的向视图,图4为与图2相对应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汽车座椅S包括支承乘员臀部的坐垫11;铰支在坐垫11后端且可以斜靠的座椅靠背12,它用于支承乘员的背部;头枕13,它设置在座椅靠背上端并可升降,用于支承乘员头部。构成座椅靠背12骨架结构的座椅靠背支架14包括由金属板制成的左右两侧的支架15、15;由金属板制成且与支架15、15下端两侧相连接的底部支架16;由金属管制成且与支架15、15上端两侧相连接的上部支架17;以及将座椅靠背铰支在坐垫11上的靠背倾倒轴18。如图1~图3所示,在左右两侧的支架15、1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的内侧固定有托座19、19,在该托座19、19上以支点销21,21铰支有双臂曲柄20、20。在与座位上的乘员的背部中央部位相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受压靠板22,在该受压靠板22的左右两端设有向前方突出的腕部22a、22a,该腕部22a、22a通过支点销23、23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双臂曲柄20、20向下延伸的端部相连接。双臂曲柄20、20被扭簧24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加载,并止挡在其向前方延伸的端部与止挡销25、25相抵接的位置。此时,受压靠板22的位置最靠近车体前侧。在座椅靠背支架14的上部支架17的内侧安装有头枕升起机构26,波顿安全缆索27、27包括外管27o、27o和内缆索27i、27i,内缆索27i、27i收纳在外管27o、27o中并可在外管中自由滑动,通过该两条波顿安全缆索27,27,左右两侧的双臂曲柄20,20与头枕升起机构26相连接。头枕升起机构26由固定基座28和可上下自由移动的可动基座29构成,固定基座28安装在上方支架17上,可动基座29固定在固定基座28上。固定基座28为U字形截面部件,具有底壁28a和左右侧壁28b、28b,其上部与上部支架17直接固定,其下部通过牵拉杆30固定在上部支架17上。配置在固定基座28的前表面的可动基座29包括底壁为29a、左右侧壁29b、29b,上壁29c,头枕支承壁为29d。在头枕支承壁29d的前表面固定有一对管状头枕装配零件31、31,呈倒U字形的头枕支架32的两侧下部嵌合固定在该头枕装配零件31、31上。固定基座28的左右两侧壁28b,28b的下端形成有圆弧形的导向孔28c、28c,可动基座29左右两侧壁29b、29b的下部所形成的导向销33、33配合在上述导向孔28c、28c内并可自由滑动。连杆35、35的一端通过支点销34、34铰支在固定基座28左右两侧壁28b、28b的上部,其另一端通过支点销36、36铰支在可动基座29左右两侧壁29b、29b的上部。固定基座28的底壁28a上固定有一对支柱37、37。可动基座29的底壁29a上有一对开口29e、29e。支柱37、37可从前部贯穿开口29e、29e。波顿安全缆索27、27的外管27o、27o的下端固定在左右的托座19、19上,其上端穿过可动基座29上壁29c上的两个开口29f、29f固定在固定基座28上的支柱37、37上。另外,波顿安全缆索27、27的内索27i、27i的下端固定在左右双臂曲柄向前突出的一端,其上端固定在可动基座29的底壁29a上。此时,这对波顿安全缆索27、27成倒J字形弯曲,且弯曲部分相互交叉。接下来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实施例的作用。当车辆被追尾而向前冲出的时候,因为惯性的作用,座位上的乘员欲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所以乘员的背部会将座椅靠背支架14里面的受压靠板22向车体后方挤压。结果是,双臂曲柄20、20向下延伸的一端向后方移动,向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枕装置,包括:头枕升起机构(26),该头枕升起机构(26)将头枕(13)支承在座椅靠背(12)的上端并可以使头枕升起;受压靠板(22),该受压靠板(22)以与乘员的背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12),当车辆被追尾时, 该受压靠板(22)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车身后方移动;传动机构(27),该传动机构(27)将受压靠板(22)连接到头枕升起机构(26),在受压靠板(22)向车体后方移动的时候,使头枕升起机构(26)动作而将头枕升起;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动机构(27)为细长部件,它将受压靠板(22)向车身后方的移动以拉伸负荷的方式传递给头枕升起机构(2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野晃二佐野浩司寺内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