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乳化过滤组件及旋轮乳化脱硫塔,该乳化过滤组件,乳化过滤组件包括进液管和绕进液管转动连接的旋轮。旋轮包括联动连接的大叶轮和小叶轮,大叶轮和/或小叶轮与进液管转动连接。小叶轮设置于大叶轮的上方,且小叶轮的叶片相对设置于进液管的出口上方,以使小叶轮在进液管流出的循环液的作用下转动。大叶轮的叶片安装方向和小叶轮的叶片安装方向一致。在乳化过滤组件中,烟气风量带动大叶轮转动,循环液从进液管出口流出带动小叶轮转动,乳化层的形成几乎不受烟气风量的作用,因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乳化过滤组件对烟气风量的适应性更好。形成的乳化层的厚度更厚且脱硫反应速度增快,增强了脱硫塔对二氧化硫的处理能力。(*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乳化过滤组件及旋轮乳化脱硫塔,该乳化过滤组件,乳化过滤组件包括进液管和绕进液管转动连接的旋轮。旋轮包括联动连接的大叶轮和小叶轮,大叶轮和/或小叶轮与进液管转动连接。小叶轮设置于大叶轮的上方,且小叶轮的叶片相对设置于进液管的出口上方,以使小叶轮在进液管流出的循环液的作用下转动。大叶轮的叶片安装方向和小叶轮的叶片安装方向一致。在乳化过滤组件中,烟气风量带动大叶轮转动,循环液从进液管出口流出带动小叶轮转动,乳化层的形成几乎不受烟气风量的作用,因而本技术的乳化过滤组件对烟气风量的适应性更好。形成的乳化层的厚度更厚且脱硫反应速度增快,增强了脱硫塔对二氧化硫的处理能力。【专利说明】乳化过滤组件及旋轮乳化脱硫塔
本技术涉及脱硫塔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乳化过滤组件。此外,本技术 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乳化过滤组件的旋轮乳化脱硫塔。
技术介绍
烟气脱硫一般采用的是喷淋脱硫塔和气动乳化脱硫塔。在风量稳定时,气动乳化 脱硫塔的脱硫效果好,其脱硫效率超过了喷淋脱硫塔。在风量不稳定时,喷淋脱硫塔的脱硫 效率又优于气动乳化脱硫塔。 气动乳化脱硫塔包括匀气室、气动乳化过滤组件和气液分离室。均气室的作用是 均匀分配烟气给每一过滤元件,使每一过滤元件发挥同等的过滤作用。气动乳化过滤组件 是过滤器的核心,它提供一个主要是紊流掺混的强传质气动乳化空间,它是烟气净化的主 要构件,气动乳化过滤组件的结构,气流速度,布液量都直接影响烟气净化的效率。气液分 离室用于气液分离,液气分离采用凝并和惯性原理,结构简单,气液分离室还有进一步除尘 脱硫的作用。 如图1所示的气动乳化过滤组件100包括固定芯筒110、固定外壳120和固定式 叶片130。固定外壳120固定连接于气动乳化脱硫塔的内壁。固定芯筒110位于固定外壳 120的轴心,通过固定式叶片130连接固定外壳120。固定式叶片130与固定芯筒110和固 定外壳120均为固定连接,叶片不可以转动。气动乳化过滤组件100主要的作用是在塔内形 成乳化层,在乳化层中,循环液形成微小的液粒,与烟气充分接触,吸收其中的SO 2气体,以 完成主要的脱硫过程。乳化层的形成过程如下所述,烟气从气动乳化过滤组件100进入,经 固定式叶片130的切割形成旋风,循环液从气动乳化过滤组件100上方落下,与旋风相碰被 切碎,然后被旋风托起并且以旋风的旋向在塔内荡动荡动:高低起伏地转动状态。不停荡动 的乳化液层是不稳定的,厚薄是不均匀的,只有当其最低厚度达到脱硫所需的最佳厚度时, 乳化层才完全形成。 在气动乳化脱硫塔中,乳化层的形成对烟气风量的依赖性很强,不能产生乳化层 有以下几种情况:A、当烟气风量不足时,不能产生旋风,不能产生乳化层。B、当烟气风量刚 好满足产生旋风时,因无法切碎循环液,不能产生乳化层。C、当烟气风量满足旋风,恰好满 足切碎循环液时,因不能托起切碎的循环液,不能产生乳化层。D、当烟气风量超过合适风量 时。由于固定式叶片130在制造过程中,难免出现每块叶片之间的间隙上的不匀和每块叶 片的角度不匀,这种不匀就会导致各股旋风的大小和方向总有不同。这些大小和方向不完 全相同的旋风各自增大,最强的一道和最弱的一道之间的差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当受到 强烟气,最强和最弱的旋风被放大了对比,乳化层是荡动的,强旋风必然吹破荡来的弱风道 形成乳化层,造成乳化层吹破。强旋风处乳化层破口,在强旋风下无法自动弥补,从而失去 脱硫效果。可见气动乳化脱硫塔只能在设计的烟气风量的较小范围内正常,对烟气风量的 适应性较差。而在实际生产中,烟气风量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如:前段工序中并联了两个生 产单元,这两个单元的烟气汇集后由一台气动乳化脱硫塔进行烟气处理,系统设计时按两 个单元同时运转设计,可是一旦系统中的一个生产单元停机,风速降低,气动乳化脱硫塔就 失去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乳化过滤组件及旋轮乳化脱硫塔,以解决气动乳化 脱硫塔对烟气风量适应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乳化过滤组件,乳化过滤组件包括进液管和绕进液管转动连接的旋轮。 旋轮包括联动连接的大叶轮和小叶轮,大叶轮和/或小叶轮与进液管转动连接。 小叶轮设置于大叶轮的上方,且小叶轮的叶片相对设置于进液管的出口上方,以 使小叶轮在进液管流出的循环液的作用下转动。 大叶轮的叶片安装方向和小叶轮的叶片安装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大叶轮的内芯套设于进液管的外壁,内芯下端向内突起形成阻挡部,进 液管被内芯包裹的部分凸设有限位部。 小叶轮和大叶轮固定连接,小叶轮设置于大叶轮的内芯内,且小叶轮的下端与进 液管的出口相抵。 进一步地,阻挡部和限位部之间设置有平面推力轴承,限位部和小叶轮之间设置 有径向轴承。 进一步地,大叶轮的叶片和小叶轮的叶片均为均匀分布,且大叶轮的相邻叶片间 的重叠部分和小叶轮的相邻叶片间的重叠部分均为1/3?1/2片。 进一步地,大叶轮的叶片倾斜角度和小叶轮的叶片倾斜角度均为30°?32°。 进一步地,乳化过滤组件还包括护液筒,护液筒为圆筒结构,套设于大叶轮的外 部,并通过支架连接于进液管。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旋轮乳化脱硫塔,其包括上述乳化过 滤组件。 进一步地,旋轮乳化脱硫塔还包括进气室、循环池、沉降除雾室和除雾器。 进气室、乳化过滤组件、沉降除雾室和除雾器由下至上依次连通排布,循环池位于 进气室的下方,进液管穿过进气室的壁体并通过循环泵连通循环池。 进一步地,旋轮乳化脱硫塔在沉降除雾室位置还设置有可视人孔。 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乳化过滤组件中,烟气风量带动大叶轮转动,循 环液从进液管出口流出带动小叶轮转动,旋轮的转速由烟气风量对大叶轮的作用和循环液 的流量对小叶轮的作用共同决定,风压和旋轮转速共同决定了乳化层的厚度,乳化层的形 成几乎不受烟气风量的作用,因而本技术的乳化过滤组件对烟气风量的适应性更好。 形成的乳化层的厚度更厚且脱硫反应速度增快,增强了脱硫塔对二氧化硫的处理能力。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 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 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 中: 图1是传统的气动乳化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乳化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乳化过滤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乳化过滤组件的又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旋轮乳化脱硫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气动乳化过滤组件;110、固定芯筒;120、固定外壳;130、固 定式叶片;200、乳化过滤组件;210、进液管;220、旋轮;221、大叶轮;222、小叶轮;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乳化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过滤组件包括进液管(210)和绕所述进液管(210)转动连接的旋轮(220);所述旋轮(220)包括联动连接的大叶轮(221)和小叶轮(222),所述大叶轮(221)和/或所述小叶轮(222)与所述进液管(210)转动连接;所述小叶轮(222)设置于所述大叶轮(221)的上方,且所述小叶轮(222)的叶片设置于所述进液管(210)的出口上方,以使所述小叶轮(222)在所述进液管(210)流出的循环液的作用下转动;所述大叶轮(221)的叶片安装方向和所述小叶轮(222)的叶片安装方向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焕其,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联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