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0341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1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包括枢接的上车架、下车架,所述上车架下端连接有上枢接座,下车架上端连接有与上枢接座枢接的下枢接座,所述上下枢接座之间设置有轴承,上枢接座一侧设置有上卡槽,下枢接座同侧设置有下卡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婴儿车还包括设置于下车架下端的承接座、可左右滑动地连接于承接座的卡块、设置于卡块与承接座之间的弹簧、一端连接于卡块的联动件、设置于上车架上端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连接于联动件的另一端,在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块同时卡入上、下枢接座的上、下卡槽内,上、下车架被锁定,不能相对旋转,操纵操作件,带动联动件拉动卡块脱离上、下卡槽,上、下车架可相对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揭露了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包括枢接的上车架、下车架,所述上车架下端连接有上枢接座,下车架上端连接有与上枢接座枢接的下枢接座,所述上下枢接座之间设置有轴承,上枢接座一侧设置有上卡槽,下枢接座同侧设置有下卡槽,本技术婴儿车还包括设置于下车架下端的承接座、可左右滑动地连接于承接座的卡块、设置于卡块与承接座之间的弹簧、一端连接于卡块的联动件、设置于上车架上端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连接于联动件的另一端,在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块同时卡入上、下枢接座的上、下卡槽内,上、下车架被锁定,不能相对旋转,操纵操作件,带动联动件拉动卡块脱离上、下卡槽,上、下车架可相对旋转。【专利说明】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婴儿车。
技术介绍
婴儿车用于承载婴幼儿以减轻父母抱婴儿的负担,婴儿车一般包括一上车架以及一下车架,上车架上设置有座椅供婴幼儿乘坐,下车架前后端下部设置有车轮,有些婴儿车设置车手能前后向转换,但是上车架与下车架却不能相对旋转,安置于座椅内的婴幼儿无法实现多方向的视角。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其上车架与下车架可相对旋转,而且旋转操作机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包括枢接的上车架、下车架,所述上车架下端连接有上枢接座,下车架上端连接有与上枢接座枢接的下枢接座,所述上、下枢接座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上枢接座一侧设置有上卡槽,对应的,下枢接座同侧设置有下卡槽,所述上、下卡槽上下相对,本技术可旋转的婴儿车还包括一设置于下车架下端的承接座、可左右滑动地连接于承接座的卡块、一端连接于卡块的联动件、一设置于上车架上端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连接于联动件的另一端,所述承接座设置于上枢接座设置下卡槽的一侧,所述卡块远离上枢接座的一侧与承接座之间设置有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块同时卡入上、下枢接座的上、下卡槽内,上、下车架被锁定,不能相对旋转,操纵操作件,带动联动件拉动卡块脱离上、下卡槽,上、下车架可相对旋转。 所述下车架包括底支架、设置于底支架前后端下部的前轮、后轮、连接于底支架上的下连杆,所述下枢接座连接于下连杆上端中间。 所述底支架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底杆,所述下连杆包括两侧杆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侧杆上端的横杆,所述下枢接座连接于上连杆横杆中间,所述两下连杆侧杆下端分别连接于两底杆。 所述下枢接座上还设置有一第二卡槽,所述下卡槽与第二卡槽在同一直线上并对称设置。 所述上车架包括左右两间隔设置的车手、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车手下端的上连杆,所述上枢接座连接于上连杆中间,所述承接座连接于上连杆下方,且承接座一侧设置于上枢接座的上卡槽内,承接座设置于上卡槽内的部分设置有开口向下的长开口,所述长开口与下卡槽相对。 所述承接座包括一固定于上连杆的开口朝下的容置座、连接于容置座下端的挡板,所述挡板朝向上枢接座的一侧设置有所述长开口 ;所述卡块包括设置于容置座与挡板之间的连接部以及设置于连接部朝向上枢接座的一侧的作用部,所述作用部下端经长开口露出于挡板下端外。 所述上连杆包括两侧杆以及两端连接于两侧杆下端的横杆,所述上枢接座连接于横杆中间,所述承接座连接于横杆下端,所述两侧杆上端分别连接两车手下端。 所述与联动件同侧的车手或者上连杆侧杆上设置有固线座,固线座设置有上下向的穿孔,所述联动件一端往上穿过固线座的穿孔后再与操作件连接。 所述上车架还包括一两端分别连接两车手上端的车手横杆,所述操作件连接于车手横杆或者与上卡槽同侧的车手上。 所述轴承包括可相对旋转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置于上枢接座内,第二部分设置于下枢接座内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弹簧的作用,卡块同时卡于上、下卡槽内,上、下车架被锁定,不能相对旋转,操纵操作件,带动联动件拉动卡块脱离上、下卡槽,上、下车架可相对旋转,从而安置于车架上的座椅内的婴幼儿可以实现多方向的视角,而且旋转操作机构简单,且上、下车架之间的轴承可以保证旋转的顺畅,更保证上、下车架不会有磨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可旋转的婴儿车整体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可旋转的婴儿车部分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2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根据图2的另一状态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婴儿车锁定状态下图2中A部分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婴儿车可旋转状态下图2中A部分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可旋转的婴儿车包括枢接的上车架1、下车架2,所述上车架I下端连接有上枢接座3,下车架2上端连接有与上枢接座3枢接的下枢接座4,所述上、下枢接座3、4之间设置有轴承5,所述上枢接座3 —侧设置有上卡槽31,对应的,下枢接座4同侧设置有下卡槽41,所述上、下卡槽31、41上下相对,本技术可旋转的婴儿车还包括一设置于下车架2下端的承接座6、可左右滑动地连接于承接座6的卡块7、一端连接于卡块7的联动件8、一设置于上车架I上端的操作件9,所述操作件9连接于联动件8的另一端,所述承接座6设置于上枢接座3设置下卡槽41的一侧,所述卡块7远离上枢接座3的一侧与承接座6之间设置有弹簧10,在弹簧10的作用下,所述卡块7同时卡入上、下枢接座3、4的上、下卡槽31、41内,上、下车架1、2被锁定,不能相对旋转,操纵操作件9,带动联动件8拉动卡块7脱离上、下卡槽31、41,上、下车架1、2可相对旋转。 所述上、下枢接座3、4通过一枢轴30枢接。 所述下车架2包括底支架21、设置于底支架21前后端下部的前轮22、后轮23、连接于底支架21上的下连杆24,所述下枢接座4连接于下连杆24上端中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支架21包括两左右间隔设置的底杆211 (在图1中只显示其中一底杆211),所述下连杆24包括两侧杆241以及两端分别连接两侧杆241上端的横杆242,所述下枢接座4连接于上连杆横杆242中间,所述两下连杆侧杆241下端分别连接于两底杆211。 在本实施中,较佳的,所述下枢接座4还设置有一第二卡槽42,所述下卡槽41与第二卡槽42在同一直线上并对称设置,如此,当上车架I相对下车架2旋转180度时,在弹簧10的作用下,卡块7可同时卡入上卡槽31与第二卡槽42,从而实现整个婴儿车的前后向转换。 所述上车架I包括左右两间隔设置的车手11、两端分别连接于两车手11下端的上连杆12,所述上枢接座3连接于上连杆12中间,所述承接座6连接于上连杆12下方,且承接座6—侧设置于上枢接座3的上卡槽31内,承接座6设置于上卡槽31内的部分设置有开口向下的长开口 61,所述长开口 61与下卡槽41相对,从而当卡块7 —端位于承接座6设置于上卡槽31内的一侧时,即是卡块7卡于上卡槽31内。 所述承接座6包括一固定于上连杆12的开口朝下的容置座62、连接于容置座62下端的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旋转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枢接的上车架、下车架,所述上车架下端连接有上枢接座,下车架上端连接有与上枢接座枢接的下枢接座,所述上、下枢接座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上枢接座一侧设置有上卡槽,对应的,下枢接座同侧设置有下卡槽,所述上、下卡槽上下相对,本实用新型可旋转的婴儿车还包括一设置于下车架下端的承接座、可左右滑动地连接于承接座的卡块、一端连接于卡块的联动件、一设置于上车架上端的操作件,所述操作件连接于联动件的另一端,所述承接座设置于上枢接座设置下卡槽的一侧,所述卡块远离上枢接座的一侧与承接座之间设置有弹簧,在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卡块同时卡入上、下枢接座的上、下卡槽内,上、下车架被锁定,不能相对旋转,操纵操作件,带动联动件拉动卡块脱离上、下卡槽,上、下车架可相对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闵远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久煜婴幼儿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