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712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能够方便快速调整安全带高度的汽车安全座椅,包含一座体、一安全带,以及一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该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包括:一框体,固定于该背靠部后表面,该框体设有两相间隔的直立边框及一位于中间的脊背部,该脊背部与该两边框间分别形成一容置部;两调整件,分别具有一本体,及多数根由该本体悬臂状横向延伸的肋条,各该调整件可横向位移的固设于该脊背部,而该肋条则分别延伸于一容置部,该安全带跨置于各该肋条间且各该悬臂端并接近各该边框;以及至少一回复装置,位于该两调整件间,当回复装置受力时,两调整件可相互接近以使安全带可轻易地选择跨置于适当的肋条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快速调整安全带高度的汽车安全座椅。
技术介绍
一般车上安全带对于体形较小的幼儿而言,并不适用,因此通常会在车中放置一可供幼儿乘坐的儿童安全座椅,借由儿童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来束缚住幼儿,以确保幼儿乘车安全,配合幼儿体形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长大,因此需要能够调整安全带高低的设计。如图1、2所示,美国第6,491,348号专利案揭露了一种以往的车用儿童安全座椅100,该车用儿童安全座椅100主要包含有一座体71、一安全带72、一安全带控制板73,以及一调整杆74。安全带控制板73是用来调整安全带72的高低,调整杆74则是连接在安全带控制板73后方而可以用来固定安全带控制板73。座体71与安全带控制板73上开设有二前后对应的导槽711,可以供安全带72穿设而过,安全带控制板73并能沿着座体71上下移动以进一步调整安全带72的高低。安全带控制板73后方两侧并延伸有二把手75,且座体71后方并设置有三相互平行的脊柱81,脊柱81上并形成有多数字于不同高度的凹孔811。调整杆74是可移动地设置在把手75上,并能够被脊柱81的凹孔811所支撑。当对于安全带72的高度进行调整时,需先将双手的手掌分别顶抵于把手75上,再进一步以手指将调整杆74往把手75靠近,使得调整杆74脱离凹孔811的限制后,使用者即能利用把手75带动整个安全带控制板73上下移动,进而调整安全带72的高低,当调整杆74置于使用者择定的凹孔811后,即能将安全带控制板73固定住。上述车用儿童安全座椅100虽已具备有安全带72调整的设计,但却需要同时利用双手扳动调整杆74以脱离凹孔811的限制才能进行调整,特别是当此车用儿童安全座椅100放置于车中而只能侧身进行调整时,此双手调整的设计更显出其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快速调整安全带高度的汽车安全座椅。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含有一座体、一安全带,以及一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该座体包括一座部、一与该座部呈一角度连接的背靠部,该背靠部并具有一前表面、一后表面,以及一贯穿该前、后表面的导槽;该安全带是穿过该导槽束缚于该座体上;其特征在于该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包括一框体,固定于该背靠部后表面,该框体设有两相间隔的直立边框及一位于中间的脊背部,该脊背部与该两边框间分别形成一容置部;两调整件,分别具有一本体,及多数根由该本体悬臂状横向延伸的肋条,各该调整件可横向位移的固设于该脊背部,而该肋条则分别延伸于一容置部,该安全带跨置于各该肋条间且各该悬臂端并接近各该边框;以及至少一回复装置,位于该两调整件间,可提供该两调整件位移所需的力并可受力变形;借此该两调整件受该至少一回复装置的力,各该肋条的悬臂端接触各该边框,当该至少一回复装置受力时,该两调整件可相互接近,而使各该肋条的悬臂端与各该边框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的汽车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各该调整件更具有一垂直延伸自各该本体一侧的侧壁。所述的汽车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各该本体上分别形成有至少一长条孔,另各借一固定组件贯穿各该长条孔进而锁固定位于该脊背部上,以使两调整件可相对活动位移。该脊背部表面并凸出有至少一凸耳,该凸耳并具有一可供该回复装置贯穿的通孔。所述的汽车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该回复装置为弹簧。所述的汽车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各该调整件的肋条顶缘弯折有一折边。各该肋条可供安全带跨置且各该悬臂端并接近各该边框,借此该两调整件受至少一回复装置的力,各肋条的悬臂端接触各该边框,当至少一回复装置受力时,两调整件可相互接近,而使各该肋条的悬臂端与各该边框间具有一定间隙,使得安全带可脱离原跨置的肋条,并经由该肋条悬臂端与各该边框边缘间的间隙而选择跨置于另一肋条上,用以提供快速调整安全带高度的功效。附图说明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汽车安全座椅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以往汽车安全座椅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是以往汽车安全座椅的使用状态图。图3是本技术汽车安全座椅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图4是该较佳实施例的部份立体分解图。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使用状态图,显示两调整件的侧壁未受推压的态样。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图,显示两调整件的侧壁受推压的态样。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4所示,是本技术汽车安全座椅一较佳实施例,汽车安全座椅1包含有一座体2、一安全带3,以及一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4。座体2可以区分为一可供乘坐的座部21,以及一与该座部21呈一角度连接而用以供儿童背部倚靠的背靠部22,背靠部22与座部21间的角度是以人体工学上的设计来作为考量。背靠部22具有一前表面221、一后表面222,以及一贯穿该前、后表面221、222的导槽223。另外,座体2具有四个开设在座部21与背靠部22两侧的护套孔23,该等护套孔23是用来供车辆上的既有安全带(图未示)穿设而过,以进一步将此安全座椅1固定在车辆中。在本实施例中,安全带3特别是指一Y字形的三点式(肩—肩—腿)安全带3,所以该安全带3具有一第一肩部31、一第二肩部32,以及一用以扣合第一、二肩部31、32的扣环33。两肩部31、32的一端均固定在座体1中,另一端则分别由导槽223穿设而出。如图4、5所示,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4具有一固定于背靠部22后表面222的框体41、两可相对框体41横向位移的调整件42,以及两位于两调整件42间的回复装置43。框体41具有两相间隔的直立边框411、两分别连接直立边框411两端的横边框412,及一位于两直立边框411中间的脊背部413。两直立边框411与两横边框412所围成的区域恰与导槽223相对应,因此借由脊背部413的存在而使各边框411与脊背部413间分别形成有一可与导槽223相连通的容置部414,进而可使安全带3的两肩部31、32另一端分别由相对应的容置部414穿设而出。脊背部413表面并凸出有间隔两凸耳415,各凸耳415并具有一可供回复装置43穿置的通孔416。另外,该回复装置43可为弹簧。各调整件42具有一本体421、多数根由该本体421悬臂地横向延伸的肋条422,以及一垂直延伸自本体421一侧的侧壁423,本体421上形成有一长条孔424,借此利用一固定组件51贯穿各长条孔424进而锁固定位于脊背部413上,如此两调整件42可相对活动位移。另外,各调整件42的肋条422则分别延伸于一容置部414,各肋条422可供安全带3跨置且各该悬臂端并接近各边框411,且各肋条422顶缘并圆弧弯折有一折边425,以提供安全带3跨置时的顺畅性,且使安全带3能与肋条422保持一定间隙,使用者能更轻易地将安全带3脱离原跨置的肋条422。如图5、6所示,当进行高度调整时,只需以单手握持住两调整件42的侧壁423,进而往回复装置43方向推压,使得回复装置43形成压缩状态并蓄积一向外伸展的弹性回复力,且两调整件42的各肋条422的悬臂端远离相对应的边框411,如此安全带3即可经由各肋条422的悬臂端相对应的边框411间的间隙脱离原跨置的肋条422,进而选择跨置于另一位于适当高度的肋条422上。当施加于调整件42的侧壁423的推压外力一经释放,调整件42在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随即回复成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安全座椅,包含有一座体、一安全带,以及一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该座体包括一座部、一与该座部呈一角度连接的背靠部,该背靠部并具有一前表面、一后表面,以及一贯穿该前、后表面的导槽;该安全带是穿过该导槽束缚于该座体上;其特征在于:    该安全带高度调整装置包括:    一框体,固定于该背靠部后表面,该框体设有两相间隔的直立边框及一位于中间的脊背部,该脊背部与该两边框间分别形成一容置部;    两调整件,分别具有一本体,及多数根由该本体悬臂状横向延伸的肋条,各该调整件可横向位移的固设于该脊背部,而该肋条则分别延伸于一容置部,该安全带跨置于各该肋条间且各该悬臂端并接近各该边框;以及    至少一回复装置,位于该两调整件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舜民
申请(专利权)人: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