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储敏健专利>正文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22424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2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其中,换热主机包括:主机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二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换热机芯,具有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换热机芯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接,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占空间小且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安装和维护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对服务器进行更有效的散热,需要将服务器浸没在矿物油中,利用矿物油绝缘,导热效率高等特性,服务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矿物油吸收与传递,再通过油冷散热系统,持续高效的散发出去。上述方式降低了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建设成本,相对于的风冷散热技术而言更加经济和节能,此外,对于机房的环境温度及空调要求基本为零,由于服务器是直接浸泡在矿物油中,服务器等设备都不与空气直接接触,因此对环境的空气质量也无要求。由于油冷的效率高,所以数据中心的密度可以做到更高。 为了使降低矿物油的温度以便使服务器持续保持较低温度,需要对矿物油进行散热,也就需要增加换热设备,但是,目前的换热设备中的各零件比较分散,换热设备占用了大量非常有限的空间,当需要将换热设备安装到指定位置时,需要分别移动并安装各零件,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以及换热设备的安装速度,集约化的换热设备占空间小但由于安装紧凑相应的维护操作又不便利,所以需要开发一种占空间小又方便操作维护的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安装速度的换热主机及具有其的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主机,包括:主机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二冷媒驱动泵,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冷媒驱动泵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换热机芯,具有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换热机芯设置在主机框架上,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接,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主机框架包括顶壁和位于顶壁下方的第一环形侧壁,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均位于第一环形侧壁的内部,主机框架的底部设置有管路穿设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冷媒驱动泵通过安装机构设置在主机框架上,安装机构包括:泵安装承重板,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泵安装承重板具有支撑平面;泵安装压块,设置在泵安装承重板上,泵安装压块具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面向支撑平面并且与该支撑平面相倾斜,导向斜面与支撑平面共同形成楔形槽;泵安装板,放置在支撑平面上,泵安装板具有与导向斜面相配合的受导斜面,受导斜面具有沿垂直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伸入该楔形槽的伸入状态和沿垂直于该楔形槽的延伸方向退出该楔形槽的退出状态,第一冷媒驱动泵设置在泵安装板上;泵安装挡块,设置在泵安装承重板上,泵安装挡块具有止挡泵安装板的止挡状态和避让该泵安装板的避让状态,当泵安装挡块处于止挡状态并且受导斜面处于伸入状态时,泵安装板位于泵安装压块和泵安装挡块之间。 进一步地,泵安装板通过螺栓与泵安装承重板可拆卸地连接,泵安装板具有螺栓穿设通孔,螺栓穿设通孔为腰形孔,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楔形槽为通槽。 进一步地,泵安装挡块上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的轴线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安装机构还包括:抵顶杆,具有抵顶端和螺纹段,螺纹段和螺纹通孔相适配,抵顶端具有抵顶泵安装板的抵顶状态和与该泵安装板相分离的分离状态。 进一步地,泵安装挡块具有受限部和止挡泵安装板的止挡部,泵安装承重板具有容纳受限部的限位孔,限位孔的轴线与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当泵安装挡块处于止挡状态时,受限部伸入限位孔;当泵安装挡块处于避让状态时,受限部移出限位孔,限位孔为通孔,当泵安装挡块处于止挡状态时,止挡部抵顶在泵安装承重板上。 进一步地,换热机芯通过支撑机构设置在主机框架上,支撑机构包括:两个竖直延伸的主支撑柱,两个主支撑柱在水平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两个主支撑柱之间形成泵体水平避让间隙;沿水平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支撑梁,分别与两个主支撑柱固定连接,主支撑梁与主机框架的底部之间形成泵体竖直避让间隙,换热机芯固定在主支撑梁上并且位于主支撑梁的上方。 进一步地,支撑机构还包括:竖直延伸的副支撑柱,位于两个主支撑柱之间并且与两个主支撑梁固定连接;沿水平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个副支撑梁,水平第二方向与水平第一方向相垂直,主支撑梁位于两个副支撑梁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副支撑梁固定连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两个斜支撑杆,副支撑柱位于两个斜支撑杆之间并且分别与两个斜支撑杆固定连接,两个斜支撑杆与两个副支撑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机构还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支撑板,固定设置在主支撑柱上并且位于换热机芯的下方,换热机芯通过支撑板固定在主支撑梁上。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包括:服务器机柜,具有底壁和设置在底壁上的第二环形侧壁,第二环形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液体浸没冷却服务器系统还包括:上述的换热主机,第三进液口与第一冷媒出口相连接。 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冷媒入口与第一出液口相连接并且第二冷媒入口与第二出液口相连接,因此,第一冷媒驱动泵所输送的第一冷媒与第二冷媒驱动泵所输送的第二冷媒在换热机芯进行热交换,例如第一冷媒被降温,降温之后的第一冷媒可以用于对服务器进行降温。又由于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均设置在主机框架上,因此,只需移动并安装主机框架,即可同时移动并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到指定位置,而无需分别移动并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和换热机芯。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的换热主机占空间小且能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提高了安装和维护速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换热主机的实施例的主机框架和主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换热主机的实施例的各个门板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换热主机中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泵与安装机构组装的结构不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泵与安装机构组装的主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换热主机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支撑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5A示出了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与泵支撑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侧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的支撑机构的左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的支撑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的换热主机中支撑机构的另一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其中,上述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10、主机框架;111、右前门;112、前下门;113、小右前门;114、小左前门;115、左侧门;116、后门;117、小右侧门;118、小左侧门;119、右侧下门;1110、控制器安装腔;121、第一冷媒驱动泵;1211、第一进液口 ;1212、第一出液口 ;122、第二冷媒驱动泵;1221、第二进液口 ;1222、第二出液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框架(110);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具有第一进液口(1211)和第一出液口(1212),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具有第二进液口(1221)和第二出液口(1222),所述第二冷媒驱动泵(122)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换热机芯(123),具有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所述换热机芯(123)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第一冷媒入口(1231)和第一冷媒出口(1232)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所述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所述第一冷媒入口(1231)与所述第一出液口(1212)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媒入口(1233)与所述第二出液口(1222)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框架(110); 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具有第一进液口(1211)和第一出液口(1212),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 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具有第二进液口(1221)和第二出液口(1222),所述第二冷媒驱动泵(122)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 换热机芯(123),具有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所述换热机芯(123)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第一冷媒入口(1231)和第一冷媒出口(1232)之间形成第一冷媒流道,所述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之间形成第二冷媒流道,所述第一冷媒入口(1231)与所述第一出液口(1212)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媒入口(1233)与所述第二出液口(1222)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框架(110)包括顶壁和位于所述顶壁下方的第一环形侧壁,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和换热机芯(123)均位于所述第一环形侧壁的内部,所述主机框架(110)的底部设置有管路穿设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通过安装机构(130)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安装机构(130)包括: 泵安装承重板(131),设置在所述主机框架(110)上,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具有支撑平面(132); 泵安装压块(133),设置在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上,所述泵安装压块(133)具有导向斜面(134),所述导向斜面(134)面向所述支撑平面(132)并且与该支撑平面(132)相倾斜,所述导向斜面(134)与所述支撑平面(132)共同形成楔形槽; 泵安装板(135),放置在所述支撑平面(132)上,所述泵安装板(135)具有与所述导向斜面(134)相配合的受导斜面(136),所述受导斜面(136)具有沿垂直于所述楔形槽的延伸方向伸入该楔形槽的伸入状态和沿垂直于该楔形槽的延伸方向退出该楔形槽的退出状态,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设置在所述泵安装板(135)上; 泵安装挡块(137),设置在所述泵安装承重板(131)上,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具有止挡所述泵安装板(135)的止挡状态和避让该泵安装板(135)的避让状态,当所述泵安装挡块(137)处于所述止挡状态并且所述受导斜面(136)处于所述伸入状态时,所述泵安装板(135)位于所述泵安装压块(133)和所述泵安装挡块(137)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安装板(135)通过螺栓与泵安装承重板(13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泵安装板(135)具有螺栓穿设通孔(138),所述螺栓穿设通孔(138)为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楔形槽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楔形槽为通槽。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主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敏健
申请(专利权)人:储敏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