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夏兴旺专利>正文

纵轴式行星摩擦机械无级变速器及一种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0442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12:30
一种纵轴式行星摩擦机械无级变速器及一种齿圈。该变速器行星轴(5)纵向布置,即行星轴(5)的轴心线与太阳摩擦轮(3)的轴心线垂直;太阳摩擦轮(3)和行星摩擦轮(4)可轴向移动;行星摩擦轮(4)的接触面由椭球面和顶端平面(12)构成,太阳摩擦轮(3)的接触面由椭球面和底端柱面(13)构成;行星架(6)和齿圈(8)两个自由度,一个自由度与输出装置连接,一个自由度与变速器壳(1)连接。太阳摩擦轮(3)处于行星摩擦轮(4)的轴心位置时,行星摩擦轮(4)只进行公转。该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变速范围大、传动效率高。一种齿圈,具有侧齿,能够在不影响运转的情况下,对与该齿圈侧齿齿合的齿轮进行轴向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传动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机械无级变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的机械无级变速器主要有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摩擦行星式无级变速器、摩擦盘式无级变速器等,但这些变速器要么结构复杂、成本高,要么变速范围小、承载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机械无级变速器结构复杂、成本高、变速范围小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机械无级变速器。它结构简单、成本低、变速范围大、承载能力强、传动效率高。该变速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它包括太阳摩擦轮(3)、行星摩擦轮(4)、行星轴(5)、行星架(6)、外行星轮(7)、齿圈(8),输入轴(2)与太阳摩擦轮(3)连接,太阳摩擦轮(3)可轴向移动,太阳摩擦轮(3)与行星摩擦轮(4)接触,行星摩擦轮(4)通过行星轴(5)与外行星轮(7)连接,外行星轮(7)与齿圈(8)齿合;行星轴(5)安装在行星架(6)上,行星轴(5)纵向布置,即行星轴(5)的轴心线与太阳摩擦轮(3)的轴心线垂直;行星架(6)和齿圈(8)两个自由度,一个自由度与输出装置连接,一个自由度与变速器壳(1)连接。如图1所示。它还包括弹簧(11),行星摩擦轮(4)可轴向移动,弹簧(11)支撑在行星摩擦轮(4)和行星架(6)之间。如图2所示。该变速器行星架(6)与输出轴(9)连接,齿圈(8)与变速器壳(1)连接。行星摩擦轮(4)的接触面由椭球面和顶端平面(12)构成,如图3所示;太阳摩擦轮(3)的接触面由椭球面和底端柱面(13)构成,如图4所示。它还包括超越离合器(10)、超越离合器(20),齿圈(8)通过超越离合器(10)与变速器壳(1)连接,超越离合器(20)支撑在齿圈(8)和行星架(6)之间。如图6所示。外行星轮(7)是标准齿轮;齿圈(8)具有侧齿,侧齿的近心端(14)为负变位齿轮,远心端(15)为正变位齿轮,中圆(16)位置为标准齿轮,齿形由近心端(14)到远心端(15)逐渐变化且齿高相等、齿顶在同一平面上。如图5所示。该变速器另一实现方式:行星架(6)与变速器壳(1)连接,齿圈(8)与输出装置连接。一种齿圈,该齿圈具有侧齿,侧齿的近心端(14)为负变位齿轮,远心端(15)为正变位齿轮,中圆(16)位置为标准齿轮,齿形由近心端(14)到远心端(15)逐渐变化且齿高相等、齿顶在同一平面上。如图5所示。附图说明图1:变速器实例一结构图1、变速器壳       2、输入轴       3、太阳摩擦轮4、行星摩擦轮     5、行星轴       6、行星架7、外行星轮       8、齿圈         9、输出轴图2:变速器实例二结构图11、弹簧图3:行星摩擦轮、行星轴、外行星轮结构图12、顶端平面图4:太阳摩擦轮结构图13、底端柱面图5:齿圈结构简图14、近心端       15、远心端       16、中圆图6:变速器实例三结构图10、超越离合器   20、超越离合器   30、制动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通过实例来解释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例仅为阐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需说明,以下实例及图中,与本专利技术非直接相关的元件已省略,且图中各元件尺寸仅为求容易理解,并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该变速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它包括太阳摩擦轮(3)、行星摩擦轮(4)、行星轴(5)、行星架(6)、外行星轮(7)、齿圈(8),输入轴(2)与太阳摩擦轮(3)连接,太阳摩擦轮(3)可轴向移动,太阳摩擦轮(3)与行星摩擦轮(4)接触,行星摩擦轮(4)通过行星轴(5)与外行星轮(7)连接,外行星轮(7)与齿圈(8)齿合;行星轴(5)安装在行星架(6)上,行星轴(5)纵向布置,即行星轴(5)的轴心线与太阳摩擦轮(3)的轴心线垂直;行星架(6)和齿圈(8)两个自由度,一个自由度与输出装置连接,一个自由度与变速器壳(1)连接。如图1所示。它还包括弹簧(11),行星摩擦轮(4)可轴向移动,弹簧(11)支撑在行星摩擦轮(4)和行星架(6)之间。如图2所示。该变速器具体实现方式一:行星架(6)与输出轴(9)连接,齿圈(8)与变速器壳(1)连接。如图2所示。行星摩擦轮(4)的接触面由椭球面和顶端平面(12)构成,如图3所示;太阳摩擦轮(3)的接触面由椭球面和底端柱面(13)构成,如图4所示。这样变速器可以如图2所示状态运转,提高了变速器的变速范围。它还包括超越离合器(10)、超越离合器(20),齿圈(8)通过超越离合器(10)与变速器壳(1)连接,超越离合器(20)支撑在齿圈(8)和行星架(6)之间。如图6所示。超越离合器(10)使齿圈(8)可以按与太阳摩擦轮(3)相同的方向空转,而超越离合器(20)使齿圈(8)的转速不能大于行星架(6)的转速。太阳摩擦轮(3)处于行星摩擦轮(4)的轴心位置时,变速器传动比为1∶1,此时行星摩擦轮(4)不再自转,只进行公转,各传动部件不再产生相对位移,整个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减少了摩擦,提高了传动效率。由于行星摩擦轮(4)的顶端平面(12)结构和太阳摩擦轮(3)的底端柱面(13)结构,此时,行星摩擦轮(4)与太阳摩擦轮(3)是线接触而不是点接触,从而避免了行星摩擦轮(4)与太阳摩擦轮(3)的打滑现象,提高了变速器承载能力。而超越离合器(20)使齿圈(8)的转速不能大于行星架(6)的转速,也就避免了车辆的空挡滑行,即使下坡时也能以“最高档”运转,而不是以空挡滑行状态运转。另外,制动器(30)可以对齿圈(8)进行制动,以便于下坡或紧急制动时进行辅助制动。为保证变速器传动比的连续性,应使接触点在顶端平面(12)边缘的椭球面上时,变速器的传动比也为1∶1。外行星轮(7)是标准齿轮;齿圈(8)具有侧齿,侧齿的近心端(14)为负变位齿轮,远心端(15)为正变位齿轮,中圆(16)位置为标准齿轮,齿形由近心端(14)到远心端(15)逐渐变化且齿高相等、齿顶在同一平面上。如图5所示。该变速器具体实现方式二:行星架(6)与变速器壳(1)连接,齿圈(8)与输出装置连接。例如齿圈(8)直接与差速器齿合,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进行输出。一种齿圈,该齿圈具有侧齿,侧齿的近心端(14)为负变位齿轮,远心端(15)为正变位齿轮,中圆(16)位置为标准齿轮,齿形由近心端(14)到远心端(15)逐渐变化且齿高相等、齿顶在同一平面上。如图5所示。该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变速范围大、承载能力强、传动效率高,而且容易进行调控,只需轴向移动太阳摩擦轮(3)即可改变变速器的传动比,可广泛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器,它包括太阳摩擦轮(3)、行星摩擦轮(4)、行星轴(5)、行星架(6)、外行星轮(7)、齿圈(8),其特征在于,输入轴(2)与太阳摩擦轮(3)连接,太阳摩擦轮(3)可轴向移动,太阳摩擦轮(3)与行星摩擦轮(4)接触,行星摩擦轮(4)通过行星轴(5)与外行星轮(7)连接,外行星轮(7)与齿圈(8)齿合;行星轴(5)安装在行星架(6)上,行星轴(5)纵向布置,即行星轴(5)的轴心线与太阳摩擦轮(3)的轴心线垂直;行星架(6)和齿圈(8)两个自由度,一个自由度与输出装置连接,一个自由度与变速器壳(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03 CN 20141064799461.一种变速器,它包括太阳摩擦轮(3)、行星摩擦轮(4)、行星轴(5)、行星架(6)、外
行星轮(7)、齿圈(8),其特征在于,输入轴(2)与太阳摩擦轮(3)连接,太阳摩擦
轮(3)可轴向移动,太阳摩擦轮(3)与行星摩擦轮(4)接触,行星摩擦轮(4)通过
行星轴(5)与外行星轮(7)连接,外行星轮(7)与齿圈(8)齿合;行星轴(5)安装
在行星架(6)上,行星轴(5)纵向布置,即行星轴(5)的轴心线与太阳摩擦轮(3)
的轴心线垂直;行星架(6)和齿圈(8)两个自由度,一个自由度与输出装置连接,一
个自由度与变速器壳(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变速器,它还包括弹簧(11),其特征在于,行星摩擦轮(4)可轴向
移动,弹簧(11)支撑在行星摩擦轮(4)和行星架(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行星架(6)与输出轴(9)连接,齿圈(8)与
变速器壳(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兴旺
申请(专利权)人:夏兴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