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专利>正文

吸撞式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97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适于装在车身,用以吸收撞击的气囊;涉及汽车安全装置,主要由一基座,一大气囊及若干小气囊构成,其中大气囊固定在基座中间,小气囊亦固定在基座上而环绕在大气囊外,并隔着一墙壁与大气囊连接在一起;当大气囊承受撞击时,其内部的气体因受压挤而突破墙壁,迅速进入小气囊,对各小气囊进行充气,使整个气囊瞬间膨胀,藉此承受撞击,使冲击只对气囊造成破坏,尽可能避免车辆受损,并有利于乘客安全。(*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吸撞式气囊,涉及汽车安全装置。安全一直是汽车制造厂商不遗余力追求的目标及祈求的重点,从车体结构设计、吸撞式保险杆、四轮碟刹、防锁死刹车系统(ABS)、安全气囊(AIR Bag)、三点式安全带等,无非是为汽车及乘员的安全而设计。汽车由于其前后均有保险杆防护,可承受一定时速以下撞击而丝毫无损,车顶及底盘受撞击的机会则微乎极微,至于车身两侧相对于其它部位便显得脆弱,同时受撞击的机会也多。因此,为使车身安全更进一步,乃在车门内加装钢粱,以强化车身承受侧面撞击能力。此一已知的车门防护钢梁,确实可提高安全性,但因防护钢梁系加装在车门内,在车身侧面受撞击时,首当其冲的是车身,防护钢梁只能强化承受侧面撞击能力,并不能将撞击阻挡于车身外,所以车身终究难免于受损。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乃是要弥补车门钢梁防护之不足,提供一种吸撞式气囊,当车子侧面承受撞击时,装于车身两侧的气囊可瞬间发生作用,将撞击的能量尽可能吸收,使冲击只对气囊造成破坏,而有效避免车身受损,同时维护乘员的安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撞式气囊,该气囊为单元式设计,可以简单而方便安装与更换,而且价格便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吸撞式气囊包括一基座,一大气囊及若干小气囊,其中,基座包括一底部,一环绕着底部的侧壁及一由该底部和侧壁界定而成的凹槽;大气囊壁底部固定在基座的凹槽中,且预充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小气囊底部及外侧固定在基座的凹槽内而环绕在大气囊外,并隔着一墙壁与大气囊连接在一起。基座底部有一供向大气囊充气的气嘴通向大气囊,以供向大气囊冲气;基座底部背面附有双面胶;大小气囊间的墙壁的厚度小于大气囊其它部分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递减。大气囊和小气囊由橡胶制造。大气囊内设有经常保持张力状态,两端分别顶着囊壁顶部与底部近弹簧;弹簧与大气囊的囊壁顶顶部间设有一隔板;槽轨采用结构钢;隔板与弹簧或大气囊连接在一起;基座的底部背面包含有一组供方便安装于车体的T形槽轨中对称的L型支脚,。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当大气囊承受撞击时,其内部的气体因受压挤而突破墙壁,迅速进入小气囊,对各小气囊进行充气,使整个气囊瞬间膨胀,藉此承受撞击,使冲击只对气囊造成破坏,尽可能避免车辆受损,并有利于乘客安全。以下附图和实施例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的在常态下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受撞击时的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受撞击后均衡膨胀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为图5的气囊爱撞击后的剖面图。图7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安装于车身的示意图。实施例1如图1、2所示,吸撞式气囊10包括一基座1,一大气囊2及小气囊3,其中基座1由结构钢制成,包括一正方形的底部11,其尺寸大小配合汽车的大小有不同规格(例如边长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等等)。所述的底部11垂直延伸,形成侧壁12,侧壁11与底部11界定面成的四方形(亦可为其它形状)的凹槽13;大气囊2由可承受一定压力的橡胶制成一密闭的中空囊袋,其囊壁21的底部22以高调波熔接或其它技术固定在基座1的凹槽13中央,而整个囊壁21所围成的大气室23在于容纳气体,此气体由设在基座底部11的气嘴14灌入,该气嘴14由具有使气体只进不出的单向阀构成;大气囊2中的气体是预先灌入的,消费者购买后即可案装使用,日后只需于气压不足时,利用一定的充气泵浦,甚至以汽车排放的废气补充即可。小气囊3也是由可承受压力的橡胶制成的密闭中空囊袋,其囊壁31的底部32及外侧36也以高调波熔接技术固定于凹槽13角落上,而囊壁31围成之气室33乃用以容纳自大气囊2破壁而入的气体,不预先充气。4个小气囊分置于凹槽13的4角,与大气囊2之间由一墙壁34相连,大、小气囊在未受撞击时互不相连通;墙壁34的厚度小于大气囊2其它部分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递减,使下方薄壁35为整个墙壁34最薄弱的部份,其目的是如图3、4所示,使大气囊2承受撞击时,其内部的气体可因受挤压而突破薄壁35。迅速进入小气囊3,对各个小气囊进行充气,使整个气囊10瞬间膨胀,藉此承受侧向撞击,使冲击仅对气囊10造成破坏,尽可能避免车身受损,并即时呵护乘员的生命安全。实施例2如图5所示,大气囊3内进一步设有压缩弹簧4,该缩弹簧4的两端分别顶着囊壁21的顶部24及底部22,且经常保持在被压缩的张力状态,弹簧4的目的在于藉其张力帮助大气囊2迅速回复膨胀状态,其情况如图6所示,以缓和冲击。为避免囊壁21被弹簧4的张力挤破,在弹簧4的顶端与囊壁21之顶部24间最好有一隔板41将两者隔开,使弹簧4与囊壁21不作直接接触。隔板41配合囊壁21的轮廓以具有弧形为佳,同时最好与弹簧4或囊壁21连接在一起,使隔板41可固定在定位上。如图1所示,本技术吸撞式气囊10,为了便于安装及更换,乃设计成单元式,并在基座1的底部11背面附有双面胶(图中未示),供胶巾在车身的期望位置,例如车身两侧及前后保险杆上。此外,亦可在基座的底部12背面设置一组对称的L形支脚15(如图2所示),同时配合显示在图1的槽轨5,使气囊10可藉支脚15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槽轨5的T形槽51中。前述槽轨5可利用适当的方法例如螺丝固定在车身两侧,如此即可间接将气囊10安装在车身上。槽轨5最好为结构钢制成,以进一步强化车身承受侧面撞击能力。由于气囊10系设计成单元式,故无论气囊是直接胶贴于车身上,或是藉由槽轨5安装在车身上,均可在其中某一个损坏时,轻易地自车身卸下来更换新的使用,以符经济效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技术并非意图限制于任何特定的实施例,或任何特定的用途,因为本技术的气囊除可使用于汽车外,经过适当的修饰及变化后,亦可装置在其它器械上使用,以缓和冲击为目的,类此不同的变化及转用,自亦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构思与设计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适于装在车身,用以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大气囊及若干小气囊,其中,基座包括一底部,一环绕着底部的侧壁及一由该底部和侧壁界定而成的凹槽;大气囊壁底部固定在基座的凹槽中,且预充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小气囊底部及外侧固定在基座的凹槽内而环绕在大气囊外,并隔着一墙壁与大气囊连接在一起,其中墙壁的厚度小于大气囊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递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基座为四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基座的底部有一供向大气囊充气的气嘴通向大气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基座的底部背面附有双面胶。5,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大气囊和小气囊由橡胶制造。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大气囊内设有经常保持张力状态,两端分别顶着囊壁顶部与底部近弹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基座的底部背面包含有一组供方便安装于车体的T形槽轨中对称的L型支脚。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弹簧与大气囊的囊壁顶部间设有一隔板。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轨采用结构钢。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撞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于装在车身,用以吸收撞击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大气囊及若干小气囊,其中,基座包括一底部,一环绕着底部的侧壁及一由该底部和侧壁界定而成的凹槽;大气囊壁底部固定在基座的凹槽中,且预充有一定压力的气体;小气囊底部及外侧固定在基座的凹槽内而环绕在大气囊外,并隔着一墙壁与大气囊连接在一起,其中墙壁的厚度小于大气囊的壁厚,且由上往下递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
申请(专利权)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