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64453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包括:外筒;顶板与外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且顶板上具有通孔,导筒设在外筒内且导筒的上周沿与顶板的下表面相连,导筒的上周沿环绕通孔;内筒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外筒内,导筒的下端向下伸入内筒的上端;密封棒的下端与内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且密封棒的上端穿过导筒以打开和关闭通孔;紧固件的第一端与外筒的下端相连且紧固件的第二端与内筒的下端相连以向上常推动内筒;密封帽设在外筒的下面用于封闭外筒的下开口;固定夹的下端设有固定螺杆,固定夹的上端与外筒的下端相连且固定螺杆的上端抵靠密封帽的下底面以向上常推动密封帽。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有色金属冶炼
,特别是涉及一种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 目.0
技术介绍
海绵钛还原生产过程排放氯化镁是根据在高温条件下,熔融氯化镁、液镁比重不同进行排放的,由于液镁密度比熔融氯化镁小,液镁漂浮在熔融氯化镁上部,在重力作用下熔融氯化镁便排放出来。但是传统的排放管用碳钢制作,长时间受热胀冷缩影响导致排放管容易断裂,排放管被氯化镁水解产生的酸性气体腐蚀后管壁变薄无法继续使用。因碳钢材质排放管导热性能较差,排放冷凝物时温度较低,不能及时排出而延长加热时间。氯化镁排放至后期关闭不严,大量液镁排放出来,严重时即使排放管已经关闭,液镁流量没有减少,只能采取强制抽空及通风冷却进行处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可靠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 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包括:外筒;顶板和导筒,所述顶板与所述外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以封闭所述外筒的上开口且所述顶板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顶板的通孔,所述导筒设在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导筒的上周沿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相连,所述导筒的上周沿环绕所述通孔;内筒,所述内筒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导筒的下端向下伸入所述内筒的上端;密封棒,所述密封棒的下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且所述密封棒的上端穿过所述导筒以打开和关闭所述通孔;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筒的下端相连且所述紧固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的下端相连以向上常推动所述内筒;密封帽,所述密封帽设在所述外筒的下面用于封闭所述外筒的下开口 ;和下端设有固定螺杆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的上端与所述外筒的下端相连且所述固定螺杆的上端抵靠所述密封帽的下底面以向上常推动所述密封帽。 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外筒的下端的外周面上具有环形凸楞,所述密封帽的上周沿抵靠所述环形凸楞的下表面。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还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设在所述密封帽的上周沿与所述环形凸楞的下表面之间。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固定夹的上端与所述环形凸楞相连。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通孔的孔径为100mm。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顶板焊接在所述外筒上,所述导筒焊接在所述顶板上,所述密封棒焊接在所述内筒上。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紧固件为弹簧或者紧固螺栓。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所述外筒为不锈钢外筒,所述顶板为不锈钢顶板,所述导筒为不锈钢导筒,所述内筒为不锈钢内筒,所述密封棒为不锈钢密封棒。 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 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包括:外筒10,顶板20,导筒30,内筒40,密封棒50,紧固件60,密封帽70和固定夹80。 具体地说,顶板20与外筒10的上端固定相连以封闭外筒10的上(即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上所指示的方向)开口且顶板20上具有沿上下(即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上下所指示的方向)方向贯通顶板20的通孔201。通孔201的孔径可以为100mm。顶板20可以是焊接在外筒10上。 导筒30设在外筒10内且导筒30的上周沿与顶板20的下表面相连。导筒30的上周沿环绕通孔201。例如,通孔201与导筒30同轴。导筒30可以是焊接在顶板20上。 内筒40可上下移动地设在外筒10内。导筒30的下(即如图1中所示的箭头下所指示的方向)端向下伸入内筒40的上端。 密封棒50的下端与内筒40的上端固定相连且密封棒50的上端穿过导筒30以打开和关闭通孔201。密封棒50可以是焊接在内筒40上。 紧固件60的第一端(如图1中所示的紧固件60的上端)与外筒10的下端相连且紧固件60的第二端(如图1中所示的紧固件60的下端)与内筒40的下端相连以向上常推动内筒40。由此,可以使密封棒50的上端关闭通孔201。紧固件60可以为弹簧或者紧固螺栓。 密封帽70设在外筒10的下面用于封闭外筒10的下开口。 固定夹80的下端设有固定螺杆801。固定夹80的上端与外筒10的下端相连且固定螺杆801的上端抵靠密封帽70的下底面以向上常推动密封帽70。 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在生产前先进行负压密封性检测,检测合格后调入炉子中将紧固件60、密封帽70、固定夹80拆卸下来,连接在专用气缸上,通过气缸的连杆控制密封棒50的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开和关闭通孔201的目的。 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可靠。 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外筒10的下端的外周面上具有环形凸楞101,密封帽70的上周沿抵靠环形凸楞101的下表面。有利地,所述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还包括密封环90,密封环90设在密封帽70的上周沿与环形凸楞101的下表面之间。由此,进一步提尚1?、封性能。 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固定夹80的上端与环形凸楞101相连。 有利地,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外筒10为不锈钢外筒,顶板20为不锈钢顶板,导筒30为不锈钢导筒,内筒40为不锈钢内筒,密封棒50为不锈钢密封棒。 根据本技术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用于排放作业的部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抗腐蚀性较强,有效的延长排放管的使用寿命,由于不锈钢耐热性能较好,在高温条件下连续工作密封棒不容易变形,氯化镁排放结束后能及时有效的关闭,没有出现过氯化镁排放结束后排放管关闭不严液镁流出的情况,同时也减少了机修人员的维修工作量,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杜绝因液镁大量流出无法控制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顶板和导筒,所述顶板与所述外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以封闭所述外筒的上开口且所述顶板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顶板的通孔,所述导筒设在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导筒的上周沿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相连,所述导筒的上周沿环绕所述通孔;内筒,所述内筒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导筒的下端向下伸入所述内筒的上端;密封棒,所述密封棒的下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且所述密封棒的上端穿过所述导筒以打开和关闭所述通孔;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筒的下端相连且所述紧固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的下端相连以向上常推动所述内筒;密封帽,所述密封帽设在所述外筒的下面用于封闭所述外筒的下开口;和下端设有固定螺杆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的上端与所述外筒的下端相连且所述固定螺杆的上端抵靠所述密封帽的下底面以向上常推动所述密封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筒; 顶板和导筒,所述顶板与所述外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以封闭所述外筒的上开口且所述顶板上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顶板的通孔,所述导筒设在所述外筒内且所述导筒的上周沿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相连,所述导筒的上周沿环绕所述通孔; 内筒,所述内筒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外筒内,所述导筒的下端向下伸入所述内筒的上端; 密封棒,所述密封棒的下端与所述内筒的上端固定相连且所述密封棒的上端穿过所述导筒以打开和关闭所述通孔;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筒的下端相连且所述紧固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内筒的下端相连以向上常推动所述内筒; 密封帽,所述密封帽设在所述外筒的下面用于封闭所述外筒的下开口 ;和 下端设有固定螺杆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的上端与所述外筒的下端相连且所述固定螺杆的上端抵靠所述密封帽的下底面以向上常推动所述密封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钛生产用还原排放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云华余彬陈加希吴志勇车跃杨易邦包兴柱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新立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