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14916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5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一种蓄电池加工装置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RS485数据线、主控制器、若干根CAN数据线、若干个从控制器,从控制器包括拉膜机构、切膜机构、极群推进机构、输送机构、滑台机构和送盒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结构合理,采用极群推进机构,将极群推入薄膜以便被薄膜包覆,有效地提高了极群包膜的效率,同时还增设了与送盒机构相配合的滑台机构,实现极群的自动包膜、整理和入盒,使得生产者能够在出料机构中得到已经处理完毕的工装盒,整个过程无需人力操作,大大地提高了蓄电池的生产效率,而且还避免操作人员接触重金属粉末,保障了人员的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加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在蓄电池的加工过程中,极板是其中的重要组件,随着蓄电池生产工艺的发展,现有的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蓄电池的容量并使结构紧凑,其电极可由多片极板并联组成。具有相同极性的极板连接成的组件称作极群。极群的制造是对正、负极板通过隔板纸交替的进行隔离并切割后制作,以往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不但加工效率十分低下,而且由于极板一般为铅质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重金属粉尘,不利于操作人员的健康,所以国家相关规定中基于安全生产的考虑,要求生产厂家采用自动包板机对极板进行加工,所以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包板机,但是现在出现的包板机绝大部分仍然只实现了极群的组装,未能实现将极群包好塑料膜放进电池塑料盒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蓄电池加工装置中无法实现极群自动包膜入盒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RS485数据线、主控制器、若干根CAN数据线、若干个从控制器,所述的显示屏与主控制器之间通过RS485数据线连接,所述的显示屏与主控制器之间采用RS485通信,所述的主控制器与各从控制器均通过CAN数据线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器与各从控制器之间采用CANBUS通信,所述的主控制器和各从控制器内均设有微控制单元,所述的从控制器包括拉膜机构、切膜机构、极群推进机构、输送机构、滑台机构和送盒机构;所述的拉膜机构包括拉膜气缸和拉膜电磁阀,所述的拉膜气缸通过电源线与拉膜电池阀连接,所述的切膜机构包括切膜气缸和切膜电磁阀,所述的切膜气缸和切膜电磁阀通过电源线相互连接,所述的极群推进机构包括极群推进气缸和极群推进电磁阀,所述的极群推进气缸通过电源线与极群推进电磁阀连接,所述的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电机和输送调速器,所述的输送电机通过电源线与输送调速器连接,所述的滑台机构包括滑台气缸和滑台电磁阀,所述的滑台气缸通过电源线与滑台电磁阀连接,所述的送盒机构包括送盒电机和送盒调速器,所述的送盒电机和送盒调速器通过电源线相互连接,所述的拉膜电磁阀、切膜电磁阀、极群推进电磁阀、输送调速器、滑台电磁阀和送盒调速器均通过CAN数据线与主控制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的显示屏为LCD触摸显示屏。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控制器和各从控制器的微控制单元均选用32位ARM处理器。作为优选,所述的拉膜机构还设有包膜腔,所述的包膜腔由拉膜气缸拉动薄膜而形成,所述的包膜腔设有开口,所述的切膜气缸设于开口的外围。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控制器与所有从控制器之间的CAN数据线全部用光耦隔离。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结构合理,采用极群推进机构,将极群推入薄膜以便被薄膜包覆,有效地提高了极群包膜的效率,同时还增设了与送盒机构相配合的滑台机构,实现极群的自动包膜、整理和入盒,使得生产者能够在出料机构中得到已经处理完毕的工装盒,整个过程无需人力操作,大大地提高了蓄电池的生产效率,而且还避免操作人员接触重金属粉末,保障了人员的健康。本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1、RS485数据线2、主控制器3、若干根CAN数据线4、若干个从控制器,显示屏1与主控制器3之间通过RS485数据线2连接,显示屏1与主控制器3之间采用RS485通信,主控制器3与各从控制器均通过CAN数据线4连接,主控制器3与各从控制器之间采用CANBUS通信,主控制器3和各从控制器内均设有微控制单元,从控制器包括拉膜机构、切膜机构、极群推进机构、输送机构、滑台机构和送盒机构。本技术的实施例将极群的包膜工序与入盒工序相整合,并通过滑台机构将覆膜后的极群传输至入盒工序中,使得各工序之间衔接更为平稳,有效地提高蓄电池的生产效率。具体地,拉膜机构包括拉膜气缸11和拉膜电磁阀12,拉膜气缸11通过电源线5与拉膜电磁阀12连接,切膜机构包括切膜气缸21和切膜电磁阀22,切膜气缸21和切膜电磁阀22通过电源线5相互连接,极群推进机构包括极群推进气缸31和极群推进电磁阀32,极群推进气缸31通过电源线5与极群推进电磁阀32连接,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电机41和输送调速器42,输送电机41通过电源线5与输送调速器42连接,滑台机构包括滑台气缸51和滑台电磁阀52,滑台气缸51通过电源线5与滑台电磁阀52连接,送盒机构包括送盒电机61和送盒调速器62,送盒电机61和送盒调速器62通过电源线5相互连接,拉膜电磁阀12、切膜电磁阀22、极群推进电磁阀32、输送调速器42、滑台电磁阀52和送盒调速器62均通过CAN数据线4与主控制器3连接。其中,显示屏1为LCD触摸显示屏1,主控制器3和各从控制器的微控制单元均选用32位ARM处理器。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主控制器3和从控制器的MCU均选用ST公司的32位ARM处理器(STM32F107),这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工业级MCU,系统操作界面选用西门子公司的10.4寸TFT LCD真彩触摸显示屏1。主控制器3和LCD显示屏1之间采用RS485,而主控制器3和各工位从控制器间则采用CANBUS通信,从而大大减少了信号传输线的数量,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主控制器3主要完成各工位的协调控制,主控制器3通过触摸显示屏1完成工艺参数设置、运行参数显示、班产统计、工艺参数查询、系统自检、故障保护、故障显示等功能。为更一步提高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主控制器3和各从控制器间的CAN总线全部用光耦隔离。主链条传动采用24V/240W2相步进电机,为达到更高的传输精度,要求对步进电机进行1/16细分,为此我们直接采用MCU的内部定时器产生4路PWM脉冲,并用软件完成脉冲的细分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1)、RS485数据线(2)、主控制器(3)、若干根CAN数据线(4)、若干个从控制器,所述的显示屏(1)与主控制器(3)之间通过RS485数据线(2)连接,所述的显示屏(1)与主控制器(3)之间采用RS485通信,所述的主控制器(3)与各从控制器均通过CAN数据线(4)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器(3)与各从控制器之间采用CANBUS通信,所述的主控制器(3)和各从控制器内均设有微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控制器包括拉膜机构、切膜机构、极群推进机构、输送机构、滑台机构和送盒机构;所述的拉膜机构包括拉膜气缸(11)和拉膜电磁阀(12),所述的拉膜气缸(11)通过电源线(5)与拉膜电磁阀(12)连接,所述的切膜机构包括切膜气缸(21)和切膜电磁阀(22),所述的切膜气缸(21)和切膜电磁阀(22)通过电源线(5)相互连接,所述的极群推进机构包括极群推进气缸(31)和极群推进电磁阀(32),所述的极群推进气缸(31)通过电源线(5)与极群推进电磁阀(32)连接,所述的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电机(41)和输送调速器(42),所述的输送电机(41)通过电源线(5)与输送调速器(42)连接,所述的滑台机构包括滑台气缸(51)和滑台电磁阀(52),所述的滑台气缸(51)通过电源线(5)与滑台电磁阀(52)连接,所述的送盒机构包括送盒电机(61)和送盒调速器(62),所述的送盒电机(61)和送盒调速器(62)通过电源线(5)相互连接,所述的拉膜电磁阀(12)、切膜电磁阀(22)、极群推进电磁阀(32)、输送调速器(42)、滑台电磁阀(52)和送盒调速器(62)均通过CAN数据线(4)与主控制器(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极群包膜入盒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1)、RS485数据线(2)、
主控制器(3)、若干根CAN数据线(4)、若干个从控制器,所述的显示屏(1)
与主控制器(3)之间通过RS485数据线(2)连接,所述的显示屏(1)与
主控制器(3)之间采用RS485通信,所述的主控制器(3)与各从控制器均
通过CAN数据线(4)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器(3)与各从控制器之间采用
CANBUS通信,所述的主控制器(3)和各从控制器内均设有微控制单元,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从控制器包括拉膜机构、切膜机构、极群推进机构、输
送机构、滑台机构和送盒机构;
所述的拉膜机构包括拉膜气缸(11)和拉膜电磁阀(12),所述的拉膜气
缸(11)通过电源线(5)与拉膜电磁阀(12)连接,所述的切膜机构包括切
膜气缸(21)和切膜电磁阀(22),所述的切膜气缸(21)和切膜电磁阀(22)
通过电源线(5)相互连接,所述的极群推进机构包括极群推进气缸(31)和
极群推进电磁阀(32),所述的极群推进气缸(31)通过电源线(5)与极群
推进电磁阀(32)连接,所述的输送机构包括输送电机(41)和输送调速器
(42),所述的输送电机(41)通过电源线(5)与输送调速器(42)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爱玲陈桂云
申请(专利权)人:长兴科为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