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4338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3 01:35
一种马达,能确保输出轴的整体强度,减小振动噪声,并抑制输出轴的滑动损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马达包括马达主体部、输出轴、减速齿轮部、壳体主体和端板,在端板上形成有将输出轴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其中,输出轴包括:树脂制筒部,其沿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构成与端板的轴承部相对滑动的轴承面;树脂制齿轮部,其形成于树脂制筒部的轴线方向的一侧,且与减速齿轮部的输出侧齿轮啮合;以及金属制轴部,其与树脂制筒部以及树脂制齿轮部一体形成,并具有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与树脂制筒部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相对于树脂制筒部朝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部分,并且第二部分与树脂制筒部的交界线比树脂制筒部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马达,尤其涉及包括减速齿轮部的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一种马达,其包括:马达主体部;输出轴;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具有将马达主体部的动力减速传递至输出轴的多个齿轮;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收容马达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以封闭壳体主体的一端的方式固定于壳体主体,在端板上形成有将输出轴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在上述马达中,作为输出轴,通常采用的是整体由树脂制成的构件。不过,在要求马达整体小型化而导致输出轴的直径减小时,树脂制的输出轴在实际的使用中很可能会因强度不足而发生断裂。为避免输出轴因强度不足而发生断裂,以往有一种如图9所示的输出轴,这种输出轴包括金属制轴部SZ0和与该金属制轴部SZ0一体形成的树脂制筒部ST0,其中,金属制轴部SZ0在其轴线L'方向的中间部分包括多个呈环状的凸缘SZ01,树脂制筒部ST0围绕所述金属制轴部的轴线L'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形成,且构成与封闭壳体主体的一端的端板的轴承部相对滑动的轴承面,并且,金属制轴部SZ0的与树脂制筒部ST0在轴线L'方向相邻的部分的外径与树脂制筒部ST0的外径相同(参照图9中的尺寸WL)。不过,实际使用中输出轴有可能沿其轴线方向运动,且可能存在制造误差、装配误差等,因此,在采用上述输出轴时,金属制轴部的与树脂制筒部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部分容易与在端板上形成的轴承部接触而导致振动噪声,并且,容易因在成型树脂制筒部时在该树脂制筒部与金属制轴部的交界处产生的毛刺而导致轴的滑动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输出轴的整体强度、减小振动噪声并抑制输出轴滑动损失的马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包括:马达主体部;输出轴;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具有将马达主体部的动力减速传递至输出轴的至少一个齿轮;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收容马达主体部和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以封闭壳体主体的一端的方式固定于壳体主体,在端板上形成有将输出轴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其中,所述输出轴包括:树脂制筒部,其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构成与所述端板的轴承部相对滑动的轴承面;树脂制齿轮部,其形成于所述树脂制筒部的轴线方向的一侧,且与所述至少一个齿轮中的输出侧齿轮啮合;以及金属制轴部,其与所述树脂制筒部以及所述树脂制齿轮部一体形成,并具有在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与所述树脂制筒部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相对于所述树脂制筒部朝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树脂制筒部的交界线比所述树脂制筒部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顺便提一下,此处,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与树脂制筒部重叠是指在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观察时与树脂制筒部重叠。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由于输出轴包括树脂制筒部、树脂制齿轮部以及与该树脂制筒部和树脂制齿轮部一体形成的金属制轴部,金属制轴部具有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与所述树脂制筒部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相对于所述树脂制筒部朝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部分,因此,与现有的整体由树脂制成的输出轴相比,能有效地增大输出轴的整体强度。并且,金属制轴部的第二部分与树脂制筒部的交界线比树脂制筒部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因此,即便因输出轴沿其轴线方向运动或者存在制造误差、装配误差等而导致金属制轴部移动到在沿垂直于轴线方向的径向观察时与端板的轴承部重叠的位置,金属制轴部与端板的轴承部也不会接触,能避免因金属制轴部的第二部分与在端板上形成的轴承部接触而产生振动噪声。此外,即便在成型树脂制筒部时在该树脂制筒部与金属制轴部的第二部分的交界处产生毛刺,也不会因该毛刺而造成输出轴的滑动损失。本技术第二方面的马达是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大径部和直径比该大径部的直径小的连接部,所述大径部和连接部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连,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的台阶面整体被所述树脂制筒部覆盖。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马达,更有助于避免因成型树脂制筒部时在该树脂制筒部与金属制轴部的第二部分的交界处产生的毛刺而造成输出轴的滑动损失。本技术第三方面的马达是在本技术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马达的基础上,所述树脂制筒部覆盖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与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重叠的外周面。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的马达,能更有效地避免因金属制轴部与在端板上形成的轴承部接触而产生振动噪声。本技术第四方面的马达是在本技术第三方面的马达的基础上,所述树脂制筒部覆盖所述第一部分的整个外周面。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的马达,能方便地形成树脂制筒部。本技术第五方面的马达是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径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相同。根据本技术第五方面的马达,金属制轴部的第一部分的外径在输出轴的轴线方向上相同,因此,与在金属制轴部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形成多个凸缘的情况相比,即便树脂制筒部在成型时因冷却而在输出轴的径向上发生收缩,也有助于确保收缩后的树脂制筒部的外径在整个轴线方向上保持均匀,从而有助于避免因树脂制筒部与端板的轴承部在轴线方向上接触不均匀而产生振动噪声和输出轴滑动损失。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可提供一种能确保输出轴的整体强度、减小振动噪声并抑制输出轴滑动损失的马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用于对图1所示的马达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纵剖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各内部构件的大致结构的分解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输出轴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马达的输出轴的结构的纵剖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输出轴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马达的输出轴的结构的纵剖图。图8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输出轴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马达所采用的输出轴的结构的纵剖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马达的输出轴所在一侧称为“输出侧”(对应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的另一侧),将与上述输出侧相反一侧称为“输出相反侧”(对应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马达的大体结构)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包括:马达主体部;输出轴;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具有将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动力减速传递至所述输出轴的至少一个齿轮;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收容所述马达主体部和所述减速齿轮部;以及端板,该端板以封闭所述壳体主体的一端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在该端板上形成有将所述输出轴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包括:树脂制筒部,其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构成与所述端板的轴承部相对滑动的轴承面;树脂制齿轮部,其形成于所述树脂制筒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且与所述至少一个齿轮中的输出侧齿轮啮合;以及金属制轴部,其与所述树脂制筒部以及所述树脂制齿轮部一体形成,并具有在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与所述树脂制筒部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相对于所述树脂制筒部朝所述轴线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树脂制筒部的交界线比所述树脂制筒部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包括:
马达主体部;
输出轴;
减速齿轮部,该减速齿轮部具有将所述马达主体部的动力减速传递至
所述输出轴的至少一个齿轮;
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收容所述马达主体部和所述减速齿轮部;以及
端板,该端板以封闭所述壳体主体的一端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主体,
在该端板上形成有将所述输出轴支承成能旋转的轴承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包括:
树脂制筒部,其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构成与所述端板的
轴承部相对滑动的轴承面;
树脂制齿轮部,其形成于所述树脂制筒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侧,且
与所述至少一个齿轮中的输出侧齿轮啮合;以及
金属制轴部,其与所述树脂制筒部以及所述树脂制齿轮部一体形成,
并具有在垂直于所述轴线方向的径向上与所述树脂制筒部重叠的第一部分
以及相对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庆国西村清志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