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于新潮专利>正文

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3435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汽车碰撞缓冲装置,由保险杠和固定在车身大梁上的缓冲筒构成,缓冲筒内有两个缓冲区,前缓冲区内有簧及液体介质,后缓冲区内有簧及活塞板。碰撞发生时,接触杆将外来撞击力传递到前缓冲区,再由液体介质将压力传递到后缓冲区,经过两级传递,使碰撞力减弱,从而保护车辆和司乘人员免受伤害,减轻碰撞损失。(*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车辆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但是,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解决汽车本身的保护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现有保护汽车碰撞免受损害的设备中,一种是人身保护气囊,另一种是保险杠,气囊能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不受伤害,但不能避免汽车本身的碰撞损坏;而保险杠的最大缺点仍是硬碰硬,因此它的保护作用也很有限。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它可以避免和减轻碰撞对车辆本身造成的损坏。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含有保险杠,特别是两缓冲筒分别固定在车身下的两个大梁上,缓冲筒前部的接触杆与保险杠连接,缓冲筒中部固定传递器,传递器将缓冲筒分成前后两个缓冲区,传递器上有孔,前后缓冲区由孔连通,前缓冲区内有簧及液体介质,簧的两端固定在传递器和接触杆上,后缓冲器内有簧、活塞板,簧的两端固定在筒底和活塞板上。缓冲筒为圆柱形筒体结构。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详述。附图说明图1是汽车碰撞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汽车碰撞缓冲装置由保险杠1和分别固定在车身下两个大梁2、3上的两个缓冲筒4、5构成。两缓冲筒的结构相同,均为圆柱形筒体结构,在缓冲筒4的前部为接触杆40,接触杆40可在缓冲筒中作往复运动,接触杆40与保险杠1固定连接。在缓冲筒的中部固定有传递器41,传递器41上有孔42,传递器41将筒体分成前后两个缓冲区43、44,两缓冲区由孔42连通,前缓冲区48内有簧45和液体介质46,簧4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传递器41和接触杆40上,后缓冲区44内有簧47和活塞板48,簧4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筒底49和活塞板48上。当汽车未发生碰撞时,缓冲装置处于图中所示静止状态,后缓冲区44内的簧47处于伸张状态,将活塞板48顶在传递器41上,前缓冲区43内的簧45将接触杆40向外推出,由于接触杆40是活动的,可在前缓冲区43中往复运动,与保险杠1连接后,就能将碰撞产生的外力传递到缓冲筒内。发生碰撞时,其工作过程是保险杠通过接触杆将撞击力传递到前缓冲区,接触杆将前缓冲区内的簧压缩,使前缓冲区的体积缩小,其内的液体介质将压力沿传递器上的孔传递到后缓冲区,使后缓冲区内的簧受压收缩,经过两级缓冲后,碰撞产生的撞击力大大减弱,避免了直接碰撞对车身造成的损坏,从而保护了车体。撞击力解除后,两缓冲区内的簧逐渐伸张,流入后缓冲区中的液体介质被压回前缓冲区,前缓冲区的簧将接触杆向外顶出,恢复到静止状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经过两级传递缓冲,撞击力大大减弱,减轻了对车身的撞击。2、保护了车辆和司乘人员免受伤害,减轻了碰撞造成的损失。权利要求1.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含有保险杠,其特征在于两缓冲筒分别固定在车身下的两个大梁上,缓冲筒前部的接触杆与保险杠连接,缓冲筒中部固定传递器,传递器将缓冲筒分成前后两个缓冲区,传递器上有孔,前后缓冲区由孔连通,前缓冲区内有簧及液体介质,簧的两端固定在传递器和接触杆上,后缓冲器内有簧、活塞板,簧的两端固定在筒底和活塞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缓冲筒为圆柱形筒体结构。专利摘要汽车碰撞缓冲装置,由保险杠和固定在车身大梁上的缓冲筒构成,缓冲筒内有两个缓冲区,前缓冲区内有簧及液体介质,后缓冲区内有簧及活塞板。碰撞发生时,接触杆将外来撞击力传递到前缓冲区,再由液体介质将压力传递到后缓冲区,经过两级传递,使碰撞力减弱,从而保护车辆和司乘人员免受伤害,减轻碰撞损失。文档编号B60R19/02GK2456972SQ0022687公开日2001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30日专利技术者于新潮 申请人:于新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含有保险杠,其特征在于两缓冲筒分别固定在车身下的两个大梁上,缓冲筒前部的接触杆与保险杠连接,缓冲筒中部固定传递器,传递器将缓冲筒分成前后两个缓冲区,传递器上有孔,前后缓冲区由孔连通,前缓冲区内有簧及液体介质,簧的两端固定在传递器和接触杆上,后缓冲器内有簧、活塞板,簧的两端固定在筒底和活塞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新潮
申请(专利权)人:于新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