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23015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1 1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地层下反射面上的反射面元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组以获取第一面元数据体;基于偏移距对第一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基于反射面元对第二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偏移距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三面元数据体;基于偏移距对第三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以获取第四面元数据体来进行叠前偏移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在地震道缺失较少,即空道较少时对较小空洞进行填补,也能在地震道缺失较多,即空道较多时对较大空洞进行有效的填补,从而提高了空洞的填补效果,提高了偏移距分布的均匀性,改善了偏移成像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震勘探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叠前偏移处理之前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组处理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普遍采用Kirchhoff(克希荷夫)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来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该技术的核心是计算地下散射点的旅行时曲面。如果目标区的偏移距分布不规则,就会造成地下样点的照明不足或照明过量,使旅行时曲面上的振幅分布不均匀,导致偏移后抽取的共成像点(共反射面元)道集振幅失真。因此,通常在对地震数据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之前进行分组处理。通常采用偏移距分组原则。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依据偏移距对地震道进行分组时应控制同一偏移距组内的空道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对其中的空道插入估计值。其中,空道指的是该地震道没有地震波数据,即对应缺失的地震道。目前,对空道插入估计值进行填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借道方法,如面元均化;二是插值方法;三是加权方法。但是以上常规方法在插入估计值过程中仅考虑反射面元间的不均匀性,而未考虑反射面元内的不均匀性。这些常规方法只适用于空道较少时的情况,即用来填补较小的空洞。当反射面元内某一偏移距缺失使得对应的空道较多即空洞较大时,相邻的地震道反映的很可能是不同构造单元上的反射信息,其地层走向、倾向可能完全不同,此时如果对大的空洞强行插值处理来填补,必然导致构造假象。基于上述情况,亟需一种在进行叠前偏移技术处理之前能提高空道插值效果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在进行叠前偏移技术处理之前能提高缺失的地震道插值效果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其提供了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地层下反射面上的反射面元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组以获取第一面元数据体;步骤二、基于偏移距对所述第一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步骤三、基于所述反射面元对所述第二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偏移距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三面元数据体;步骤四、基于所述偏移距对所述第三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以获取第四面元数据体来进行叠前偏移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步骤二中,进一步包括,对所述第一面元数据体进行静校正和动校正;基于偏移距对经过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进行分组;确定分组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中每组数据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的统计范围,并依据所述统计范围中除空道之外的地震道对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基于偏移距对经过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进行分组包括:基于偏移距分布的范围,以固定的偏移距增量将偏移距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偏移距范围,并基于不同的偏移距范围对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分组成对应不同偏移距范围的数据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对应每个所述偏移距范围内的空道的数量小于该偏移距范围内的地震道的总数的3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统计范围设置为观测系统的横向分辨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包括以下步骤:计算所述统计范围内除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之外的地震道的权值因子:W(|x-xi|,|y-yi|,fxi,fyi)=sinc(|x-xi|,fxi)sinc(|y-yi|,fyi)其中,s为算子长度,f为频率,x为输入道到输出道的距离,fxi为输入道i的x方向的频率,fyi为输入道i的y方向的频率,|x-xi|为输出道与输入道i的x方向的距离,|y-yi|为输出道与输入道i的y方向的距离;基于权值因子计算输出道的插值因子:其中,D'(x,y,t)为输出道(x,y)在样点时间t的振幅值,dipi为倾角,D[xi,yi,t-Δt(x-xi,y-yi,dipi)]为输入道同时间样点t的振幅值,Δt(x-xi,y-yi,dipi)为校正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步骤三中,进一步包括:基于所述反射面元对第二面元数据体整体进行分组,确定每组中缺失偏移距对应的空道,统计所述缺失偏移距的相邻两侧的有效偏移距的地震道,从而获得所述缺失偏移距的相邻两侧的有效偏移距的地震道的振幅加权系数;基于所述缺失偏移距的相邻两侧的有效偏移距的地震道振幅和对应的振幅加权系数对所述缺失偏移距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三面元数据体。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有效偏移距为该偏移距对应的地震道至少被地下反射的地震波覆盖一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缺失偏移距的空道的振幅通过以下公式计算:Ajk,i=ajk,iwjk其中,Ajk,i为第j个面元内缺失第k个偏移距的空道的叠前地震道振幅,ajk,i为第j个面元内第k-1个偏移距和第k+1个偏移距的全部叠前地震道振幅之和,i为时间采样点索引,wjk为第j个面元内第k个偏移距地震道的振幅加权系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振幅加权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其中,njk为第j个面元内第k个偏移距分布密度,njk为第j个面元内第k-1个偏移距和第k+1个偏移距的地震道的数量之和,f为一个与njk成反比例关系的线性函数。本专利技术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不仅能在地震道缺失较少,即空道较少时对较小空洞插入估计值进行填补,也能在地震道缺失较多,即空道较多时对较大空洞插入估计值进行有效的填补,从而提高了空洞的填补效果,提高了偏移距分布的均匀性,改善了偏移成像的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图2为图1步骤中S002的方法流程图;图3为图1步骤中S003的方法流程图;图4a为原始数据图;图4b为900-980米偏移距上的数据图;图4c为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对图4b的处理效果图;图5a为对图4b进行插值法规则化处理效果图;以及图5b为对图4b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的处理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如图1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在步骤S001中,将地层下的反射面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反射面元,并将每个反射面元作为一个反射点。依据不同的反射面元将地震数据分组从而形成第一面元数据体。针对反射面元将地震数据分组,每个反射面元对应的数据称为面元内数据。在步骤S002中,基于偏移距,将第一面元数据体整体进行分组,然后对分组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的每组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来进行填补。其中,空道对应该位置没有采集到地下反射面反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地层下反射面上的反射面元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组以获取第一面元数据体;步骤二、基于偏移距对所述第一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步骤三、基于所述反射面元对所述第二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偏移距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三面元数据体;步骤四、基于所述偏移距对所述第三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以获取第四面元数据体来进行叠前偏移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叠前偏移距分组地震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基于地层下反射面上的反射面元对地震数据进行分组以获取第一面元数据体;步骤二、基于偏移距对所述第一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步骤三、基于所述反射面元对所述第二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并对每组中缺失偏移距对应的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三面元数据体;步骤四、基于所述偏移距对所述第三面元数据体整体分组以获取第四面元数据体来进行叠前偏移处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进一步包括,对所述第一面元数据体进行静校正和动校正;基于偏移距对经过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进行分组;确定分组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中每组数据中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的统计范围,并依据所述统计范围中除空道之外的地震道对空道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偏移距对经过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进行分组包括:基于偏移距分布的范围,以固定的偏移距增量将偏移距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偏移距范围,并基于不同的偏移距范围对静校正和动校正后的第一面元数据体分组成对应不同偏移距范围的数据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每个所述偏移距范围内的空道的数量小于该偏移距范围内的地震道的总数的30%。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统计范围设置为观测系统的横向分辨率。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插入估计值以获取第二面元数据体包括以下步骤:计算所述统计范围内除缺失反射面元对应的空道之外的地震道的权值因子:W(|x-xi|,|y-yi|,fxi,fyi)=sinc(|x-xi|,fxi)sinc(|y-yi|,fyi)其中,s为算子长度,f为频率,x为输入道到输出道的距离,fxi为输入道i的x方向的频率,fyi为输入道i的y方向的频率,|x-xi|为输出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习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