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充气工装及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19296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7 00: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包括:封气套、充气套和支架;所述封气套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孔,所述封气套套压在所述充气套上,所述充气套上设有第二充气孔,充气套架设在支架上。所提供的减震器充气工装操作简单,在自动状态下,依次按下密封、充气、压装三个按钮,可一次性完成全部动作;效率高,充气成功率高,密封性能好,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减震器装配工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及其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在减震器的装配过程中,需要将气体压入气筒,现有技术的充气、压装气塞和压装钢丝挡圈每个步骤都是分开操作,不能连贯性一次完成充气,且在充气的过程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合格品多,安全性差,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包括:封气套、充气套和支架;所述封气套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孔,所述封气套可套压在所述充气套上,所述充气套上设有第二充气孔,充气套架设在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封气套一端开口向下,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压装设备的压头上,所述压头向下伸入到封气套中。压头连接压装设备上。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套为圆筒体,下端向外反折,形成圆形折边,外壁设置有通气槽;所述第二通气孔位置在所述通气槽上。气体在通气槽中传输。 进一步地,在所述通气槽上,第二充气孔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一、第二密封圈。第一充气孔和第二充气孔处在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之间。从第一充气孔进入的气体,密封在通气槽中,进入第二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套中心为阶梯孔,下端的大圆孔,用来套接减震器油缸上端;上端小圆孔为压头推进口。减震器油缸的直径与大圆孔的直径一致,压头从上到小,可将气塞推入减震器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大圆孔内壁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中设置有第三密封圈。第三密封圈的作用是,将气体密封在充气套和减震器油缸中。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套上端外壁上小下大有斜度。因为封气套的内壁和充气套外壁呈间隙配置,当封气套往下压时,方便充气套伸入封气套中,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卡板和V型卡槽,充气套的折边卡接安装在卡板上,V型卡槽设置在所述充气套正下方。固定充气工装和减震器油缸,V型卡槽支撑着减震器油缸,使其保持直立向上。 进一步地,在工作时,工装以外的压装设备上,会进行相应的设置,来提高充气的效果,在压头上端设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气筒内的气压值。在压头下端套有尼龙套,保证压头在运动中不会擦伤充气套内孔。 同时,包含减震器充气装置的操作方法: 第一步,将减震器的气筒下端放置在支架的V型卡槽上,充气套下端大圆孔套接在气筒上端口; 第二步,将气塞、钢丝挡圈依次平放在充气套口部; 第三步,启动密封按钮,封气套和压头、尼龙套同时下压,封气套将充气套上半部分完全包裹,压头和尼龙套分别将气塞和钢丝挡圈向下压一小段距离,但不超过充气套上的第二进气孔,并将充气套上口部密封; 第四步,启动充气按钮,外部氮气通过封气套上的第一进气孔进入充气套的通气槽内,由于有第一密封环,第二密封环上下的密封,氮气无法从封气套内壁溢出,则氮气再通过充气套上的第二进气孔进入气筒内,在第三密封环及充气套上端气塞的密封环共同作用下,氮气不断进入气筒; 第五步,当传感器测知气筒内气压与外部气压达到相同气压值;启动压装按钮,压头和尼龙套同时将气塞和钢丝挡圈下压,将气塞和钢丝挡圈下压到最低部时,气塞和钢丝挡圈的位置低于气筒内的卡槽位置,此时关闭压装按钮,压头和尼龙套同时提起,钢丝挡圈自动落入卡槽内将气塞挡住; 第六步,关闭充气按钮及密封按钮,封气套和压头,尼龙套同时提起,与充气套分离,充气压装完成。 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操作简单;在自动状态下,依次按下密封、充气、压装三个按钮,可一次性完成全部动作。 2、效率高;在自动状态下,按下相应按钮,完成全部动作只需10秒钟。 3、充气成功率高、密封性能好。 4、安全性高;由于气塞都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内,在由于没被钢丝挡圈挡住的情况下,也不会因气筒内的高压将气塞弹射出来。 5、可判定气筒内气压值大小是否符合要求;在压头上端一个传感器,可以检测气塞所受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充气中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充气结束的示意图。 零件标号说明 1、封气套;101、第一充气孔; 2、充气套;201、第二充气孔;202、折边;203、通气槽;204、第一密封环;205、第二密封环;206、大圆孔;207、小圆孔;208、第三密封环; 3、支架;301、卡板;302、V型卡槽; 4、压头;402、尼龙套;401、传感器; 5、气筒;501、气塞;502、钢丝挡圈;50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包括:封气套1、充气套2和支架3 ;所述封气套1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孔101,所述封气套1可套压在所述充气套2上,所述充气套2上设有第二充气孔201,充气套2架设在支架3上。 其中,所述封气套1为一端开口的圆筒,封闭端固定连接在压装设备的压头上,所述压头4向下伸入到封气套1中。所述压头4上端安装传感器401。能测出压头4所受的压力。所述压头4下端设置有尼龙套402。 其中,所述充气套2为圆筒体,下端向外反折,形成圆形折边202,外壁设置有通气槽203 ;所述第二通气孔201位置在所述通气槽203上。 其中,在所述通气槽203上,第二充气孔201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凹槽204、205,所述第一、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一、第二密封圈204、205 ;第一充气孔101和第二充气孔201处在第一密封圈204第二密封圈205之间。 其中,所述充气套2中心为阶梯孔,下端的大圆孔206,用来套接减震器油缸上端;上端小圆孔207为压头推进口。 其中,所述大圆孔206内壁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中设置有第三密封圈208。 其中,所述充气套2上端外壁上小下大有斜度。 其中,所述支架3包括卡板301和V型卡槽302,充气套2的折边202卡接在安装在卡板301上,V型卡槽302设置在所述充气套2正下方。 进一步地,在压头4上端设置有传感器401,用于检测气筒内的气压值。在压头4下端套有尼龙套402,保证压头4在运动中不会擦伤充气套2内孔。 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充气工装进行充气的过程如下: 1、将减震器的气筒5下端放置在支架的V型卡槽302上,充气套下端大圆孔208套接在气筒5上端口。 2、将气塞501、钢丝挡圈502依次按图2平放在充气套2 口部。 3、启动密封按钮,封气套1和压头4、尼龙套402同时下压,封气套1将充气套2上半部分完全包裹,压头4和尼龙套402分别将气塞501和钢丝挡圈502向下压一小段距离,但不超过充气套2上的第二进气孔201,并将充气套2上口部密封。 4、启动充气按钮,外部氮气通过封气套1上的第一进气孔101进入充气套2的通气槽203内,由于有第一密封环204,第二密封环205上下的密封,氮气无法从封气套1内壁溢出,则氮气再通过充气套2上的第二进气孔201进入气筒内,在第三密封环208及充气套2上端气塞5的密封环共同作用下,氮气不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封气套(1)、充气套(2)和支架(3);所述封气套(1)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孔(101),所述封气套(1)可套压在所述充气套(2)上,所述充气套(2)上设有第二充气孔(201),充气套(2)架设在支架(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封气套(1)、充气套(2)和支架(3);所述封气套(1)上设置有第一充气孔(101),所述封气套(1)可套压在所述充气套(2)上,所述充气套(2)上设有第二充气孔(201),充气套(2)架设在支架(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气套(1)一端开口向下,所述压头(4)向下伸入到封气套(1)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套(2)为圆筒体,下端向外反折,形成圆形折边(202),外壁设置有通气槽(203);所述第二通气孔(201)位置在所述通气槽(203)上。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气槽(203)上,第二充气孔(21)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一、第二密封圈(204、205);第一充气孔(101)和第二充气孔(201)处在第一密封圈(204)第二密封圈(205)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套(2)中心为阶梯孔,下端的大圆孔(206),用来套接减震器油缸上端;上端小圆孔(207)为压头推进口。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圆孔(206)内壁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中设置有第三密封圈(208)。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套(2)上端外壁上小下大有斜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充气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包括卡板(301)和V型卡槽(302),充气套(2)的折边(202)卡接安装在卡板(301)上,V型卡槽(302)设置在所述充气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剖建胡明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亮影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