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丁建民专利>正文

汽车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1403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其特点是:它包含螺母(1)、垫圈(2)、(3)、外壳(4)、吸板(5)、螺钉(6)、螺钉(7)、连接臂(8)、防护帽(9)、轴销(10)、助力连接臂(11)、开口销(12)、防护罩(13)、螺栓(14)、弹性垫圈(15)、绝缘板(16)、螺钉(17)、十字形连接臂(18)、弹性垫圈(19)、螺母(20)、磁铁(21)。在磁铁(21)的前方有螺钉(6)穿过吸板(5)、垫圈(3)、外壳(4)后与螺母(1)固定连接,防护罩(13)的前方及两端为弧形,轴销(10)穿过外壳(4)、助力连接臂(11)构成串联连接。螺钉(17)穿过十字形连接臂(18)、连接臂(8)、弹性垫圈(19)后与螺母(20)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各种汽车上实施。(*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从目前国内外所有的汽车制造业来看,其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就汽车本身的防碰撞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一直以来,这个难题都未能攻克与解决,而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也只是应用了一些被动式的防护措施(譬如安全带、简易性、被动式的防碰撞设施或安全气囊等)。而所有这些措施对于保护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保障作用也是及其有限的,并非绝对安全;而对于保护车辆突遇相撞事故,能使车辆不致损坏或降低损坏程度,则是根本办不到的。其次,对于气车制造业来说,一种新车型从设计、制造、在形成批量生产前,都必须进行整车的防碰撞试验,这种试验纯属破坏性的,其试验结果显示,在车体严重破损、甚至达到报废程度。其实,采取这种破坏性碰撞试验的强制性措施,实属一种无奈的举措,这种试验,也只能验证汽车相撞后的破损程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再则,从道路交通肇事方面进行分析,如两辆或多辆汽车形成相撞或连环相撞时,虽说汽车上都配置有安全带或安全气囊,甚至安装了简易性防碰撞设施,可车毁人亡的恶性交通肇事却难以避免,其人身、财产损失相当惨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防撞装置,它包含螺母(1)、垫圈(2)、(3)外壳(4)、吸板(5)、螺钉(6)、螺钉(7)、连接臂(8)、防护帽(9)、轴销(10)、助力连接臂(11)、开口销(12)、防护罩(13)、螺栓(14)、弹性垫圈(15)、绝缘板(16)、螺钉(17)、十字形连接臂(18)、弹性垫圈(19)、螺母(20)、磁铁(21),其特征在于:在磁铁(21)的前方有螺钉(6)穿过吸板(5)、垫圈(3)、外壳(4)后与螺母(1)固定连接,防护罩(13)的前方及两端为弧形,轴销(10)穿过外壳(4)、助力连接臂(11)构成串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丁建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