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482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车门内装设在车门件上朝向车辆内侧的一方。能量吸收件设在车门内装上与车辆乘客的股骨周围位置对应的地方。能量吸收件能吸收来自车辆外面的能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用来当车门内装冲撞到车辆乘客时保护车辆乘客。各种能量吸收结构曾被提出,以便当有预定的载荷施加在汽车车门外面板上而致车门内装冲撞到车辆乘客时改善保护车辆乘客的功能(例如可参阅日本技术申请公报3—49111号)。下面将对该公报所公开的结构简要说明。在图12中箭头“上”指向车辆上方,而箭头“内”则沿横向指向车辆内部。如图12所示,在侧向冲撞时吸收冲撞能量的能量吸收件74、76设在车门70的内面板72的朝向车厢的内侧(即沿箭头“内”的方向)。能量吸收件74为一相应于车辆乘客胸部的胸部能量吸收件,而能量吸收件76则为一相应于车辆乘客臀部的臀部能量吸收件。在车辆厚度的方向上,臀部能量吸收件76的厚度M1大于胸部能量吸收件74的厚度M2。在侧向冲撞时对车辆乘客胸部的保护作用做得较小。但在这种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中,臀部能量吸收件76的设置是使它在侧向冲撞时贴在车辆乘客的整个臀部上。为了使施加到位于臀部上方的腰椎上的载荷减少,臀部能量吸收件76必须做得大些和厚些。这样带来的缺点是臀部能量吸收件变大,而车厢内的-->空间变得更为窄小。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在该结构内由于能量吸收件而使车厢内的空间变窄的现象能够受到抑制。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为一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设在车辆侧边部上的车门件;一个设在车门件朝向车辆内侧一方的车门内装;和一个设在车门内装上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周围位置的、能吸收来自车辆外面的能量的能量吸收件。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内将能量吸收件设在车门内装和构成车门件的外面板之间,并且当来自车辆外面的载荷施加在车辆侧边部上时该能量吸收件可沿朝向车辆内侧的方向运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为一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设在车辆侧边部上的车门件;一个设在车门件朝向车辆内侧一方的车门内装;和一个构成车门内装并向车厢内侧突出的添装件,该添装件可通过一个相应于车辆乘客髂骨位置的、能被载荷变形的区域吸收从车厢内侧施加到车辆外侧的载荷。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为一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设在车辆侧边部上的车门件;一个设在车门件朝向车辆内侧一方的车门内装;一个设在车门内装上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周围位置的能吸收来自车辆外部的能量的能量吸收件;和一个将能量吸收件安装到构成在门件的车门外面板上的支架,该支架有一运动调节件可调节能量吸收件在垂直方向的运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当另一车辆从车辆侧边将该车辆推向车厢内侧时,能量吸收件就向车辆乘客的方向移动并沿着朝向车厢-->内侧的方向压迫车辆乘客的股骨区域。能量吸收件设在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的区域。因此其时由于能量吸收件的变形,能量吸收的功能就显示出来。车辆乘客的骨盆沿着朝向车厢内侧的方向运动,即车辆乘客将环绕腰椎下的某一点而转动。在本专利技术中,没有碰撞车辆乘客髂骨的能量吸收件。因此对髂骨的冲击较小,并且由于上面提到的车辆乘客的转动,有一理论上为负的、即沿着朝向车厢外侧的方向的加速度施加在车辆乘客的腰椎上。因此在车辆乘客的腰椎上产生的加速度能够减小。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没有碰撞车辆乘客髂骨的能量吸收件,所以车厢空间的变窄能够受到抑制。因此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能量吸收件被设在车门内装上靠近车辆乘客的臀部之处,并且只是设在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的区域内,从而在抑制车辆内部空间的变窄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能量吸收件通常位于车门内装和车门外面板之间,并能在受到侧向冲击时方向车厢内移动。因此在车厢内的空间甚至还能扩宽。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位于车辆乘客的髂骨旁边并向车厢内侧突出的添装件会被从车厢内侧施加到车厢外侧的载荷变形。因此在车辆乘客的髂骨区域并不吸收能量,并且只是在股骨区域积极吸收能量。这样能使对髂骨的冲击较小,并且由于车辆乘客的转动,有一理论上为负的、即沿着朝向车厢外侧的方向的加速度施加在车辆乘客的腰椎上。因此在车辆乘客的腰椎上产生的加速度能够减小。在第三个方面内,位于车辆乘客髂骨的旁边并向车厢内突出的添装件为一臂撑或车门窝,它很容易被从车厢内侧施加到车厢外侧-->的载荷变形。因此在抑制车厢内空间的变窄上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方面,由于调节能量吸收件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的运动调节部分设在一个支架上,因此能量吸收件朝向车厢内侧的运动能被控制。另外,这个能量吸收件能有效地做成与一个设在车门内面板上的能量吸收件邻接。因此只相应于股骨区域并且比较小的能量吸收件能够有效地贴近车辆乘客的股量区域而不必做得太大。从而车厢内空间的变狭能够受到抑制。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方面内,调节能量吸收件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的运动调节部分设在支架上,该支架将能量吸收件装在车门外面板上。因此,在抑制车厢内空间的变窄上可取得优异的效果。下面对附图作简要说明:图1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概略侧图。图2为沿图1中2—2线截开的横截面图。图3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横截面图。图4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从前内侧沿斜角方向看去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横截面图。图6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概略侧视图。图7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一个修正例的横截面图。-->图8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另一个修正例的横截面图。图9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从前外侧沿斜角方向看去的透视图。图10为图9中沿9—9线截开的横截面图。图11为示出有关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一个修正例的横截面图。图12为示出有关传统所使用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横截面图。下面按照图1和2对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箭头“前”指向车门的前方,箭头“上”指向车门的上方,而箭头“内”则指向车厢的内侧。如图2所示,汽车的前侧门10是一个具有空心内部的车门主体,它是由设在车厢外侧的车门外面板12和设在相对于车门外面板为车厢内侧的车门内面板14构成。车门内装16装在车门主体上的车门内面板14的车厢内侧。如图1所示,有一臂撑20设在车门内装16上的一个区域内,该区域正好对着坐在未画出的前座上的车辆乘客18的骨盆18A。如图2所示,臂撑20是由上臂撑22和下臂撑24构成的。下臂撑24可在相向车厢内侧的方向上膨胀。能量吸收件26设在下臂撑24上的车厢外侧区域内,该区域在车门直立方向上相当于车辆乘客18股骨18B的位置。能量吸收件26由尿脘垫、树脂肋条或类似物制成,它有一能够相应于股骨18B位置的表面积,而该位置是随-->着未画出的车辆坐位在车辆的纵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而运动的。在图1和2中,标号18C指髂骨,标号18D指腰椎。其次,对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当另一车辆28的保险杠28A碰撞在前侧门10上并沿朝向车厢内侧的方向(图2中箭头A的方向)推动前侧门10时(即当载荷是沿朝向车厢的方向施加时),在下臂撑24内的能量吸收件26沿朝向车辆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该结构包括;一个设在车辆侧边部上的车门件;一个设在所说车门件朝向车辆内侧一方的车门内装;和一个设在所说车门内装上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周围位置的、能吸收来自车辆外面的能量的能量吸收件。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4-8-31 206821/941.一种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该结构包括;一个设在车辆侧边部上的车门件;一个设在所说车门件朝向车辆内侧一方的车门内装;和一个设在所说车门内装上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周围位置的、能吸收来自车辆外面的能量的能量吸收件。2.按照权利要求1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所说能量吸收件设在车门内装和构成车门件的外面板之间。3.按照权利要求2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当来自车辆外面的载荷施加在车辆侧边部上时所说能量吸收件可沿朝向车辆内侧的方向运动。4.按照权利要求1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所说能量吸收件包括一个夹持件,并且所说夹持件是通过一个常用的方式固定在所说车门内装上。5.按照权利要求4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当来自车辆外面的载荷施加在车辆侧边部上时所说夹持件在所说车门内装上的固定可以取消。6.按照权利要求1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即使设在车厢内的坐位会运动,所说能量吸收件仍有一个相应于车辆乘客的股骨位置的表面积。7.按照权利要求1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该结构还具有一个第二能量吸收件设在所说能量吸收件的朝向车辆外侧的一方。8.按照权利要求7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该结构还具有一个第二能量吸收件的夹持件用来将所说第二能量吸收件夹持在一个预定的位置上。9.按照权利要求8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所说第二能量吸收件的夹持件为一带状件。10.按照权利要求9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所说带状件具有一个运动调节件可调节所说第二能量吸收件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11.按照权利要求8的车门内装能量吸收结构,其特征为,所说第二能量吸收件的夹持件为一个在所说车门件的纵长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滋夫加藤武郎永井浩美北村和雄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