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0451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作为汽车缓冲梁等使用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及其制造方法。 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10)是由有中空部分的长的弯曲部(20)及往汽车上安装用的安装部(30)构成的。该安装部(30)设在弯曲部(20)的纵向两端,并与弯曲部(20)连成一体。 由于安装部(30)有中空部分,并且至少在弯曲部(20)的纵向延伸位置上形成实心部分,故可从汽车前方侧进行安装作业,并能在全长上确保缓冲件(10)的冲击缓冲性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背景过去,如保险杠、缓冲梁等汽车用冲击缓冲件多采用金属制成。这些金属保险杠等在强度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存在着质量大,易腐蚀等缺点。因此,近年来,从节约资源的要求和轻质化的观点出发,趋向于采用塑料的保险杠等缓冲件。这样的塑料保险杠等缓冲件通常由注塑成型法制成。但是,注塑成型时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保险杠等缓冲件是较大型的模制品,要用大型成型机;或者是,由于需要高的注塑压力,金属模的造价提高。并且,由注塑成型法制造时,通过改变金属模的模腔形状,可比较方便地设计模制品的外形形状,但制造能有效地起缓冲作用的中空结构的保险杠等则较困难。针对这一点,为了有效地起到缓冲作用,提出由吹塑成型法制造带中空结构的汽车用冲击缓冲件。图16中所示的缓冲梁90是过去的由吹塑成型法制成的带中空结构的汽车用冲击缓冲件一例。缓冲梁90设有带中空结构的弯曲部91和设在弯曲部91的纵向两端、与弯曲部91连成一体的汽车车体上安装用的安装部92。    在安装部92上形成平坦的安装面93,而且,从该安装面93突出地在成型时埋置连接用螺栓94。另外,安装部92与弯曲部-->91一样设有中空结构。这种缓冲梁90在汽车车体上的安装,是通过从汽车车体侧(图中的前面一侧)将图中未画出的螺母拧到螺栓94上实现的。另外,作为其它的安装方法,也有同时采用埋置螺栓94和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U型螺栓95的方法。通常,是预先在安装部92的与安装面93的相反侧,形成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的沟槽96,U型螺栓95挂在该沟槽上进行固定。但是,在采用如图16所示缓冲梁90这样的带有吹塑成型的中空结构的汽车用冲击缓冲件中,因为安装部92与弯曲部91一样设有中空结构,连接用螺栓94是埋置的,所以,往汽车车体上的安装作业不能从汽车前方侧(所谓前方侧并不是指汽车的前进方向,而是指汽车的外部空间侧,以下同)进行,而必须从汽车车体侧(安装面93侧)进行,存在作业麻烦的问题。而且,采用如图16所示的缓冲梁90,由于安装部92的壁厚较薄,或者从汽车车体侧进行安装作业的作业性差,所以,不能使用大直径的螺栓,而必须在安装部92上设多根、例如3~4根直径较小的螺栓94,因此,存在零件数量增多、安装作业复杂化的问题。另外,采用上述U型螺栓95进行安装时,必须从汽车车体侧进行安装作业,同样存在作业麻烦的问题。并且,由于必须在成型时埋置螺栓94,所以,存在成型工序复杂、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方便地安装到汽车车体上,且容易制造,同时又具有充分的强度和冲击缓冲性能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及其制造方法。专利技术提示-->本专利技术是以在安装部形成空心部分来达到上述目的的。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设有:带中空部分的长的弯曲部和往汽车上安装用的安装部,该安装部设在弯曲部的纵向两端,并与弯曲部连成一体,而且,该安装部设有中空部分和至少在上述弯曲部纵向延伸位置上形成的实心部分。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上,设贯通上述实心部分的螺栓孔。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上,设有安装于上述汽车车体上的安装面和夹住上述实心部分在该安装面相反侧形成的凹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装部在上述实心部分幅宽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中空部分。而且,以上这些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中,最好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弯曲部一侧,设置与上述汽车车体纵向接合的配合部。并且,最好形成这样的结构: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弯曲部纵向延伸侧设置配合部,在该配合部与上述弯曲部侧所设的配合部之间可夹住上述汽车车体。另外,上述凹部也可以是由以下几部分围成的空间形成的:由上述实心部分构成的底部;在该分别从底部幅宽方向的两侧竖起设置的侧部;将前面部分与上述底部连接起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与上述侧部相连,上述前面部分是在上述安装面的相反侧形成的。并且,上述凹部最好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将插入上述螺栓孔内的螺栓拧入上述汽车车体内。-->并且,上述侧部也可形成使上述螺栓的头部容纳在上述凹部内的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如上所述那样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型坯内侧的空洞部分吹塑形成上述弯曲部的中空部分及上述安装部的中空部分;同时,挤压上述空洞部分纵向两端的一部分,使上述型坯重叠而形成上述安装部的实心部分。最好使安装在上述安装部的汽车车体上的安装面以及夹住此安装面的上述实心部分在相反侧形成的表面按成型用金属模的模腔表面形成。在此,吹塑成型用材料可以从过去一直用作保险杠等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材料的热塑性树脂中任意选取。例如,可以举出下列材料: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线状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乙烯;聚甲醛;ABS树脂;AS树脂;聚苯醚;聚亚苯基硫醚;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烃三维橡胶;以及这些材料的混合树脂;在这些树脂中配以作为填充剂的玻璃纤维、石墨纤维、滑石、云母、碳酸钙等的物质。但是,作为由吹塑成型的具有本专利技术这样特定形状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的材料,从其对成型加工性、模制品的物理特性、耐冲击性以及夹断强度等机械强度的要求上看,最适合的材料是:熔化指数(230℃、2.16kgf)在2.0g/min以下、全同五价物比例在93%以下的丙烯均聚物;或者熔化指数在1.0g/min以下、乙烯的单位重量含量在15%以下、而丙烯均聚物的全同五价物的摩尔含量在93%以上的丙乙烯嵌段共聚物;再或是这些聚丙烯型的树脂与高密度聚乙烯等其他树脂,乙烯、丙烯型合成橡胶、-->乙烯-α-烯烃(丙烯除外)型合成橡胶、乙烯、丙烯、二烯烃型合成橡胶等合成橡胶,及从滑石等填充剂中选出的一种以上的物质的组合物。在此,组合物成分使用的重量比例范围是丙烯型聚合物60~99%、高密度聚乙烯0~30%、乙烯-α-烯烃型合成橡胶0~20%、滑石等填充剂0~40%。另外,在该组合物中,根据进一步的要求,还可加入丙烯酸、顺式丁烯二酸酐等不饱和香芹酮酸或由其衍生物变性后的聚烯烃之类的热塑性树脂,以及碳酸钙、云母、玻璃纤维、石墨纤维之类的无机填充剂,或者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热稳定剂、润化剂、阻燃剂、着色剂等各种添加剂。在这样的本专利技术中,利用安装部将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装到汽车车体上,由长的弯曲部及安装部缓冲加在汽车上的冲击。这时,由于在弯曲部及安装部分别设有中空部分,即在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的全长上设有中空部分,所以,与图16所示缓冲梁90那样过去的由吹制成型的中空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一样,可在部件全长上得到充分的冲击缓冲性能。另外,由于在安装部形成了实心部分,所以,将本专利技术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安装到汽车车体上时,不必象图16所示过去的缓冲梁90那样埋设连接螺栓94,也就是说,在图16所示的缓冲梁90上,由于安装部92是中空结构,若从汽车前方侧插入螺栓拧紧,则螺栓穿过中空部分,从而不能牢固的拧紧,所以只能埋设,但是本专利技术就可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将螺栓、铆钉、铆紧用突起件(从汽车车体突起的构件)等连接件穿过在安装部上形成的实心部分,由于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设有带有中空部分的长的弯曲部及往汽车上安装用的安装部;该安装部设在弯曲部的纵向两端,并与弯曲部连为一体,而且,该安装部设有中空部分以及在上述弯曲部纵向延伸位置形成的实心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4-8-10 188372/941.一种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设有带有中空部分的长的弯曲部及往汽车上安装用的安装部;该安装部设在弯曲部的纵向两端,并与弯曲部连为一体,而且,该安装部设有中空部分以及在上述弯曲部纵向延伸位置形成的实心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上,设有贯通上述实心部分的螺栓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上,设有安装于上述汽车车体上的平坦的安装面以及夹住上述实心部分且在该安装面相反侧形成的凹部。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装部在上述实心部分幅宽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中空部分。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中所述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弯曲部一侧,相对上述汽车车体设置纵向接合的配合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树脂冲击缓冲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部的上述弯曲部纵向延伸侧设有配合部,在该配合部与上述弯曲部侧所设的配合部之间夹持住上述汽车车体。7.如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中所述的汽车用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原稔中村哲也多田胜彦高井洋上西弘志远藤欣秀福田贤
申请(专利权)人: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