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98655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04 04:20
一种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循环圆直径D=415~435mm;泵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βP1=83°~93°,外环出口角为βP2=78°~88°,外环进口边厚度HP1=8.5~9.5mm,外环出口边厚度HP2=2.0~2.5mm,内环进口角为βP3=86°~96°,内环出口角为βP4=80°~90°,内环进口边厚度HP3=3.5~4mm,内环出口边厚度HP4=2~2.5mm;涡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βT1=34°~40°,外环出口角为βT2=140°~150°,外环进口边厚度HT1=5.5~6.4mm,外环出口边厚度HT2=7~8mm,内环进口角为βT3=37°~47°,内环出口角为βT4=145°~155°;其优点是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失速工况下的泵轮公称转矩MBg0=460~468Nm,失速变矩比K0=2.68~2.76,变矩器的最高效率值为0.858~0.892,与2000rpm、391KW柴油机匹配合理,效率高,具有优良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祸轮液力变矩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工程机械的单润轮液力变矩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 于1化?12t大型装载机的单润轮液力变矩器。
技术介绍
据统计,国内3?5吨的中小型装载机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约占85%,大于10吨 的大型装载机市场容量目前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内用户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小型 装载机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在某些特殊作业工况,生产效率高、可靠性高的大型装 载机成为不可替代的生产工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化W上的大型装载机则由于技术所 限,目前国内还处在试验阶段并没有进入批量生产。目前大型装载机的生产主要在CAT、 KOMATSU、V0LVE、KAVASAKI等少数公司生产,可m兑,国产大型装载机尚在国际市场的口槛 之外,没能够真正进入国际流通领域。 柳工有着四十多年的设计制造装载机的经验,成功设计制造了国内首台最大的装 载机化100C,相对国内同行,柳工已具备开发lot W上大型装载机技术和制造条件,为赶上 国际步伐,柳工必要开发更大级别的大型装载机W满足市场的需求。相应的作为大型装载 机传动系统核也部件的液力变矩器,国内尚无成熟产品,目前大型装载机用液力变矩器主 要在CAT、KOMATSU、V0LVE、DANA等国外公司生产。为支持柳工大型装载机开发的需求,保 证其配套部件不受制于国外厂家,并拓展柳工液力变矩器产品系列,提高柳工变矩器产品 国内及国外竞争力,自主研发匹配大型装载机的液力变矩器已成为我们产品开发的重点目 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1化?12t级大型装载机用的单润轮液力变 矩器,打破国内大型液力变矩器产品空白的格局,并拓展柳工液力变矩器产品系列,提高柳 工液力变矩器产品在国内及国外的竞争力。 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该样的: -种lot?12t级大型装载机用的单润轮液力变矩器,包括有润轮、粟轮、导轮 构成的叶栅系统及与叶栅系统配合的循环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圆直径D=415? 435mm;所述的叶栅系统中,粟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pi=83°?93°,外环出口角为 目p2= 78°?88。,外环进口边厚度Hpi=8. 5?9. Smm,外环出口边厚度Hp2=2. 0?2. Smm,内 环进口角为目p3=86°?96。,内环出口角为目p4=80°?90。,内环进口边厚度Hp3=3. 5? 4mm,内环出口边厚度Hp4=2?2.5mm;润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34°?42。,外环出口角 为目12=140。?150 °,外环进口边厚度Ht 1=5. 5?6. 4mm,外环出口边厚度Ht2=7?8mm, 内环进口角为目t3=37°?47。,内环出口角为目t4=145°?155°,内环进口边厚度Hr 3=2. 5?3. 5mm,内环出口边厚度Ht4=2. 5?3mm;导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si=82°?92。, 外环出口角为目s2=149°?159°,外环进口圆头半径Rsi=3.5?4.5mm,外环出口圆头半径 Rs2=2. 0?2. 5臟,内环进口角为目s3=87°?97。,内环出口角为目s4=156°?166°,内环 进口圆头半径Rs3=4. 5?5. 5mm,内环出口圆头半径Rs4=2mm。 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循环圆直径为D=425?430mm ;粟轮叶片外环 进口角为目Pi=85°?90。,外环出口角为目p2=80°?86。,内环进口角为目P3=88°? 93°,内环出口角为目p4=83。?88。;润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11=36°?40。,外环出 口角为目12=143。?148°,内环进口角为目13=39°?45°,内环出口角为目14=147。? 153° ;导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si=85°?90。,外环出口角为目s2=151°?157°,内环 进口角为目s3=89°?95。,内环出口角为目s4=158°?164°。 [000引进一步的;所述的循环圆直径D=415mm;所述的叶栅系统中,粟轮叶片外环进口角 为目Pi=90。?93。,外环出口角为目p2=78。?80。,内环进口角为目p3=93。?96。, 内环出口角为目p4=80°?83。;润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11=34°?36。,外环出口角为 目12=148°?150°,内环进口角为目13=37°?39。,内环出口角为目14=153°?155° ;导 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si=82°?85。,外环出口角为目s2=149°?151°,内环进口角为 目s3=87°?89。,内环出口角为目s4=156°?158°。 进一步的:所述的循环圆的直径为425mm。粟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P1=88°? 90°,外环出口角为目p2=80。?83。,内环进口角为目p3=90°?93。,内环出口角为 目p4=83°?85。;润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n=36°?38。,外环出口角为目12=146°? 148°,内环进口角为目13=39°?43。,内环出口角为目14=151°?153° ;导轮叶片外环 进口角为目si=85°?88。,外环出口角为目s2=151°?154°,内环进口角为目s3=89°? 90°,内环出口角为目s4=158。?160°。 进一步的;所述的循环圆直径为430mm;粟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P1=85。? 88°,外环出口角为目p2=83°?86。,内环进口角为目p3=88°?90。,内环出口角为 目p4=85°?88。;润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n=38°?40。,外环出口角为目12=143°? 146°,内环进口角为目13=43°?45。,内环出口角为目14=147°?151° ;导轮叶片外环 进口角为目si=88°?90。,外环出口角为目s2=154°?157°,内环进口角为目s3=9〇°? 95°,内环出口角为目s4=160°?163°。 进一步的;所述的循环圆直径D=435mm;所述的叶栅系统中,粟轮叶片外环进口角 为目Pi=83°?85。,外环出口角为目p2=86。?88。,内环进口角为目p3=86。?88。, 内环出口角为目p4=88°?90。;润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11=40°?42。,外环出口角为 目12=140。?143°,内环进口角为目13=45°?47。,内环出口角为目14=145。?147° ;导 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目si=90°?92。,外环出口角为目s2=157°?159°,内环进口角为 目s3=95。?97。,内环出口角为目s4=163°?166°。 本技术的优点是单润轮液力变矩器失速工况下的粟轮公称转矩MBg0=460? 474Nm,失速变矩比K0=2. 68?2. 83,变矩器的最高效率值为0. 858?0. 892,与2000巧m、 39化W柴油机匹配合理,效率高,具有优良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成为国内自主研发的 首款大型装载机液力变矩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单润轮液力变矩器装配图; 附图2为粟轮叶片图; 附图3为粟轮叶片外环进出口角度、进出口边厚度图; 附图4为粟轮叶片内环进出口角度、进出口边厚度图; 附图5为润轮叶片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包括有涡轮、泵轮、导轮构成的叶栅系统及与叶栅系统配合的循环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圆直径D=415~435mm;所述的叶栅系统中,泵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βP1=83°~93°,外环出口角为βP2=78°~88°, 外环进口边厚度HP1=8.5~9.5mm,外环出口边厚度HP2=2.0~2.5mm,内环进口角为βP3=86°~96°,内环出口角为βP4=80°~90°, 内环进口边厚度HP3=3.5~4mm,内环出口边厚度HP4=2~2.5mm;涡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βT1=34°~42°,外环出口角为βT2=140°~150°,外环进口边厚度H T1=5.5~6.4mm,外环出口边厚度HT2=7~8mm,内环进口角为βT3=37°~47°,内环出口角为βT4=145°~155°,内环进口边厚度H T3=2.5~3.5mm,内环出口边厚度HT4=2.5~3mm;导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βS1=82°~92°,外环出口角为βS2=149°~159°,外环进口圆头半径RS1=3.5~4.5mm,外环出口圆头半径RS2=2.0~2.5mm,内环进口角为βS3=87°~97°,内环出口角为βS4=156°~166°,内环进口圆头半径RS3=4.5~5.5mm,内环出口圆头半径RS4=2mm。...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包括有涡轮、泵轮、导轮构成的叶栅系统及与叶栅系统配合 的循环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圆直径D=415?435mm;所述的叶栅系统中,泵轮叶片外 环进口角为@P1=83°?93°,外环出口角为@P2=78°?88°,外环进口边厚度H P1=8. 5? 9.5謹,外环出口边厚度HP2=2.0?2.5謹,内环进口角为@P3=86°?96°,内环出口角为 3P4=80°?90°,内环进口边厚度HP3=3. 5?4mm,内环出口边厚度HP4=2?2. 5謹;润轮 叶片外环进口角为0T1=34°?42°,外环出口角为PT2=140°?150°,外环进口边厚度H11=5.5?6.4臟,外环出口边厚度%2=7?8謹,内环进口角为@13=37°?47°,内环出口角 为3T4=145。?155°,内环进口边厚度HT3=2.5?3.5臟,内环出口边厚度知=2.5?3臟; 导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PS1=82°?92°,外环出口角为PS2=149°?159°,外环进口圆 头半径馬1=3.5?4.5111111,外环出口圆头半径馬2=2.0?2.5111111,内环进口角为3 33=87°? 97°,内环出口角为@S4=156°?166°,内环进口圆头半径RS3=4.5?5.5_,内环出口圆 头半径Rs4=2mm。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圆直径为 D=425?430mm;泵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P1=85°?90°,外环出口角为@P2=80°?86°, 内环进口角为@P3=88°?93°,内环出口角为@P4=83°?88° ;涡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 3T1=36°?40°,外环出口角为@T2=143°?148°,内环进口角为@T3=39°?45°,内 环出口角为PT4=147°?153° ;导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PS1=85°?90°,外环出口角为 3S2=151。?157°,内环进口角为PS3=89°?95。,内环出口角为PS4=158。?164°。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涡轮液力变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圆直径 D=415mm;所述的叶栅系统中,泵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P1=90°?93°,外环出口角为 3P2=78。?80。,内环进口角为@P3=93。?96。,内环出口角为@P4=80。?83。;涡 轮叶片外环进口角为PT1=34°?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林李朴芬章勇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