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保护气囊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926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适用于在气囊鼓出支梁罩体时,不会或者几乎不会进行充气,因此可非常顺利地把该气囊鼓出支梁罩体,还提供一种带有这种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一种头部保护气囊(1),在气囊(1)的前部设有一三角形的第一气腔(18)。第一气腔(18)通过第一、第二气体通道(21、22)与气体入口(16)连接。启动充气机(17)时,气体首先通过气体入口(16)主要流入第一气体通道(21),使气囊1拉动并打开B支梁(37)上面的顶部装饰物(36B),并随后开始展开到车辆驾驶室。由第一气体通道(21)和第一气体通道(21)周围的区域推动第一气腔(18),从而撕破A支梁(31)的装饰物(36A),并鼓出装饰物(36A)。在此之后,对第一气腔(18)进行充气。(*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保护乘车人头部的保护气囊,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车辆受到侧部撞击或翻车的情况下,可进行充气而膨胀至侧门窗口处的气囊。大多数这种类型的头部保护气囊沿顶部侧轨设置在A支梁上。在这些头部保护气囊中,有一种类型的气囊不能对沿A支梁的部分进行充气,一种类型的气囊可对沿A支梁的部分进行充气。就象后部这种类型的气囊那样,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这种类型的头部保护气囊可对沿A支梁的部分进行充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带有这种头部保护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图6(a)-6(c)和图7表示传统头部保护气囊的结构(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号H10-291457),这种气囊能够对沿A支梁的部分进行充气。图6(a)的透视图表示由于引入气体而处于充气状态的气囊,图6(b)和6(c)分别是沿图6(a)的线B-B和C-C剖开的剖视图。图7的视图表示在车辆驾驶室内部充气状态下的气囊。气囊41包括沿其周边彼此叠加并结合在一起的两层薄片42、43,构成垂直延伸的气室(气腔)51-59。气室51-59的上部与沿气囊41的上缘延伸的上部气室60流体相通。在薄片42内设有一开口60a,可使气体输送到上部气室60。相邻气室51-59之间的部分限定成网格61-68,不能使气体进入这些网格。通过向上拉伸气囊的下缘可把气囊41折叠起来,并可环绕顶部侧轨,即由车辆70的顶部71和侧部、A支梁78和C支梁79构成的角落,安装气囊。利用诸如支梁装饰物和顶部装饰物(未示出)之类的合适外罩盖住气囊41。具有上述结构的气囊41有如下作用。当车辆70受到侧部撞击或者翻到时,气体通过气孔60a进入上部气室60。气体对上部气室60和垂直气室51-59充气,从而使气囊41推动并打开上述外罩,并膨胀到侧门窗口之上。气囊41位于乘客头部和车辆侧部之间,因此可保护乘客的头部。当窗口打开时,气囊护住乘客的身体,不使其被抛到车辆之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可沿支梁对某一部分进行充气,但在气囊鼓出支梁罩体之前,不会或者几乎不会进行充气,因此可非常顺利地把该部分鼓出支梁罩体,而且还提供一种带有这种气囊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是一种设置成可沿至少一个支梁和一个顶部侧轨延伸的头部保护气囊,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所述支梁延伸的第一气腔,一个或多个沿所述顶部侧轨延伸的第二气腔,其中,只是在与所述第一气腔的支梁侧部相对的部位,把用于将气体充入所述第一气腔的通道连接到所述第一气腔。另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上述头部保护气囊和用于把气体充入所述头部保护气囊的气体供应部件。在该头部保护气囊和气囊装置中,在把气体引入气囊使气囊膨胀时,只是通过与第一气腔的支梁侧部相对的部位连接的气体通道把气体引入沿支梁延伸的第一气腔内部。在此情况下,在对第一气腔进行充气之前,利用气体对气体通道进行充气。一直到气体通道充满气了,气囊才推动并打开罩体,进而开始展开到车辆驾驶室内。因此,可利用包括已充气的气体通道在内的部分推动第一气腔,进而在第一气腔开始充气或者在该气腔只充气一点点之前,第一气腔打开支梁罩体,并鼓出来进入车辆驾驶室。由于没有充气或者几乎没充气的第一气腔的体积仍然很小,因此第一气腔可非常顺利地鼓出,所受到的支梁罩体的干扰很小。之后,引入的气体可顺利地对鼓出罩体的第一气腔进行充气,且不会受到支梁罩体的任何限制。所述气体通道最好包括一从所述头部保护气囊的上部基本垂直延伸到其下部的第一气体通道、以及一沿所述头部保护气囊的下侧延伸并把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连接到所述第一气腔的第二气体通道。在这种头部保护气囊中,在垂直延伸的第一气体通道充气并向下展开之后,就对第二气体通道进行充气,从而把第一气腔鼓出支梁罩体外。在此情况下,最好沿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设置至少一个第二气腔。对于这种头部保护气囊,当对气囊的第一气体通道进行充气以使其向下展开时,已充气的第一气体通道向下拉动第二气腔。因此,可顺利地对第二气腔进行充气。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气腔最好基本上呈三角形结构,其一边沿所述支梁延伸,所述气体通道与包括该三角形结构的所述一边的相对一角在内的部分连接。由于三角形第一气腔在该三角形结构的顶点(上述角)处开始鼓出支梁罩体,因此支梁罩体施加在第一气腔上的阻力非常小。图2的视图表示该头部保护气囊的展开过程。图3的视图表示该头部保护气囊的展开过程。图4的视图表示该头部保护气囊的展开过程。图5是从车辆驾驶室看去的前视图,表示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图6(a)-6(c)所示的视图表示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图7的视图表示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附图中的参考标记1、 1A 头部保护气囊16、 16A 气体入口17、 17A 充气机18、 18A、23C第一气腔21、 21A 第一气体通道22、 22A、22B第二气体通道36A、36B、36C装饰物本实施例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以下有时也简称为“气囊”)1折叠安装,通过车辆30的顶部侧轨32从A支梁31延伸至B支梁33。气囊1的展开状态基本上呈梯形结构,因此它可以充气成幕帘形状,沿车辆驾驶室的侧表面从顶部侧轨32和各个支梁31、33延伸到前门板34和后门板35的上缘附近,从而在车辆受到侧部撞击或者翻到的情况下,可盖住车辆驾驶室侧面的上半部分。也就是说,气囊1设有一沿A支梁31延伸的前侧1a、一沿门板34、35的上缘延伸的下侧1b、一沿B支梁33延伸的后侧1c、以及一沿顶部侧轨32延伸的上侧1d,其中,下侧1b长于上侧1d,因此气囊1基本上呈梯形结构。气囊1包括通过接缝彼此连接起来的两个薄片,该接缝包括一环绕其周边(某些部分向薄片内部延伸)延伸的线形接缝2、在周边内侧延伸的线形接缝3-7、以及用于对线形接缝3-7的端部周边区域进行加固的环形接缝8-14。这样设计的气囊1可通过向薄片之间充入气体而使其膨胀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可采用诸如缝合、粘合和焊接等任何一种接缝方式制成线形接缝2-7和环形接缝8-14。气囊1在其上侧1d的纵向方向上,设有从中部延伸的L形凸起15。在凸起15内设有一空气入口16,以便把气体充入气囊1。一气体发生器(充气机)17与气体入口16连接,可对气囊1进行充气。线形接缝2包括一沿气囊1的前侧1a延伸的前部2a、一沿其下侧1b延伸的下部2b、一沿其后侧1c延伸的后部2c、以及一沿其上侧1d延伸的上部2d。线形接缝3延伸到与环形接缝8连接,该接缝8位于由气囊1的前侧1a和上侧1d构成的角落附近。在该角落处,环形接缝8与线形接缝2邻接或者非常靠近。线形接缝3呈U形,包括一从环形接缝8对角延伸到气囊1的背部下侧的前部3a;一作为前部3a的延续部分的中部3b,该中部3b在气囊1垂直方向上的大约中部位置基本上沿纵向方向延伸;以及一从中部3b向气囊上侧1d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延伸并与环形接缝9连接的后部3c。线形接缝3的中部3b与沿气囊下侧1c延伸的线形接缝2隔开,从而在线形接缝2和线形接缝3的中部3b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22。该第二气体通道22在气囊1的下部沿线形接缝2的下部2b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基本上呈三角形结构的第一气腔18由沿背部下侧对角延伸的线形接缝3的前部3a、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线形接缝2的下部2b前侧部分以及沿A支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头部保护气囊,沿至少一个支梁和顶部侧轨延伸设置,包括:一个或多个沿所述支梁延伸的第一气腔,以及一个或多个沿所述顶部侧轨延伸的第二气腔,其中,仅在与所述第一气腔支梁一侧相对的部位,用于将气体引入所述第一气腔的通道与所述第一气腔 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匡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