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884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9 0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包括依次由管道a、管道b和管道c连接的液态介质泵、热能采集系统、气态介质泵和热能利用系统,热能利用系统通过管道d和液态介质泵连接,热能采集系统上还连接有管道e;热能采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g连接的分离包和集热箱,集热箱内设置有挡板,挡板上设置有溢流孔;分离包的顶部与管道b连接;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气化冷却汽包,气化冷却汽包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的两端分别与管道c和管道d连接。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中热能采集系统和热能利用系统,实现了热轧棒材冷却过程中的热能采集和循环利用,为企业大幅度节约能源。本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安装周期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
本技术属于能源再利用装置
,具体涉及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金属学中,把高于金属再结晶温度的轧制叫做热轧。热轧能使金属材料在成形的同时改善内部组织结晶状态,改善机械性能。在热轧棒材生产过程中,形成产品时的温度接近再结晶温度,需要对产品进行冷却到常温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次工序或者包装销售。而在产品冷却过程中,产品需要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目前在热轧棒材生产过程中,产品冷却均采用自然冷却和风冷,热能难以采集和利用,既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增加生产现场环境温度,不利于生产操作。例如热轧型钢生产中,产品冷却时产品温度750°C以上,每吨产品释放的热量0.6GJ以上,折合1.43X 105kCal,相当于20kg标煤的发热热值。这部分热能流失,不但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且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轧棒材冷却时热能难以采集和利用,能源浪费的问题。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包括依次由管道a、管道b和管道c连接的液态介质泵、热能采集系统、气态介质泵和热能利用系统,热能利用系统通过管道d和液态介质泵连接,热能采集系统上还连接有管道e ; 热能采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g连接的分离包和集热箱,集热箱内设置有介质,集热箱内设置有垂直于集热箱底部的挡板,挡板上设置有溢流孔,溢流孔的高度高于介质液面的高度,集热箱的底部设置有介质接入口和介质接出口,介质接入口和介质接出口分别位于挡板的两侧,介质接入口与管道a连接,介质接出口与管道g连接; 分离包的顶部与管道b连接; 热能利用系统包括气化冷却汽包,气化冷却汽包的侧面设置有锅炉软水进口和蒸汽输出接口,气化冷却汽包内设置有散热器,散热器的两端分别与管道c和管道d连接。 本技术的特点还在于, 介质为锅炉软化水。 挡板等距平行设置若干个,每个挡板上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溢流孔。 集热箱设置I?10个,集热箱之间通过管道f串联。 管道a和管道d上分别设置有止回阀a和止回阀b ; 管道b和管道c上分别设置有球阀a和球阀b ; 管道e上设置有截止阀。 分离包的侧面设置有液位控制器,分离包的侧面靠近底部设置有温度计a,分离包的顶部设置有温度计b、压力检测器和安全阀a。 气化冷却汽包顶部设置有压力计、温度计c和安全阀b。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中热能采集系统和热能利用系统,实现了热轧棒材冷却过程中的热能采集和循环利用,可为企业大幅度节约能源。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安装周期短,易实施,投入回收周期不超过半年。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通入软水,不会造成系统结垢,并且安全装置可靠,系统不会出现不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中热能采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中集热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技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中热能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态介质泵,2.管道a,3.热能采集系统,4.止回阀a,5.管道e,6.截止阀,7.管道b,8.球阀a,9.气态介质泵,10.管道C,11.球阀b,12.热能利用系统,13.管道d,14.止回阀b,15.集热箱,16.溢流孔,17.管道f,18.管道g,19.分离包,20.温度计a,21.液位控制器,22.压力检测器,23.安全阀a,24.温度计b,25.温度计c,26.挡板,27.棒料,28.介质,29.安全阀b,30.介质接出口,31.介质接入口,32.气化冷却汽包,33.散热器,34.锅炉软水进口,35.蒸汽输出接口,36.压力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本技术提供了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由管道a2、管道b7和管道ClO连接的液态介质泵1、热能采集系统3、气态介质泵9和热能利用系统12,热能利用系统12通过管道dl3和液态介质泵I连接,热能采集系统3上还连接有管道e5 ;管道a2和管道dl3上分别设置有止回阀a4和止回阀bl4 ;管道b7和管道clO上分别设置有球阀a8和球阀bll ;管道e5上设置有截止阀6 ; 如图2所示,热能采集系统3包括通过管道g 18连接的分离包19和集热箱15,集热箱15内设置有介质28,集热箱15内设置有垂直于集热箱15底部的挡板26,挡板26上设置有溢流孔16,溢流孔16的高度高于介质28液面的高度,介质接入口 31和管道a2连接,介质接出口 30和管道g 18连接;集热箱15设置I?10个,集热箱15之间通过管道Π7 串联; 分离包19的顶部与管道b7连接,分离包19的侧面设置有液位控制器21,分离包19的侧面靠近底部设置有温度计a20,分离包19的顶部设置有温度计b24、压力检测器22和安全阀a23 ; 介质28为锅炉软化水; 如图3所示,挡板26等距平行设置若干个,每个挡板26上等距设置有若干个溢流孔16 ; 如图4所示,集热箱15的底部设置有介质接入口 31和介质接出口 30,介质接入口31和介质接出口 30分别位于挡板26的两侧; 如图5所示,热能利用系统12包括气化冷却汽包32,气化冷却汽包32的侧面设置有锅炉软水进口 34和蒸汽输出接口 35,气化冷却汽包32内设置有散热器33,散热器33的两端分别与管道clO和管道dl3连接;气化冷却汽包32顶部设置有压力计36、温度计c25和安全阀b29。 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中零部件的作用: 热能采集系统3中设有管道e5,用于排污。 管道a2、管道b7、管道clO、管道dl3,液态介质泵1、气态介质泵9及止回阀a4、球阀a8、球阀bll及止回阀bl4,能够在系统中完成介质输送及热能传递。 在分离包19上设有液位控制器21,温度计a 20、温度计b24,压力检测器22,安全阀a23,用于监测分离包19的安全,保证热能采集系统3的正常运行。 气化冷却汽包32顶部设置有压力计36、温度计c25和安全阀b29,用于监测气化冷却汽包32的安全,保证热能利用系统12的正常运行。 本技术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如图3所示,将集热箱15安装在冷床的两组冷床齿条中间,液态介质泵I将液态介质(水或锅炉软水),经过管道a2和介质接入口 31输送进入热能采集系统3的集热箱15中,热能采集系统3中串联有1-10个集热箱15,管道a2输送的液态介质进入集热箱15后,吸收棒材27冷却时释放的热量,将液态介质转变为高温气态介质。高温气态介质经管道gl8进入分离包19,在分离包19中实现液态和气态介质的分离,高温气态介质进入管道b7,高温气态介质经管道b7、球阀a8、气态介质泵9、管道clO及球阀bll输送至热能利用系统12,在热能利用系统12中气态介质释放热量,变化为液态,经散热器33、管道dl3及止回阀bl4进入液态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由管道a(2)、管道b(7)和管道c(10)连接的液态介质泵(1)、热能采集系统(3)、气态介质泵(9)和热能利用系统(12),热能利用系统(12)通过管道d(13)和液态介质泵(1)连接,所述热能采集系统(3)上还连接有管道e(5);所述热能采集系统(3)包括通过管道g(18)连接的分离包(19)和集热箱(15),集热箱(15)内设置有介质(28),集热箱(15)内设置有垂直于集热箱(15)底部的挡板(26),挡板(26)上设置有溢流孔(16),溢流孔(16)的高度高于介质(28)液面的高度,所述集热箱(15)的底部设置有介质接入口(31)和介质接出口(30),介质接入口(31)和介质接出口(30)分别位于挡板(26)的两侧,介质接入口(31)与管道a(2)连接,介质接出口(30)与管道g(18)连接;所述分离包(19)的顶部与管道b(7)连接;所述热能利用系统(12)包括气化冷却汽包(32),气化冷却汽包(32)的侧面设置有锅炉软水进口(34)和蒸汽输出接口(35),气化冷却汽包(32)内设置有散热器(33),散热器(33)的两端分别与管道c(10)和管道d(1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冷床余热回收采集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由管道a(2)、管道b(7)和管道c(10)连接的液态介质泵(I)、热能采集系统(3)、气态介质泵(9)和热能利用系统(12),热能利用系统(12)通过管道d(13)和液态介质泵⑴连接,所述热能采集系统(3)上还连接有管道e(5); 所述热能采集系统(3)包括通过管道g (18)连接的分离包(19)和集热箱(15),集热箱(15)内设置有介质(28),集热箱(15)内设置有垂直于集热箱(15)底部的挡板(26),挡板(26)上设置有溢流孔(16),溢流孔(16)的高度高于介质(28)液面的高度,所述集热箱(15)的底部设置有介质接入口(31)和介质接出口(30),介质接入口(31)和介质接出口(30)分别位于挡板(26)的两侧,介质接入口(31)与管道a (2)连接,介质接出口(30)与管道g(18)连接; 所述分离包(19)的顶部与管道b (7)连接; 所述热能利用系统(12)包括气化冷却汽包(32),气化冷却汽包(32)的侧面设置有锅炉软水进口(34)和蒸汽输出接口(35),气化冷却汽包(32)内设置有散热器(33),散热器(33)的两端分别与管道C(1)和管道d(13)连接。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孝斌李继张胜利李海军丁军平赵建宏袁凯时杨林廖涛邓永刚王燕妮刘东沈强柏晓峰杜永岗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