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平顶搭板,其具有水平的平顶板件,该平顶板件的边缘被构造用于与相同构形的其他平顶搭板配合接合,以形成该模块化的建筑单元内部的平顶表面。左连接臂附在平顶搭板的左边缘,右连接臂附在平顶搭板的右边缘。此外,左连接臂的尺寸被设定为装在相邻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上以形成将相邻平顶搭板彼此连接的连接处。进一步地,左连接臂设置有夹子,其在两个平顶搭板被接合在一起时在与其相邻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的下方延伸,从而一旦板件彼此接合并安装在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平顶内,以后遭受振动、颠簸等该夹子将会阻止平顶板件接合处的两连接臂意外地彼此分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平顶搭板
本技术涉及模块化的建筑结构,尤其涉及用于模块化的建筑单元内的模块化的平顶(天花板)搭板。
技术介绍
模块化的建筑单元为传统建筑物带来了重大利益。它们经常用作临时建筑物,避免了永久性建筑物的开支以及基础设施需求。它们也使得建筑过程变得容易并允许个性化服务变得容易。 在将模块化的建筑单元运输至建筑工地的过程中,这些单元通常以预制构件的形式在卡车或类似运输工具上运载。在车辆向建筑工地行驶的过程中,它们经常会遇到起伏不平的道路、凹坑以及类似的路面障碍,这导致运输车辆内的振动,这种振动又最终传递至被运输的模块化建筑单元上。由于许多模块化的建筑单元配备有沿它们的长边彼此接合的多个模块化的平顶搭板,那些振动可倾向于导致平顶搭板振动、弹跳并最后沿它们的长边彼此分离。在最好的情况下,需要建筑施工人员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以准备用于使用的模块化的建筑单元,且在最坏的情况下将导致对平顶搭板的永久性损坏而需要更换。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平顶搭板,其在例如模块化的建筑单元被运往建筑工地或其它地点时,或以其它方式会导致平顶搭板发生彼此相对移动的颠簸或振动时,阻止平顶件彼此间发生移位。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顶搭板结构,其具有长边轮廓,该长边轮廓将在模块化的建筑单元遭受振动、颠簸、或一般的外力时,阻止模块化建筑单元内的相邻平顶搭板间的不期望的分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平顶搭板,该平顶搭板具有水平的平顶板件,平顶板件的底面形成模块化的建筑单元内部的平顶表面。平顶搭板的顶面具有左边缘和右边缘。左连接臂被附至平顶搭板的左边缘,右连接臂被附至平顶搭板的右边缘。此外,左连接臂的尺寸被设定成装相邻的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上,以形成相邻平顶搭板彼此连接的连接处。进一步地,左连接臂设置有夹子,该夹子在两个平顶搭板接合在一起时在与其相邻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的下方延伸,从而一旦板件彼此接合并安装在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平顶内,以后遭受振动、颠簸等该夹具将会阻止平顶板件接合处的两连接臂意外地发生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平顶搭板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平顶搭板一侧边缘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平顶搭板上的左连接臂的透视图; 图4是图1的平顶搭板上的右连接臂的透视图; 图5是装了图1的平顶搭板的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图5的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一部分放大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用于模块化的建筑单元内的平顶(天花板)搭板10。平顶搭板10包括水平的平顶板件12,其具有顶面和底面。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底面形成了安装有平顶搭板10的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内部空间的平顶。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顶面又面向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房顶件。 水平的平顶板件12具有左边缘和右边缘。沿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左边缘自该平顶板件12向上延伸的是左连接臂20。同样地,沿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右边缘自该平顶板件12向上延伸的是右连接臂30。左连接臂20和右连接臂30中的每个被构造成将相邻的连接臂彼此接合,以提供相邻平顶搭板互连的连接处。更具体地,当两个平顶搭板10被彼此接合时,左连接臂的尺寸优选地被设定成能叠置并抵靠在右连接臂30的上边缘上。如本文中所用,“左边缘”和“右边缘”的使用仅是参考了附图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这样的边缘可以替代地设在本文中描述的一侧的相反侧上,只要它们是在每个平顶搭板连接处的被放在一起的两个不同的边缘即可。 参考图2单个平顶搭板10的侧视图以及图3的透视图,左连接臂20从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左边缘向上延伸。左连接臂20包括优选以直角方向自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左边缘向上延伸的竖直壁22、连接至竖直壁22的顶侧并与竖直壁22呈直角地沿远离水平的平顶板件的方向延伸的顶壁24,以及与顶壁24呈直角地自顶壁24向下延伸的外壁26。进一步地,设置有位于竖直壁22 (即与水平的平顶板件12相背的一侧)的外侧的至少一个,更优选地为多于一个的夹具28。夹具28优选地如此就位,以使得它大致位于竖直壁22的中央部位,并呈一定角度地从竖直壁22离开并朝向外壁26。例如,夹具28可以位于水平的平顶板件12上方的9毫米处,长度可以是11毫米,且可以27°的角度从竖直壁22离开出,而竖直壁22的整个高度尺寸为约30毫米。 如上所述,顶壁24从竖直壁22的顶部边缘伸出,且外壁26从顶壁24的外边缘向下延伸,从而在竖直壁22、顶壁24和外壁26之间形成了开放空间。右连接臂30的尺寸被设定成可容纳在该开放空间内,且其尺寸被设定成,当相邻两平顶搭板10被接合在一起时,在相邻平顶搭板10相接的右连接臂30和左连接臂20之间可获得至少一定的移动量。 更具体地,继续参见图2以及图4的透视图,右连接臂30从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右边缘向上延伸。右连接臂30包括优选以直角方向自水平的平顶板件12的右边缘向上延伸的竖直壁32、连接至竖直壁32的顶侧并与竖直壁32呈直角地沿远离水平的平顶板件方向延伸的顶壁34,以及与顶壁34呈直角地自顶壁34向下延伸的外壁36。在左连接臂20被放置在右连接臂30上时,竖直壁32的尺寸优选地设定为在右连接臂30的顶壁34与左连接臂20的顶壁24之间有至少1.5毫米的间隙。同样地,顶壁34的尺寸优选地被设定为,当左连接臂20被放置在右连接臂30上时,在右连接臂30的外壁36和左连接臂20的竖直壁22之间存在至少3毫米的间隙。这种间隔提供了一些机动能力,从而被接合的平顶搭板10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彼此分离开。但,当两个相邻的平顶搭板10被彼此接合,且一个平顶搭板10的左连接臂20叠置在相邻平顶搭板10的右连接臂30上时,外壁36将被布置成足够靠近第一个平顶搭板的竖直壁22,以使得至少位于这样的竖直壁22上的夹具28的顶部将延伸过相邻平顶搭板的外壁36。在这种配置中,当振动或冲击导致两相邻平顶搭板10相对彼此移动时,在第一个板件上的夹具28将与相邻板件上的外壁36接合以阻止它们的意外分离。 图5提供了模块化的建筑单元500的横截面视图,其中,上述构造的平顶搭板10被安装在这样的单元内。图6示出了被安装的平顶搭板10的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当平顶搭板10被安装在模块化的建筑单元500内时,平顶搭板10形成了建筑单元的内部空间的平顶表面,且可支撑就位于平顶搭板10和房顶件504之间的绝缘层502。照明安装装置506或其它平顶结构件可以有地从平顶搭板10悬挂下来,正如对于特定模块化建筑单元所预期的那样。 至此已充分陈述了优选的实施例。对作为本技术基本概念的一些修改、各种其它实施例以及对在本文中示出的和描述的实施例的一些变化和修改,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所述基本概念熟悉的情况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当理解,本技术可以以本文中所具体描述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方式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平顶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的平顶板件,其具有左边缘和右边缘;连接至所述左边缘的左连接臂,所述左连接臂形成为平顶搭板连接处的第一构件;以及连接至所述右边缘的右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形成为平顶搭板连接处的第二构件,所述右连接臂的尺寸被设定为装在所述左连接臂的周边内,其中,所述左连接臂被构造成,在第一个平顶搭板与第二个平顶搭板被接合在一起时,阻止所述第一个平顶搭板的左连接臂与相邻的第二个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的意外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模块化的建筑单元的平顶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平的平顶板件,其具有左边缘和右边缘; 连接至所述左边缘的左连接臂,所述左连接臂形成为平顶搭板连接处的第一构件;以及 连接至所述右边缘的右连接臂,所述右连接臂形成为平顶搭板连接处的第二构件,所述右连接臂的尺寸被设定为装在所述左连接臂的周边内, 其中,所述左连接臂被构造成,在第一个平顶搭板与第二个平顶搭板被接合在一起时,阻止所述第一个平顶搭板的左连接臂与相邻的第二个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的意外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顶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臂还包括至少一个夹子,其被设置为当两个平顶搭板被彼此接合在一起时与相邻的平顶搭板的右连接臂接合,以阻止被接合的平顶搭板间的意外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顶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臂还包括连接到所述水平的平顶板件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博汀,
申请(专利权)人:安捷思科全球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卢森堡;LU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