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邱金和专利>正文

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502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其包含一动力转轮组、一第一连动杆组、多个第二连动杆组及多个弹性连动件,第一连动杆组的一端与动力转轮组枢接并配合连动,第二连动杆组与第一连动杆组连动并进行往复动作,第二连动杆组于一侧处设置至少一发电元件,弹性连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动杆组及发电元件上,藉由上述结构,当动力转轮组动作时将会使第一连动杆组进行垂直直线方向作动,而第二连动杆组则进行单边上下摆动,使第一连动杆组及第二连动杆组为同向同步动作,同时弹性连动件将因上述动作产生形变,并将蓄积的形变弹性动能提供给发电元件进行使用产生动力,可广泛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动力产生装置,特别是指一种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故世界各国皆不断的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环境自然现象及方法来产生电力能量,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而上述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及环境条件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故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太阳能自然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需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少有存在,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 此外,上述运用环境自然现象的动力产生装置,其建置成本皆相当高昂,而因每一地区性的差异,即便使用同一种能源产生方式也不能完全套用,必须进一步的特制化,又因地球的自然环境会因时间改变,故此种运用环境自然现象来进行发电的装置,将可能会随着时间及外在因素改变而无法使用。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技术 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故,本技术 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产生动力,且设置场所将不会受到限制的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其泛用性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包含:一动力转轮组;一端与该动力转轮组枢接并配合连动的第一连动杆组;多个与该第一连动杆组连动并进行往复动作的第二连动杆组,第二连动杆组于一侧处设置至少一发电元件,当第一连动杆组进行垂直直线方向动作时,带动第二连动杆组进行单边上下摆动,第二连动杆组与第一连动杆组为同向同步动作;多个弹性连动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动杆组及发电元件上。 所述动力转轮组、第一连动杆组及第二连动杆组结合设置于一主体上,主体内设置一框座,框座于内活动设置有一配重件,动力转轮组设于主体上方,第一连动杆组的两端分别枢设于动力转轮组及配重件上,进行垂直方向动作,第二连动杆组一端枢接于主体的一侧处,第二连动杆组的中段处由第一连动杆组进行支撑,使第二连动杆组进行水平方向的单边摆动。 所述配重件与主体之间设置至少一提供缓冲效果的弹性缓冲件,第二连动杆组于背离与主体枢接的一端处设置有一强化摆动效果的重块,第二连动杆组于邻近重块处设有一弹性复归件,该弹性复归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动杆组及主体上,强化摆动复归效果,第一连动杆组及第二连动杆组之间设置一提供复归缓冲功效的弹性平衡件。 所述动力转轮组包含一动力马达及一转轮,转轮供第一连动杆组的一端枢设,动力马达将带动该转轮转动,转轮于背离第一连动杆组的一端处嵌设一重物。 所述主体于一侧处设置一异常状态感知器,该异常状态感知器与动力转轮组连动并控制其启闭。 所述异常状态感知器包含一温度感测单元、一火警感测单元及一地震感测单元。 所述主体于一侧处设置一感测整体发电量及用电量的电力状态感知器。 所述动力转轮组与一远端控制装置进行电性连接并控制其启闭动作。 所述发电元件连接一用以储蓄所产生电力或选择性进行电力回充的蓄电单元。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由动力转轮组提供动力,来连动第一连动杆组进行垂直直线方向作动,并同步带动第二连动杆组进行单边上下摆动,由这样的结构及动作方式将反复的使弹性连动件产生形变,让蓄积的形变弹性动能提供给发电元件使用来产生动力,藉由上述技术,可针对现有运用环境自然现象的动力产生装置所存在的受限地区性及环境条件、建置成本高昂及外在因素改变将无法使用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产生动力且泛用性广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方块图; 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动力产生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动力产生的动作示意图(二); 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动力产生的动作示意图(三); 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动力产生的动作示意图(四); 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发生异常状态的对应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远端控制的操作示意图。 其中: 动力转轮组I动力马达11 转轮12重物13 蓄电单元14第一连动杆组2 第二连动杆组3发电元件4 弹性连动件5主体6 框座61配重件62 弹性缓冲件63重块64 弹性复归件65弹性平衡件66 异常状态感知器7温度感测单元71 火警感测单元72地震感测单元73 电力状态感知器8远端控制装置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包括: 一动力转轮组I ; 一端与动力转轮组I枢接并配合连动的第一连动杆组2 ; 多个与第一连动杆组2连动并进行往复动作的第二连动杆组3,第二连动杆组3于一侧处设置至少一发电元件4 ;及 多个弹性连动件5,弹性连动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动杆组2及发电元件4上,而弹性连动件5将蓄积的形变弹性动能提供给发电元件4进行使用。 上述动力转轮组1、第一连动杆组2及第二连动杆组3结合设置于一主体6上,该主体6内设置一框座61,且框座61于内活动设置有一配重件62,动力转轮组I设于主体6的上方,且第一连动杆组2的两端分别枢设于动力转轮组I及配重件62上,进行垂直方向的动作,而第二连动杆组3 —端枢接于主体6的一侧处,第二连动杆组3的中段处由第一连动杆组2进行支撑,使第二连动杆组3进行水平方向的单边摆动。 上述配重件62与主体6之间设置至少一提供缓冲效果的弹性缓冲件63,第二连动杆组3于背离与主体6枢接的一端处设置有一强化摆动效果的重块64,第二连动杆组3于邻近重块64处设有一弹性复归件65,弹性复归件65的两端处分别连接于第二连动杆组3及主体6上并强化摆动复归效果,第一连动杆组2及第二连动杆组3之间设置一提供复归缓冲功效的弹性平衡件66。 上述动力转轮组I包含一动力马达11及一转轮12,转轮12供第一连动杆组2的一端枢设,而动力马达11将带动转轮12转动,该转轮12于背离第一连动杆组2的一端处嵌设一重物13。 上述主体6于一侧处设置一异常状态感知器7,该异常状态感知器7与动力转轮组I连动并控制其启闭,异常状态感知器7包含一温度感测单元71、一火警感测单元72及一地震感测单元73。 上述主体6于一侧处设置一感测整体发电量及用电量的电力状态感知器8,而动力转轮组I与一远端控制装置9进行电性连接并控制其启闭动作,发电元件4连接一蓄电单元14,用以储蓄所产生的电力或选择性进行电力回充。 藉由上述结构说明,可了解本案之的结构,搭配下述于动作时的说明,可了解其结构所达的优点。 请参考图3至图6,为本技术动力产生结构动作一个周期的示意说明;于整个动力产生过程中,动力转轮组I将会全程动作,而第一连动杆组2及第二连动杆组3将会持续往复的动作,让发电元件4进行发电;于图3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动力转轮组;一端与该动力转轮组枢接并配合连动的第一连动杆组; 多个与该第一连动杆组连动并进行往复动作的第二连动杆组,第二连动杆组于一侧处设置至少一发电元件,当第一连动杆组进行垂直直线方向动作时,带动第二连动杆组进行单边上下摆动,第二连动杆组与第一连动杆组为同向同步动作;多个弹性连动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动杆组及发电元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动力转轮组; 一端与该动力转轮组枢接并配合连动的第一连动杆组; 多个与该第一连动杆组连动并进行往复动作的第二连动杆组,第二连动杆组于一侧处设置至少一发电元件,当第一连动杆组进行垂直直线方向动作时,带动第二连动杆组进行单边上下摆动,第二连动杆组与第一连动杆组为同向同步动作; 多个弹性连动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动杆组及发电元件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转轮组、第一连动杆组及第二连动杆组结合设置于一主体上,主体内设置一框座,框座于内活动设置有一配重件,动力转轮组设于主体上方,第一连动杆组的两端分别枢设于动力转轮组及配重件上,进行垂直方向动作,第二连动杆组一端枢接于主体的一侧处,第二连动杆组的中段处由第一连动杆组进行支撑,使第二连动杆组进行水平方向的单边摆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杆式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与主体之间设置至少一提供缓冲效果的弹性缓冲件,第二连动杆组于背离与主体枢接的一端处设置有一强化摆动效果的重块,第二连动杆组于邻近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金和
申请(专利权)人:邱金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