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4608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8 1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铰链和车辆,其中铰链包括铰链上支架和铰链下支架,以及与该铰链上支架和铰链下支架形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转动页板和第二转动页板,第二转动页板位于第一转动页板的后方,在铰链上支架相对于铰链下支架向后转动时,第一转动页板和第二转动页板分别相对于铰链下支架向前转动,在铰链上支架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第二转动页板抵顶在设置于铰链下支架上的限位结构上,在极限位置,铰链上支架至少转动到能够与第二转动页板共线。因此,相比现有技术中不能实现二者共线的铰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铰链能够在同等尺寸的情况下,实现铰链上支架相对于铰链下支架更大角度的翻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铰接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铰链和使用该铰链的车辆,尤其是一种将机盖铰接在车身上的机盖铰链。 
技术介绍
铰链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将两部件相互铰接。其中在车辆领域中,需要铰接的部件有很多,例如用于将覆盖发动机的机盖铰接在车身上的机盖铰链。其中由于空间受限,铰链能否在较为狭小的空间内发挥较大的转动角度是其重要的性能标准。尤其是在车辆中通常的安装空间均不大。例如,国内现有的皮卡车型由于其翼子板安装面高度、机盖形状,前挡风玻璃位置的限制,因此,提供给机盖铰链的安装空间有限,尤其是由于机盖铰链通常需要形成为四连杆结构,以使得机盖安装预定轨迹翻转和移动。因此对安装空间的要求更为苛刻,布置较为困难。 如图1所示,市场上的四连杆机盖铰链通常包括通过第一转动页板4和第二转动页板4铰接在一起的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其中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分别连接机盖和车身,从而通过四连杆机构的特性完成机盖安装运动轨迹的翻转和移动。其中在铰链上支架1向后翻转到极限位置时,通过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到铰链下支架2上的限位结构21上实现对整体铰链的限位。其中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四连杆机盖铰链由于其限位结构21设置位置较高,当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到限位结构21上时,铰链上支架1还未向后翻转到与第二转动页板4共线,因此造成开启角度较小。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较大翻转角度的四连杆铰链具有积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铰链,该铰链能够实现较大角度的翻转。 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使用本技术提供的铰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铰链,包括铰链上支架和铰链下支架,以及与该铰链上支架和铰链下支架形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转动页板和第二转动页板,所述第二转动页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页板的后方,在所述铰链上支架相对于所述铰链下支架向后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页板和所述第二转动页板分别相对于所述铰链下支架向前转动,在所述铰链上支架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页板抵顶在设置于所述铰链下支架上的限位结构上,在所述极限位置,所述铰链上支架至少转动到能够与所述第二转动页板共线。 优选地,所述铰链上支架上设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所述铰链下支架上设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所述第一转动页板铰接在所述第一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之间,所述第二转动页板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页板抵顶所述限位结构的抵顶点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连线的中点,并且所述限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之间并且不高于所述第四铰接点的高度。 优选地,在初始位置,所述铰链上支架和铰链下支架平行,并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后方,所述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第四铰接点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一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之间。 优选地,在所述极限位置,所述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所述第四铰接点共线。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一体成型在所述铰链下支架上的止挡槽,所述第二转动页板形成为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包括与所述第四铰接点共面的第一段、与所述第二铰接点共面的第二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的台阶过渡段,在所述极限位置,该台阶过渡段抵顶在所述止挡槽上。 优选地,所述四连杆机构通过销轴铰接,该销轴与所述第一转动页板和第二转动页板之间分别设置有钢背衬套。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页板的板面上一体成型有向一侧凸出的加强部。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技术提供的铰链。 优选地,所述铰链为将车辆的机盖铰接在车身上的机盖铰链。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当第二转动页板抵顶限位结构时,向后转动的铰链上支架能够至少与向前转动的第二转动页板共线,因此,相比现有技术中不能实现二者共线的铰链,本技术提供的铰链能够在同等尺寸的情况下,实现铰链上支架相对于铰链下支架更大角度的翻转。 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车辆机盖铰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机盖铰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转动页板的立体结构示意 图; 图4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机盖铰链在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机盖铰链在中间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机盖铰链在极限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铰链上支架       2      铰链下支架 3           第一转动页板     4      第二转动页板 5           销轴             6      钢背衬套 21          限位结构         41     第一段 42          第二段           43     台阶过渡段 31          加强部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是本技术提供的铰链作为机盖铰链正常使用时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4至图6的图面方向。“前、后”则是以机盖为前机盖并向后翻转为实施例说明的,具体地,可参考图4至图的图面方向,其中左侧为前,右侧为后。这些方位词只用于说明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如图2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铰链,该铰链包括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以及与该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形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转动页板3和第二转动页板4,即本技术提供的铰链为四连杆铰链,其可以用于车辆中将机盖铰接在车身上,对于其他应用领域本技术不做限制。 具体地,第二转动页板4位于第一转动页板3的后方,在需要铰链打开时,需要铰链上支架1相对于铰链下支架2向后转动,此时第一转动页板3和第二转动页板4分别相对于铰链下支架2向前转动,并且可以设计第二转动页板4短于第一转动页板3以方便铰链上支架1的向后转动。并且为了对四连杆机构进行限位,在铰链上支架1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在设置于铰链下支架2的限位结构21上,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在极限位置,铰链上支架1至少转动到能够与第二转动页板4共线。这样,由于当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限位结构21时,向后转动的铰链上支架1能够至少与向前转动的第二转动页板4共线,此处所说的“至少”的含义在于,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链,包括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以及与该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形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转动页板(3)和第二转动页板(4),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位于所述第一转动页板(3)的后方,在所述铰链上支架(1)相对于所述铰链下支架(2)向后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页板(3)和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分别相对于所述铰链下支架(2)向前转动,在所述铰链上支架(1)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在设置于所述铰链下支架(2)上的限位结构(21)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限位置,所述铰链上支架(1)至少转动到能够与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共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包括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以及与该铰链上支架(1)和铰链下支架(2)形成四连杆机构的第一转动页板(3)和第二转动页板(4),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位于所述第一转动页板(3)的后方,在所述铰链上支架(1)相对于所述铰链下支架(2)向后转动时,所述第一转动页板(3)和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分别相对于所述铰链下支架(2)向前转动,在所述铰链上支架(1)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在设置于所述铰链下支架(2)上的限位结构(21)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极限位置,所述铰链上支架(1)至少转动到能够与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上支架(1)上设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一铰接点(A)和第二铰接点(B),所述铰链下支架(2)上设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三铰接点(C)和第四铰接点(D),所述第一转动页板(3)铰接在所述第一铰接点(A)和第三铰接点(C)之间,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铰接在所述第二铰接点(B)和第四铰接点(D)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页板(4)抵顶所述限位结构(21)的抵顶点(E)位于所述第二铰接点(B)和所述第四铰接点(D)之间连线的中点,并且所述限位结构(21)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C)和第四铰接点(D)之间并且不高于所述第四铰接点(D)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晓丹何国志吴洁新李亚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