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3917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2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第一套筒一端的端部外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第一凸起,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第二凸起,第二套筒插装在第一套筒内,该第二套筒上的环形凹槽与第二凸起配合,螺杆依次穿过第二套筒和第一套筒,并与第二套筒的内壁螺纹配合。使用时,将第一套筒设置有第一凸起一端插入到装有换挡活塞缸套的壳体内,夹紧第二套筒使第一凸起卡紧换挡活塞缸套底部,旋转螺杆,直至将换挡活塞缸套顶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轻易将换挡活塞缸套从壳体中拉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变速箱配件拆装工具领域,特别是一种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
技术介绍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箱(简称DCT)的换挡和离合器操作是通过一集成电子系统和液压系统的机械电子模块(简称HCU)来实现的,八个档位的换挡操作是通过八个液压缸和四个独立换挡拨叉完成的。当车载电脑(简称TCU)将换挡信号传递给HCU时,HCU上的选档电磁阀和换挡电磁阀会打开到需要换挡位的位置,液压油就会通过油道进入对应档位的液压缸,通过油压驱动换挡活塞推动拨叉,完成换挡。因换挡活塞和拨叉直线轴承部分都是在液压缸内进行往复运动,不可直接和壳体内壁接触,所以在液压缸内壁增加光滑、耐磨的换挡活塞缸套,以此来保证换挡活塞和拨叉的平稳运动。 在变速箱生产线调试阶段,因需要不断地装机验证生产线的稳定性,从而需要大批的样件,其中部分容易拆卸的样件可以反复利用,但换挡活塞缸套与壳体之间是过盈配合,靠压力机以13KN的压力压入壳体,标准工具无法将缸套拉出,每次装机都需要新的壳体和缸套,大大的浪费了资源,增加了调试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轻易将换挡活塞缸套从壳体拉出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包括: 第一套筒,其一端呈圆锥状,另一端呈圆柱状,该第一套筒圆锥端的端部外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套筒圆柱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第二凸起; 第二套筒,其插装在所述第一套筒的圆柱端内,该第二套筒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 螺杆,其与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第一套筒。 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筒圆柱端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端部向内夹紧的夹紧机构。[0011 ] 优选地,所述夹紧机构包括: 第一圆环,其套装在所述第一套筒圆柱端的端部,该第一圆环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圆环的轴线垂直; 螺栓,其设置在所述螺纹孔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筒外端面上、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第二圆环,其套装在所述第一套筒外端面上、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第二圆环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端面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外端面上的环形第三凸起,所述第二圆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凸起的端面贴合,所述第二圆环位于所述第一圆环和所述第三凸起之间。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 环形卡扣,其套装在所述第一套筒的外端面上、位于所述第一圆环和所述第二圆环之间,所述第二圆环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卡扣的端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筒的圆锥端的锥度为2°。 优选地,所述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套筒的下端,所述第二套筒内壁上、与所述环形凹槽向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螺杆与该内螺纹相配合,所述第二套筒上端的内壁与所述螺杆之间设置有间隙。 本专利技术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第一套筒一端的端部外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第一凸起,另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第二凸起,第二套筒插装在第一套筒内,该第二套筒上的环形凹槽与第二凸起配合,螺杆依次穿过第二套筒和第一套筒,并与第二套筒的内壁螺纹配合。使用时,将第一套筒设置有第一凸起一端插入到装有换挡活塞缸套的壳体内,夹紧第二套筒使第一凸起卡紧换挡活塞缸套底部,旋转螺杆,直至将换挡活塞缸套顶出。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可轻易将换挡活塞缸套从壳体中拉出。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在变速箱生产线调试过程中,利用本专利技术可对换挡活塞缸套进行反复拆装,大大降低了生产线调试中对样件需求的数量,并可让操作人员反复进行拆装机练习,达到熟悉设备的目的,从而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因人员操作失误或因工件自身的问题,对缸套压装不合格的工件可很快进行返修,降低了工件的报废率,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的使用状态剖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中第一套筒的剖面图。 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为:1第一套筒、Ia第一凸起、Ib第二凸起、Ic第三凸起、2第二套筒、3螺杆、4第一圆环、5螺栓、6第二圆环、7环形卡扣、8活塞缸套、9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包括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和螺杆3。其中第一套筒I的材料为是40Cr,活塞缸套材料是合金结构钢GCrl5,40Cr和GCrl5物理和化学性能基本相近,都有较高的强度和表面硬度,并具有耐磨性,在使用过程中,既可以保证辅具不受损坏,又可以增加辅具的使用寿命。如图2所示,第一套筒I的一端呈圆锥状,另一端呈圆柱状,该第一套筒I圆锥端的端部外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第一凸起la,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第二凸起lb。第二套筒2插装在第一套筒I的圆柱端内,该第二套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Ib相配合的环形凹槽。螺杆3与第二套筒2的内壁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过第二套筒2和第一套筒I。 为了便于装配,该第一套筒I由沿中心轴线对称的两部分拼接而成,圆锥端的锥度为优选为2°,如此结构,第二套筒2才相对容易装配到第一套筒I内,且第一套筒I更加容易从换挡活塞缸套穿过。 为了便于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向内收缩,使第一套筒I上的第一凸起Ia张开,优选地,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端部向内夹紧的夹紧机构。如图2所示,该夹紧机构包括第一圆环4和螺栓5,第一圆环4套装在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该第一圆环4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的轴线与第一圆环4的轴线垂直,螺栓5设置在螺纹孔内。除此之外,夹紧机构也可以采用类似管卡的结构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如果向内收缩过于严重,第二套筒2上的环形凹槽和第一套筒I内的第二凸起Ib之间的张紧力过大,造成第一套筒I的变形和第二套筒2的断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优选地,第一套筒I外端面上、与第二凸起Ib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第二圆环6、环形卡扣7、设置在第一套筒I外端面上的环形第三凸起lc。其中,第二圆环6其套装在第一套筒I外端面上、与第二凸起Ib相对应的位置处。进一步优选地,第二圆环6与第一套筒I的外端面间隙配合,这一间隙为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向内收缩,第二凸起Ib向外扩张提供了容置空间,从而才使得第一凸起Ia张开。为了防止第二圆环6在第一套筒I的外端面上沿轴向窜动,优选地,在第一套筒I外端面上设置环形第三凸起lc,该第三凸起Ic与第一套筒I连成一体。第二圆环6的一端与第三凸起Ic的端面贴合,第二圆环6位于第一圆环4和第三凸起Ic之间,并将环形卡扣7套装在第一套筒I的外端面上、位于第一圆环4和第二圆环6之间,第二圆环6的另一端与环形卡扣7的端面贴合。环形卡扣7和第三凸起Ic对第二圆环6起到了轴向限位作用,防止了该第二圆环6发生窜动。考虑到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在使用时,第二圆环6会发生微小膨胀,出现该第二圆环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1),其一端呈圆锥状,另一端呈圆柱状,该第一套筒(1)圆锥端的端部外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第一凸起(1a),所述第一套筒(1)圆柱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第二凸起(1b);第二套筒(2),其插装在所述第一套筒(1)的圆柱端内,该第二套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1b)相配合的环形凹槽;螺杆(3),其与所述第二套筒(1)的内壁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2)和所述第一套筒(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套筒(I),其一端呈圆锥状,另一端呈圆柱状,该第一套筒(I)圆锥端的端部外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第一凸起(la),所述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第二凸起(Ib); 第二套筒(2),其插装在所述第一套筒(I)的圆柱端内,该第二套筒(2)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起(Ib)相配合的环形凹槽; 螺杆(3),其与所述第二套筒(I)的内壁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2)和所述第一套筒(I)。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端部向内夹紧的夹紧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包括: 第一圆环(4),其套装在所述第一套筒(I)圆柱端的端部,该第一圆环(4)的外壁上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圆环(4)的轴线垂直; 螺栓(5),其设置在所述螺纹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I)外端面上、与所述第二凸起(Ib)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挡活塞缸套拉出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本堂朱奇林吴成龙赵贺金曹金贵付东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