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2347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能够对落座乘员的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不论侧面碰撞的形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良好约束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肩气囊部(36)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被配置于主气囊部(26)的上方。该肩气囊部(36)与主气囊部(26)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较小,从而主气囊部(26)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上臂部(A)通过与该面的滑动接触而被上推。而且,即使在落座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肩气囊部(36)而对肩部(S)进行约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获得一种能够对落座乘员的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不论侧面碰撞的形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良好约束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肩气囊部(36)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被配置于主气囊部(26)的上方。该肩气囊部(36)与主气囊部(26)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较小,从而主气囊部(26)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上臂部(A)通过与该面的滑动接触而被上推。而且,即使在落座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肩气囊部(36)而对肩部(S)进行约束。【专利说明】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具备后侧管气囊部和前侧管气囊部,所述后侧管气囊部在膨胀展开时,在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于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前侧管气囊部位于与该后侧管气囊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相比靠车辆前方侧,并于上下方向上延伸。后侧管气囊部的上部被设为肩约束部,所述肩约束部位于落座乘员的肩部侧方并对肩部进行约束,前侧管气囊的上边缘被设为臂支承部,所述臂支承部处于与肩约束部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低于落座乘员的腋部的位置、并且供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搁放。 S卩,在该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利用肩约束部来对耐性较高的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使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放置于臂支承部上,从而对上臂部介于耐性较低的落座乘员的胸部和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20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侧面碰撞的形式为所谓斜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落座乘员有时会向车辆斜前方进行惯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即,落座乘员的肩部从肩约束部上脱离,从而落座乘员的肩部的约束未持续至碰撞后半程。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对落座乘员的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并且不论侧面碰撞的形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而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良好地约束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上,并在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通过使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被供给到内部从而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肩气囊部与位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侧方的主气囊部,通过使所述肩气囊部与所述主气囊部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较小,从而使所述主气囊部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另外,在第一方式中,落座乘员与侧面安全气囊的位置关系例如根据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WorldSID)与侧面安全气囊的位置关系而被设定。 在第一方式中,当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并且气体被供给到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由此,侧面安全气囊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该侧面安全气囊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肩气囊部、和位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侧方的主气囊部,并且,肩气囊部与主气囊部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膨胀厚度)被设定得较小。由此,在上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主气囊部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和落座乘员之间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从而使上述倾斜或弯曲的面与落座乘员的上臂部产生滑动接触,进而产生将上臂部向上方上推的力。其结果为,上臂部被向主气囊部的上方上推,从而通过肩气囊部而被约束。由此,能够对上臂部介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 而且,肩气囊部如前文所述那样地以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朝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膨胀展开。因此,即使在例如侧面碰撞的形式为斜侧面碰撞并且落座乘员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落座乘员的肩部不从肩气囊部上脱离。由此,不论侧面碰撞的形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而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良好地约束。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主气囊部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 在第二方式中,能够通过主气囊部所具备的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而以沿着该弯曲从前后进行覆盖的方式对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侧面进行约束。由此,能够使胸部以及腹部与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稳定。 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肩气囊部与所述主气囊部通过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系绳或缝制部而被划分,并且,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形成为,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肩气囊部与所述主气囊部的边界位于与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的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相比靠下方侧、且与落座乘员的腋部相比靠上方侧的位置。 另外,上述“肩部的中心”的位置被设为,例如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的肩部上所设置的螺栓的中心(轴心)的位置。此外,上述“腋部”的位置被设为,例如在使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的上臂部水平地向车辆前方延伸时的、上臂部的后端部(肩部)的下端的位置。 在第三方式中,由于在肩气囊部与主气囊部的边界上设定有对肩气囊部与主气囊部进行划分的系绳或缝制部,因此在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在上述边界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由此,能够使主气囊部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较大程度地倾斜或弯曲。而且,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上述边界位于与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的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相比靠下方侧、且与落座乘员的腋部相比靠上方侧的位置。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与落座乘员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从而使肩部的侧面的下侧部分与上述倾斜或弯曲的面滑动接触,进而产生将肩部向上方上推的力。由此,由于能够将肩部上推,因此能够促进上臂部的上推。 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通过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系绳或缝制部而被划分,并且,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形成为,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前气囊部和所述后气囊部的边界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对置。 在第四方式中,由于在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边界上设定有将主气囊部划分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系绳或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上,并在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通过使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被供给到内部从而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肩气囊部与位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以及腹部的侧方的主气囊部,通过使所述肩气囊部与所述主气囊部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较小,从而使所述主气囊部的上端侧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重希福岛聪田中忍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