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从义专利>正文

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1919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属动力设备,车辆冲击力使动力液压缸活塞运动,油液压入蓄能器,再由阀门控制进入执行液压缸,推动活塞从左至右并经与活塞杆连接的曲轴对外作功,最后油液经回油软管,单油阀回流至动力液压缸,下一周期中,动力液压缸压出的油液由阀门控制进入执行液压缸,推动活塞从右至左运动对外作功。其功能是将车辆行驶冲击能转换为有用的转动式机械能。(*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冲击能助力器本技术涉及动力设备,尤其是将车辆冲击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液压式动力设备制造领域。现有的陆地交通车辆如汽车、摩托车等依靠内燃机为动力设备。对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路面接触所发生的冲击力,一般将其视作无用而有害的外力,采用减振器予以减轻或抵消其影响。未见有将该冲击力转换为车辆有用功的报道。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它能将有害的车辆冲击力转换为车辆有用功。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一种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包括蓄能器;还包括其活塞杆顶部与车身大梁扁担簧连接的动力液压缸:其出液口经油管与蓄能器连通,该油管上设有单向阀;还包括执行液压缸:蓄能器分别经两油管与执行液压缸活塞的右止点以右及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上述两油管上分别设有阀门V1、V2,执行液压缸活塞右止点以右部位顺次连接与阀门V2同时启闭的阀门V4、回油软管、单向阀后与动力液压缸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顺次连接与阀门V1同时启闭且与阀门V2呈相反启闭状态的阀门V3、回油软管、单向阀后与动力液压缸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曲轴连接。从上述技术方案可见,车辆如汽车行驶中所产生的周期性的冲击力,使车身大梁扁担簧受力发生周期性的弯曲,伸张(复位),再弯曲,再伸张的运动,当扁担簧弯曲变形时,与扁担簧连接的动力液压缸的活塞杆随之受力从初始方向开始运动,活塞将油液压入蓄能器,此时阀门V2、V4关闭,V1、V3开启,油液再经阀门V1进入执行液压缸,推动其活塞向活塞左止点方向运动,并经曲轴将活塞的直线运动变为转动扭矩,由于活塞的运动,油液经阀门V3,从执行液压缸流出,进入回油软管,再经一单向阀,返回动力液压缸(此时动力液压缸的活塞杆由于扁担簧的复位而向初始方向运动,并返回到初始位置),完成一个运动周期(对动力液压缸而言),下一周期中,外界冲击力使扁担簧再一次弯曲,动力液压缸活塞,再一次压出油液,油液经蓄能器以及阀门V2(此周期中,阀门V1、V3关闭,V2、V4开启)进入执行液压缸,使其活塞作反方向的回程运动,执行液压缸中油液最后经阀门V4,回-->油软管7b,单向阀返回进入动力液压缸。在上述动力液压缸活塞的两个周期行程中,执行液压缸活塞完成一个往返行程,整个过程的实质是将车辆行驶的冲击力通过本液压系统转换为活塞运动的机械功,最终转换为曲轴的转动力。再经过一定方式,如经一无极变速装置与车辆驱动系统连接,即可实现将车辆行驶冲击能变为车辆行驶辅助的驱动力。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加以详细说明。图1是本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图2是本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液压系统原理图。图3是图2所示曲轴的立体示意图。图4、图5分别为图2所示曲轴上安装的凸轮及其推杆的示意图。图6是本新型的安装示意图。图1示出,动力液压缸1为单杆活塞式,其出液口经油管与蓄能器3(也是油箱)连通,该油管上设有单向阀V0,执行液压缸4也是单杆活塞式,蓄能器3分别经油管6a、7a与执行液压缸4活塞5的右止点以右及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油管6a、7a上分别设有阀门V1、V2,执行液压缸活塞右止点以右部位顺次连接阀门V4,回油软管7b、单向阀V5后与动力液压缸活塞运动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顺次连接阀门V3、回油软管6b、单向阀V6后与动力液压缸活塞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曲轴10连接(参见图2、图3),将活塞杆的直线往返运动转换为转动能输出。参见图6,使用时,动力液压缸1取代车辆现有的减振器,安装在车轮14和车身大梁扁担簧15之间。车辆行驶冲击力作用在活塞杆2a上,活塞2向左(图6中实际是向下)运动,此时阀门V1、V2开启,V3、V4关闭,油液从动力液压缸出来,流经蓄能器,经阀门V1进入执行液压缸,并推动活塞与向左运动,执行液压缸中油液经阀门V3流出,再往回油软管6b(界于V3和V6之间)单向阀V6进入动力液压缸(此时,由于车身大梁扁担簧的回位作用力,活塞2已由活塞左止点位置向右止点位置复位);下一个周期中,外来冲击力使活塞2向左运动,油液经蓄能器,阀门V2进入执行液压缸(此时阀门V2、V4开启,V1、V3关闭),推动活塞5向左运动,执行液压缸中油液经阀门V4、回油软管7b(界于V4和V5之间)、单门阀V5进入动力液压缸,此时活塞2完成两个周期的往复运动,活塞5完成1个周期的往复运动。最终将外来冲击力经本液压装置转换为转动形式的机械能输出。参见图4,阀门V1-V4可采用蝶阀,在曲轴10设主动齿轮11,-->与之啮合的从动齿轮12的轴上固定4个凸轮12a、12b、12c、12d),与凸轮配合的4根推杆13分别与阀门V1-V4的蝶板连接,阀门V1、V3所对应的凸轮12a、12c固定在凸轮轴的同一相位上(即两凸轮的中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阀门V2、V4所对应的凸轮12b、12d固定在凸轮12a、12c相反的相位上(即凸轮中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者之间相差180°),回油软管6b、7b采用具有一定膨胀性的塑胶管,与硬管相比,具有储油量大,管内不会出现真空,寿命长的优点。在图1所示装置为两套并列设置情况下,两套的蓄能器3相连通(实质上可以是一个蓄能器),两套回油软管6b相互连通,两套回油软管7b相互连通,两个执行液压缸的两根活塞杆8、9(图3)以90度相位差(曲轴的曲柄8a、9a的轴线夹角为90度,以防止回车)方式连接在曲轴10上。上述两套并列设置,其实质上可以看成是两个动力液压缸,1个蓄能器,两个执行液压缸的组合方式。这种较好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扩展为:如图2所示的两个执行液压缸、1个蓄能器、4个动力液压缸的组合方案(图2方案可以看作是:由图1的两套并列组合基础上,再增加两个动力液压缸,所有液压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均与图1方案中的保持一致)。图2中,4个动力液压缸I、II、III、IV的出液口分别经单向阀与蓄能器3a连通,回油软管6c(阀门V3b与单向阀V5b和V6b的连接点之间)、6d(阀门V3a与单向阀V5a和V6b的连接点之间)经软管8c(介于油路点A、B之间)连通(相当于图1中回油软管6b),分别经4个单向阀V5a、V6a、V5b、V6b与4个动力液压缸相连通;另一回油软管(图2中未画出)与油软管6c、6d的连接方式完全一样,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它是将阀门V4a、V4b(而不是V3a、V3b)分别通过另外四个单向阀与4个动力液压缸相连通。工作原理如下:安装在4个车轮位置的4个动力液压缸受外来冲击力,活塞向左运动,经油液进入蓄能器3a,再经阀门V1a、V1b(此时阀门V1a、V3a以及V1b、V3b开启,阀门V2a、V4a、V2b、V4b关闭)进入执行液压缸V、VI推动活塞向左运动,缸内油液经阀门V3a、V3b进入回油软管6c、6d,再分别经单向阀V5a、V6a、V5b、V6b分别进入动力液压缸I-IV(此时4个动力液压缸内活塞由于受车身大梁扁担簧复位力而回到左边初始位置即左止点)完成一个周期行程。下一周期中,动力液压缸内活塞从左向右运动,阀V1a、V3a、V1b、V3b关闭,V2a、V4a、V2b、V2b开启,执行液压缸活塞从左向右运动,最后油液经阀门V4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器(3);还包括其活塞杆顶部与车身大梁扁担簧连接的动力液压缸(1):其出液口经油管与蓄能器(3)连通,该油管上设有单向阀(V↓[0]);还包括执行液压缸(4):蓄能器(3)分别经油管(6a、7a)与执行液压缸(4)活塞的右止点以右及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油管(6a、7a)上分别设有阀门(V↓[1]、V↓[2]),执行液压缸(4)活塞右止点以右部位顺次连接与阀门(V↓[2])同时启闭的阀门(V↓[4])、回油软管(7b)、单向阀(V↓[5])后与动力液压缸(1)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4)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顺次连接与阀门(V↓[1])同时启闭且与阀门(V↓[2])呈相反启闭状态的阀门(V↓[3])、回油软管(6b)、单向阀(V↓[6])后与动力液压缸(1)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4)的活塞杆与曲轴(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器(3);还包括其活塞杆顶部与车身大梁扁担簧连接的动力液压缸(1):其出液口经油管与蓄能器(3)连通,该油管上设有单向阀(V0);还包括执行液压缸(4):蓄能器(3)分别经油管(6a、7a)与执行液压缸(4)活塞的右止点以右及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油管(6a、7a)上分别设有阀门(V1、V2),执行液压缸(4)活塞右止点以右部位顺次连接与阀门(V2)同时启闭的阀门(V4)、回油软管(7b)、单向阀(V5)后与动力液压缸(1)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4)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顺次连接与阀门(V1)同时启闭且与阀门(V2)呈相反启闭状态的阀门(V3)、回油软管(6b)、单向阀(V6)后与动力液压缸(1)活塞的左止点以左部位连通;执行液压缸(4)的活塞杆与曲轴(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冲击能助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V1、V2、V3、V4)均为蝶阀;所述曲轴(10)上设有主动齿轮(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从义
申请(专利权)人:张从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