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96305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书装置,包含一外部透光板、一电泳显示面板、一导光板、一第一透光胶层、一第二透光胶层与一光源。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与一反射面,出光面相对该反射面,且反射面具有一光学微结构图案。第一透光胶层直接介于外部透光板与该出光面之间,且连结外部透光板与出光面。第二透光胶层直接介于电泳显示面板与反射面之间,且连结电泳显示面板与反射面。光源包含一电路板、一吸光层与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弥补了现有的发光产品的导光板出光面靠近光源处产生多个非预期亮点的不足,具有减缓了导光板的出光面所产生的非预期亮点的强度、提升导光板的反射面朝出光面提供光线的正向出光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书装置,包含一外部透光板、一电泳显示面板、一导光板、一第一透光胶层、一第二透光胶层与一光源。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与一反射面,出光面相对该反射面,且反射面具有一光学微结构图案。第一透光胶层直接介于外部透光板与该出光面之间,且连结外部透光板与出光面。第二透光胶层直接介于电泳显示面板与反射面之间,且连结电泳显示面板与反射面。光源包含一电路板、一吸光层与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本技术弥补了现有的发光产品的导光板出光面靠近光源处产生多个非预期亮点的不足,具有减缓了导光板的出光面所产生的非预期亮点的强度、提升导光板的反射面朝出光面提供光线的正向出光量的优点。【专利说明】电子书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子书装置的显示屏幕。
技术介绍
出光模组(如前光或背光模组)依光源位置分为“侧光式”及“直下式”的设计,其中“侧光式”的设计将光源(如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导光板侧边,再利用导光板控制光束行进方向,以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随着现代趋势的需求及限制,许多发光产品朝向短小轻薄的外型发展,使得发光产品内的出光模组也逐渐朝向薄型化而缩小导光板的厚度,导光板甚至薄化至其入光面小于光源(如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范围,反而导致导光板的入光面无法有效接收光源的全部出光,进而造成导光板出光面靠近光源处产生多个非预期亮点(hot spot),不仅无助于显示光源的提升,也降低产品的光学品味。 有鉴于此,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可解决上述问题与限制,便是此业界人士所欲达成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发光产品的导光板出光面靠近光源处产生多个非预期亮点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减缓了导光板的出光面所产生的非预期亮点的强度且增加电子书装置的显示屏幕的正向出光量的电子书装置。 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种电子书装置,其特点是,包含一外部透光板、一电泳显示面板、一导光板、一第一透光胶层、一第二透光胶层与一光源。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与一反射面,其中该出光面相对该反射面,且该反射面具有一光学微结构图案。第一透光胶层直接介于该外部透光板与该出光面之间,且连结该外部透光板与该出光面。第二透光胶层直接介于该电泳显示面板与该反射面之间,且连结该电泳显示面板与该反射面。光源包含一电路板、一吸光层与多个发光二极管兀件。吸光层位于该电路板的一面。发光二极管兀件分别排列于该吸光层上,电连接该电路板,且朝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出光。 较佳的,该光学微结构图案包含多个间隔排列的凹陷部,该第二透光胶层填满该些凹陷部。 较佳的,该外部透光板为一触控面板。 较佳的,该外部透光板为一透光防护片。 较佳的,该第一透光胶层与该第二透光胶层分别为一光学透明胶层。 较佳的,该吸光层包含一条状部与多个突出部。条状部位于该电路板的该面。该些突出部呈半球状,间隔地排列于该电路板的该面,且连接该条状部,其中该些发光二极管元件分别放置于该些突出部上。 较佳的,该吸光层包含多个独立部。该些独立部呈半球状,独立地间隔排列于该电路板的该面,且连接该电路板的该面的边缘,其中该些发光二极管元件分别放置于该些独立部上。 较佳的,该吸光层为一遮光涂层。 较佳的,该吸光层为一遮光垫片。 较佳的,该电路板为一印刷电路板或一软性电路板。 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1、由于光源的吸光层部分地吸收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光线,因此,减缓了导光板的出光面所产生的非预期亮点的强度,进而有助提升产品的光学品味。 2、由于导光板的反射面贴附有一透光胶层,将有助提升导光板的反射面朝出光面提供光线的正向出光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书装置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的组合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书装置的光源的示意图。 图5为配光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子书装置 100:外部透光板 110:电泳显示面板 120:导光板 121:出光面 122:反射面 123:入光面 130:光学微结构图案 131:凹陷部 140:第一透光胶层 150:第二透光胶层 200,201:光源 210:电路板 220:吸光层 221:条状部 222:突出部 230:吸光层 231:独立部 240:发光二极管元件 A、B: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揭露本技术的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熟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出。 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子书装置10的分解图。图2为图1的组合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电子书装置10包含一外部透光板100、一电泳显示面板110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H))、一导光板120与一光源200。导光板120叠设于外部透光板100与电泳显不面板110之间。导光板120包含一入光面123、一出光面121与一反射面122。出光面121相对反射面122。光源200包含至少一电路板210 (印刷电路板210或软性电路板210)、一吸光层220与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240 (例如侧射型发光二极管,Side view type LED)。吸光层220位于电路板210的一面。发光二极管兀件240线性排列于吸光层220,镶设于电路板210的该面以构成一灯条(light bar),电连接电路板210,且朝入光面123出光。 由此,当发光二极管元件240朝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3发出光线时,由于吸光层220位于发光二极管元件240与电路板210之间,吸光层220可部分地吸收发光二极管元件240的光线,减缓了导光板120的出光面所产生的非预期亮点(hot spot)的强度,进而有助提升产品的光学品味。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光层220包含一条状部221与多个突出部222。条状部221位于电路板210的该面。该些突出部222间隔地排列于电路板210的该面,且连接条状部221。该些发光二极管元件240分别放置于该些突出部222上。该些突出部222呈半球状,以配合该些发光二极管元件240的出光光形。 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电子书装置10的光源201的示意图。吸光层230包含多个独立部231。独立部231独立地间隔排列于电路板210的一面且连接电路板210的该面的边缘。发光二极管元件240分别放置于独立部231上。该些独立部231呈半球状,以配合该些发光二极管元件240的出光光形。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吸光层只要能至少部分吸收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光线,本技术的吸光层不限为一遮光涂层或一遮光垫片,或者,本技术的吸光层不限为深色(如黑或灰色)。 此外,如图1与图3所示,外部透光板100与导光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外部透光板;一电泳显示面板;一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与一反射面,其中该出光面相对该反射面,且该反射面具有一光学微结构图案;一第一透光胶层,直接介于该外部透光板与该出光面之间,且连结该外部透光板与该出光面;一第二透光胶层,直接介于该电泳显示面板与该反射面之间,且连结该电泳显示面板与该反射面;以及一光源,包含:一电路板;一吸光层,位于该电路板的一面;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元件,分别排列于该吸光层上,电连接该电路板,且朝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出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豪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